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丞大人的历史传奇从几品到荣膺一品

中丞大人的历史传奇从几品到荣膺一品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中丞大人的历史传奇从几品到荣膺一品,古代文职排名,从丞相开始,几品等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2. 请问古代县尉官居几品
  3. 三国时期文官官职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4. 从二品的副将,和每个省的布政使平级,到底谁的实力权力更大
  5. 古代文职排名,从丞相开始,几品等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一部《三国演义》,使得关羽封圣,成为“忠义”的代表。即便是有过投降的小小污点,那也是“降汉不降曹”的忍辱负重,反而让其更显高大。关羽的反面典型就是吕布,“三姓家奴”让这人中吕布得了千古骂名。

但先不说《三国志》正史,就是《三国演义》也有颇为值得玩味之处。那就是不少次出现过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比如董卓使者李肃劝吕布的场景,

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三姓家奴人中吕布

吕布这个反面典型比较极端,因为他最为人诟病的,不是他“择主而事”而是“择主而噬”。

就说刘备的五虎上将,马超,降过曹操,投靠过张鲁。赵云,以前是跟公孙瓒的。黄忠,还射过关羽一箭。三人都算是“择主而事”改换门庭并没有“以死尽忠”殉主的。

可见,即便是小说也不能无视时代背景,推崇的忠义也只是一个界限模糊的道德范畴。

在三国时代,虽然推崇忠,却不是人才人品道德认定的最高标准。比如本文将要介绍的黄权,历刘璋、刘备、曹魏三个势力,作为降臣却最后坐上了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的车骑将军之位。而且,后世史书,对其多有褒美,而非背主恶评。

史书与演义完全不同的评价

关于黄权,《三国演义》因为以蜀汉为正统的缘故,所以,罗贯中写了首诗,“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抨击黄权的不忠。紫阳书法说的是朱熹的书法,借指史书。

但是,陈寿著《三国志》,却评价黄权说,“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虽然黄权是弃汉投魏,但蜀汉官员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则说,“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不提黄权变节,而是哀叹其命不好。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引用东晋人徐进对黄权的评价,

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

黄权字公衡益州本土派

可见,黄权在明清时代被批判,而在魏晋时期,书者更关心的是他的才能人品,而非是否忠君。

这自是与当时人的认知有关。毕竟有仁义之称的刘备更是换地方换得勤。先是公孙瓒,然后是曹操,而后又是袁绍,接着去依附刘表,再后来更是坑了自家亲戚的地盘。

事主刘璋得事君之礼

黄权之名第一次见于史书,正是刘备入蜀之时。

益州本地人出身的黄权为刘璋参赞机要的主薄。当时带路党张松劝诱刘璋,请刘备入蜀对付汉中的张鲁。

黄权坚决反对,对刘璋说,

“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刘璋不仅不听,还把黄权撵到了广汉去当了县令。

就如黄权所料,刘备果然翻脸不认人,不仅赖着不走,而且要吞并益州。

刘备攻益州露出枭雄本色

张松虽然被杀,可是法正这些东洲集团的带路党们却一个个开城投降,只有黄权坚守广汉。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对此,裴松之赞了已经改换门庭的黄权一句,“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话在三国时期特别有现实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也不需要再矫情,黄权这个良禽就择了刘备这个主,被任命为假偏将军,级别和关羽差不多,都是五品官。可见对黄权的重视。一方面当然是看中黄权的才能,还有一方面就是刘备需要安抚一下益州本土派,而黄权就是千金市骨的“骨”。

事主刘备直言不讳勇于任事

熟悉益州形势的黄权,在三年后终于发挥了大作用。

215年,曹操攻汉中。当时刘备麾下的荆州集团并不太了解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黄权就对刘备说,

“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刘备一听,就命黄权领一支人马去救援张鲁。不过张鲁早有降曹之意,没等黄权的援军赶到,张鲁自己就跑南郑去投降了。

对于一般中规中矩的官员而言,已经算是被中止任务了。可是黄权却深知汉中的重要,于是主动出击,将曹操刚刚任命的几个太守都打跑了,控制住了蜀中通往汉中的门户。

刘备夺取汉中后称王

刘备起大军与曹操争夺汉中,黄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只不过因为他后来背主,所以《三国演义》隐瞒了他的功绩。

不过《三国志》却记下了,“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起兵复仇东吴时,就连提出联吴抗曹战略的诸葛亮都缄口不言,只有黄权挺身直言,陈说利弊,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不从,和刘璋一样,把黄权赶离了身边,封他为镇北将军打发到了江北去防备曹魏,而这也使得黄权再也没能回到蜀汉,不得不再次改换门庭。

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在夷陵被火烧了联营,大败而返,而此时曹魏大军也到江北,失去退路的黄权被曹魏和东吴的大军堵住了。无奈之下,黄权投降了曹魏。

夷陵之战黄权孤军北上抗曹

魏文帝曹丕见成建制的蜀军前来投降,而且领头的还是蜀汉忠臣,自是十分高兴。见面就问黄权,“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黄权直接摇头,说我可不敢和陈平韩信相提并论,“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绝口不提刘备是逆贼,而且也等于拒绝了曹丕将其作为陈平韩信一类的名臣任用。

曹丕本意也是想把黄权当成“千金市骨”的“骨”,让蜀汉人马放心来投,所以也不在乎黄权怎么想的,就封他为镇南将军,还封了侯。

刘备方面知道黄权已经投降曹魏后,相关部门就把黄权一家老小给抓了。刘备知道后,马上就制止了手下的行为,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对此,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将刘备与汉武帝做了比较,

“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

而后,蜀汉的投降人士说刘备已经杀了黄权全家,黄权却不信,曹丕见他一直不为家人发丧,还特意下诏让他发丧。结果黄权说了,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就是说,他知道刘备和诸葛亮一定能理解自己的苦衷,所以那些人说的全是谣言。

事主曹丕身在曹营心在汉

很有意思的一点,虽然黄权死前为魏国高官,可是陈寿却将他作为蜀汉臣子写入了“蜀书”。

曹丕看起来十分看中益州大族出身的黄权的,封他为镇南将军,后来还封他益州刺史,遥领益州,其意自明,就是希望黄权能够为谋夺益州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只是黄权,对于随黄权一起投降的蜀汉旧部,曹丕也是封赏有加,“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曹丕画像

只是曹丕到底信任不信任他还是两说,毕竟三国曾有过投降记录的名人中,于禁就是被他逼死的。也许就像是刘备对待马超一样。只是把黄权当成了一面招降纳叛的旗帜。

黄权虽然在魏国为官,后来官居一品,史书却未记载他有何实质贡献,甚至在刘璋、刘备那里的耿直谏言也没有,完全是庙堂里的一尊木菩萨。

《三国演义》说,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实则应该是说黄权的。而且,在蜀汉被灭时,黄权的儿子黄崇战死殉国,替他父亲完了忠义。这也应该是史书中没有批评他为不忠之人的缘故。

三国时代,像黄权这样身事二主、三主的人很多。一则是有良臣择明主的习惯,二则也是时人认为这种行径无可厚非,没有太激烈的道德批判。

东汉名将马援早就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结论

从黄权事三主而一路平步青云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忠是相对的,与主君是否值得追随、与天下大势也息息相关。

三国时代,忠义的概念很模糊,因为名义的君是汉献帝,那各路野心昭显的诸侯再强调忠义就等于是在打自己脸。就说曹操为魏王之后,夏侯惇坚决要求不做汉朝的官做魏国的官,而曹操也允了。这对天下之主的汉献帝肯定是为不忠,而曹操因为夏侯惇是对自己忠所以才封了他魏国的官。等于是在奖赏这种行为。

究其根本,三国时代是世家门阀主导的时代,不仅掌握着地方大量的土地财富人口,而且能够影响朝廷的政令。所谓“有千年世家没有千年王朝”,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的自私性影响了整个社会,使得三国成为一个家大于国、国家观念淡薄、忠义概念模糊的时代。

曹操即便针对性地颁布了“唯才是举”令,想要打破官场被世家垄断的局面,改变“孝”为“忠”先的传统思想,但时代惯性制约之下,最后仍不得不传位于世家门阀推出的继承人曹丕。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魏晋春秋》《九州春秋》

请问古代县尉官居几品

从八品下唐代官职从高到低为: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上柱国从二品: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柱国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各卫大将军(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卫、左右千牛卫等)、太子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冠军大将军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卿、卫尉卿、太仆卿、大理卿、鸿胪卿、太府卿、司农卿、国子祭酒、少府监、殿中监、将作监、各卫将军、上州刺史、京兆府尹、河南府尹、太原府尹、大都督府长史、亲王傅、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卫率、太子右卫率、太子左内率、太子右内率、太子左监门率、太子右监门率、中州刺史、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下:尚书右丞、户礼兵刑工五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太子左谕德、太子右谕德、各卫中郎将、下州刺史从四品上:秘书少监、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宗正少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太子左卫副率、太子右卫副率、太子右内副率、太子左内副率、太子左监门副率、太子右监门副率、太子亲卫中郎将、太子勋卫中郎将、太子翊卫中郎将、太子率更令、大都护府长史、亲王府长史从四品下: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府少尹、河南府少尹、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司马、大都护府司马、亲王府司马、上州别驾、中府折冲都尉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太子中允、都水使者、万年县令、长安县令、河南县令、洛阳县令、太原县令、晋阳县令、奉先县令、亲王府谘议参军事、亲王府典军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尚食奉御、尚药奉御、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从五品上: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吏部郎中、司封郎中、考功郎中、户部郎中、度支郎中、礼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兵部郎中、职方郎中、驾部郎中、库部郎中、刑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工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尚衣奉御、尚舍奉御、尚乘奉御、尚辇奉御、诸陵令、亲王府副典军、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正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上州司马、亲王友、上府果毅都尉、驸马都尉正六品上:太学博士、太子舍人、中州长史、太子典膳郎、太子药藏郎、京兆府诸县县令、河南府诸县县令、太原府诸县县令、中府果毅都尉、亲卫校尉、勋卫校尉、翊卫校尉正六品下: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太子文学、下州长史、中州司马从六品上:起居郎、起居舍人、员外郎、光禄丞、卫尉丞、宗正丞、太仆丞、大理丞、鸿胪丞、司农丞、太府丞、国子助教、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长史、下州司马、亲王文学、亲王府主簿、亲王府记室参军、上县县令从六品下:侍御史、少府监丞、将作监丞、国子监丞、太子内直郎、太子宫门郎、下府果毅都尉、亲王府校尉正七品上:四门博士、太子左卫率府长史、太子右卫率真府长史,上中县县令、大都督府录事参军、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亲王府诸曹参军、太子千牛正七品下:尚衣直长、尚舍直长、尚乘直长、太子通事舍人、上府别将从七品上:殿中侍御史、左补阙、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九寺主簿、太子左内率府长史、太子右内率府长史、太子左监门率长史、太子右监门率长史、太子侍医、太子率更丞、中县县令、京县县丞、上州录事参军、中府别将从七品下:太史丞、少府监主簿、将作监主簿、国子监主簿、掖庭局令、上署(太乐、太医、太官、左藏、典客、上林、太仓、左尚、右尚等署)令、下县县令、下将别将、诸陵丞、公主家令、上州诸司参军正八品上:监察御史、协律郎、诸卫录事参军、中署(右藏、织染署)令、中州录事参军、太医博士正八品下:内仆局令、下署(太卜、珍馐、良酝、守宫、武器、司仪、河渠、甲坊等署)令、各卫诸曹参军、中州诸司参军、亲王府参军、京兆府参军、太原府参军、河南府参军大都督府参军、大都护府参军、府辖诸县县丞、备身从八品上:左拾遗、右拾遗、四门助教、下州录事参军、上县县丞、府辖各县主簿、太子左卫率府录事参军、太子右卫率府录事参军、折冲府旅帅从八品下:大理评事、太医丞、太子左春坊录事、太子右春坊录事、太子食官署令、太子典仓署令、掖庭局丞、上署丞、下州诸司参军、中县县丞、亲王府典签、府辖各县县尉、公主家丞、太子备身正九品上:校书郎、太祝、太子左内率府录事参军、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太子左监门率府录事参军、太子右监门率府录事参军、太子内坊典直、中署丞、下县县丞正九品下:正字、太子校书、内仆局丞、下署丞、上县主簿、折冲府队正从九品上:御史台主事、秘书省主事、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太子正字、弘文馆校书、太医署助教、京兆府录事、河南府录事、太原府录事、九寺录事、少府监录事、将作监录事、都督府录事、都护府录事、上州录事、上下县主簿、上中县县尉从九品下:内寺省主簿、国子监录事、亲王府录事、崇文馆校书、算学博士、太医署按摩博士、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官署监膳、太乐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下县县尉、折冲府队副

三国时期文官官职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文官官职排名:

1、丞相;

2、太尉;

3、光禄勋;

4、大司农;

5、廷尉;

6、卫尉;

7、尚书令;

8、大鸿胪;

9、太仆;

10、太常;11、御史中丞;

12、执金吾;

13、少府;

14、侍中;

15、散骑常侍

从二品的副将,和每个省的布政使平级,到底谁的实力权力更大

首先,我们聊一聊武官体系。唐宋时期的武官称呼和明清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很多官职的名称都是明朝时期形成的,在清朝入关以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我们看一下清朝绿营军的等级:从一品的提督、正二品的总兵、从二品的副将、正三品的参将、从三品的游击、正五品的守备等等。其中,每个省都会有1位提督,沿海省份有2位。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每个省大约驻扎了几万绿营军。沿海省份会设立水师提督,负责管理各个省份的水师。

每个省划分为好几个镇,一个镇驻扎大约1万左右的驻军。一个镇的最高长官为总兵,副将则是总兵的助手,因此被称为副将。一般来说,副将协助总兵工作。在战争时期,副将可能会率领几千军队作战。如果按照现在的编制,副将类似于副师长,协助师长工作。但请注意,副将是从二品的武官,这个品级是非常高的。我们再看一下文官体系,在明朝统治时期,每个省形成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驾马车。但是由于相互起不到制约作用,因为,在明朝统治的后期,出现了总督和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但都是临时性的官职。

清朝入关以后,总督和巡抚的编制固定下来,成为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其中,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河务、盐务等工作,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抚则算每个省的一把手,因为全省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巡抚处理,包括军务。提督虽然品级是从一品,比巡抚的品级还高,但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提督见到巡抚,一般会直接请安:“标下参见中丞。”巡抚则会客气一下:“老军门不必多礼。”但是,巡抚不会拱手还礼,因为文贵武贱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至于总兵,虽然与巡抚属于平级。

但是,真的见到了巡抚,总兵连个座位都不会有,只能站着说话。巡抚出现以后,布政使成为了全省的二把手。布政使是从二品文官,负责管理全省的粮食生产、经济建设、赋税征收、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按照现在的标准,布政使属于常务副省级。在清朝历史上,一旦巡抚大人调走,基本上都是布政使接任巡抚。不过,布政使没有权力管理军务,这是布政使最大的软肋。换句话说,布政使没有权力管理各级军官。

作为总兵的副手,连总兵见到巡抚都没有座位,巡抚甚至根本不认识副将。布政使则完全不同,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巡抚的左右手。如果某一位副将和布政使发生了矛盾,虽然布政使管理了副将,但布政使的身后是巡抚。布政使会对巡抚大人说什么,没有人知道。过不了过久,副将可能会调往剿匪的第一线。在清朝的官场上,文官与武官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这几个地方上的大佬,几乎各级武官都不敢得罪。提督大人虽然属于从一品官,但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否则,巡抚和布政使的联合弹劾,可不是闹着玩的。

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武官的品级更不值钱。左宗棠在清朝末期立下了赫赫战功,担任两江总督以后。江苏按察使前往拜见,左宗棠的管家没有下跪请安,而且直接拱手。按察使非常奇怪,因为自己是朝廷三品大员。后来才知道,左宗棠的管家也是正三品,不过是参将头衔。由此可见,清朝末期的武官品级已经非常泛滥。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古代文职排名,从丞相开始,几品等

正一品编辑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亲王

2从一品编辑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3正二品编辑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4从二品编辑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5正三品编辑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6从三品编辑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7正四品上编辑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8正四品下编辑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9从四品上编辑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10从四品下编辑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11正五品上编辑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12正五品下编辑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13从五品上编辑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14从五品下编辑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15正六品上编辑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16正六品下编辑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17从六品上编辑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18从六品下编辑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19正七品上编辑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20正七品下编辑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21从七品上编辑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22从七品下编辑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23正八品上编辑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24正八品下编辑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25从八品上编辑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26从八品下编辑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27正九品上编辑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28正九品下编辑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29从九品上编辑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30从九品下编辑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31流外编辑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好了,关于中丞大人的历史传奇从几品到荣膺一品和古代文职排名,从丞相开始,几品等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