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寺堡荒原形成原因

红寺堡荒原形成原因

红寺堡荒原形成原因

红寺堡荒原形成原因

古代驻军搭建军事防守用的建筑物废弃之后,边民为避战乱,最大限度地获得保护,大多数在堡垒附近置家,久之则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集镇。

随着战略地位的变更,大多军事要塞在撤离后,原址附近的集镇因人口集聚得以保留,并以军事堡垒之名为其名,部分地名中的“堡”字读音也从“保”音变为更具民居特色的“补”音。

明朝时,整个宁夏地区战争非常频繁,明与蒙古势力的战争此起彼伏。

水草肥美、草原广阔的“小河套”红寺堡,成为鞑靼沿清水河南下袭击固原的必经之地。

边患的加剧,使红寺堡成为屯军防守之地,在古代宁夏南北通道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任命杨一清总制陕西、甘肃、宁夏三镇军务,称三边总制,也称三边总督。杨一清上任之时,三边“边患之惨烈,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他到任之后,提出花马池东路虽有千户所守御,可是兵力少而孤立,离兴武营地很远,有边患战事很难及时救援,便形成了将周边的鸣沙州堡、韦州堡、下马关等连成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来御敌侵略的构想,在奏明朝廷后修筑了红寺堡。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正德二年(1507年),杨一清上奏皇帝得到同意后,委派宁夏总兵郑廉筑成红寺堡城。这座旧红寺堡城的规模是“周回一里五分。置旗军四百一十七名。设操守官一员、管堡官一员。

领烽堠一十五”,15个烽火台名称都为当地名,分别在“黑山墩、小蠡山墩……”第9个名称正是和红寺堡同名的红寺儿墩,可见早就有红寺之名,建故城名称自然这样定了,这样,一座古城堡呈现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红寺堡之名,自明代开始,因筑城而有其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另据宁夏考古所研究人员从明代红寺堡古城遗址附近出土的西夏古钱币推断,重视州城堡寨建设的西夏,极有可能在重镇韦州与鸣沙之间的东南边缘红寺堡设置一座堡寨,才有西夏钱币出土,西夏修堡寨而有其名。

明代只是在荒废和破烂的旧城基础上进行了重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