当前位置:首页 > 雁门关名字来源与什么时候

雁门关名字来源与什么时候

雁门关名字来源与什么时候

1、雁门关名字来源与什么时候?“雁门”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

2、”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

3、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

4、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

5、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另说雁门关由其西侧的西陉上同名关迁此)。

6、历经各代迄乎明初,这关已倾颓殆尽。

7、明洪武七年(13在旧址上重建关城,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势力侵扰。

8、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

9、以后大概再未有修建。

10、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20公里。

11、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

12、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

13、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

14、古时防备十分严密。

15、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

16、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00米,有三座城门。

17、现存城墙尚完好。

18、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

19、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

20、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钩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

21、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22、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是古代长城的一部分。

23、其由来据传有两种说法:鸟雁南迁据《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记载,公元38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命令修筑长城,其中就包括了雁门关。

24、由于当时正值秋季,大量的鸟雁南迁,飞越雁门关,因此该关得名。

25、李密巨变另一种说法则源于唐代李密的故事。

26、据传说,李密是唐朝末年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将领,在武周时期曾起兵反抗唐朝。

27、他曾在雁门关附近驻扎过军队,但最终失败被杀,雁门关也成为了他的落脚地。

28、后来,人们便将其称作“雁门关”。

29、雁门关的名字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30、当时,关内有很多雁群栖息,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在此修筑过城垣,因而得名“雁门关”。

31、随着历史的演变,雁门关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其名字一直流传至今,在文化、历史、旅游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