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书舍人的职责是什么?中书舍人的权力有哪些?

中书舍人的职责是什么?中书舍人的权力有哪些?

大家好,关于中书舍人的职责是什么?中书舍人的权力有哪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宋朝的翰林学士是什么官儿,都做哪些具体工作
  2. 古代书舍人什么意思
  3. 中书省和门下省哪个大
  4. 为什么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
  5. 宋代中法科大理事是什么职位

宋朝的翰林学士是什么官儿,都做哪些具体工作

翰林学士,具体是什么官职呢?

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立文学馆,用此来招揽天下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他夺取天下以及登基称帝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继续招揽有才学的人,留在身边。这种做法,被后来的皇帝保留了下来。这一批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被称为翰林待诏,主要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

中书舍人,是专门帮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唐玄宗时期,因为事务较多,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及时起草。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设置学士院,从翰林待诏中选拔一批人才进学士院,帮助中书舍人。

但是,翰林学士又不同于中书舍人,因为中书舍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一般的诏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称为外制。而重要的诏书,则由翰林学士起草,称为内制。

起先,翰林学士是没有品级,也没有官署的,他们往往在朝廷里还兼任着其他官职。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局日趋复杂,因为经常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其地位逐渐重要了起来。

翰林学士经常值宿禁中,所以能够参与起草将领任免、册立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当时被称为“内相”。唐朝的翰林学士,往往能够通过中书舍人这一官职,升为宰相。

唐宪宗时期,从翰林学士中选拔一名德高望重者,为翰林学士之长,称为学士承旨。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承袭唐朝,起先也是没有品级的。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再兼任其他官职。

相较于唐朝,宋朝翰林学士权力有所下降,能入翰林学士院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但是,地位仍很尊贵。宋哲宗去世时,蔡京为翰林学士,朝廷急诏他草拟哲宗遗诏。当时,宰相亲自递笔,副宰相磨墨。

宋朝之后,没有纯粹的“翰林学士”一职。明朝也有翰林院,学子在殿试之后,成绩优异者,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等职。

清朝设立“翰林院掌院学士”,由两人担任,满、汉各一位大臣,从二品。底下又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四品。

综上可知,唐朝的“翰林学士”权力最大,地位也最尊贵,翰林学士有时甚至被称为“内相”,而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也被看作是等同于宰相。

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异同呢?

说到它们相同的地方。

首先,两者都类似于宰相,权力都很大,地位都很尊贵。

但是它们又不是官方正式承认的宰相。唐朝时,除了有内相,还是有宰相这一正式官职的。而在明清,宰相是被废除掉了。

其次,两者的出身很相似,都出身翰林,都是饱学之士。而且,开始都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官阶或者官阶很小,后来权力才逐渐变大的。

然后,两者设立的初衷是相同的,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内相,是皇帝用来对抗日益强大的宦官的权力。内阁的崛起,是因为皇帝废除掉丞相这一职位后,需要内阁来帮忙处理政务。

最后,它们的结局是相同的,走向衰落。宋朝没有宦官、藩镇的势力,不需要翰林学士来牵制,所以,权力下降。清朝内阁的权力也逐渐衰落,尤其是军机处出现之后,取代了内阁的地位。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它们的产生背景不同,内相权力变大,是因为皇权旁落,宦官和藩镇权力增强,内相的权力是用来制衡前两者的。而内阁首辅权力的增大,是因为皇权极度加强,皇帝不理政事导致的。

其次,权力大小不同。内相是皇帝为了和宦官、藩镇争权而产生的。但内阁首辅权力很大,在明朝,有时甚至可以制约皇权,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例如嘉靖初年的“大议礼”事件、张居正任首辅时的权势。

最后,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内朝和外朝之分,宰相领导的百官,被称为外朝。皇帝领导的亲信,被称为内朝。内相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内朝,是服务于皇权的。而明朝的内阁首辅,是文官之首,对皇帝的旨意不满意,是可以封还的,可以制约皇权。

无论,内相也好,内阁首辅也罢,他们最初的目的,其实都是为强皇权服务的。而当其权力一旦做大,最后必然会遭到抛弃。

古代书舍人什么意思

①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有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如:舍人从何处来?

中书省和门下省哪个大

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

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明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

为什么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

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已形成风气,那些数字名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间的排行。在唐代,中国古籍中能见到大量的数字姓名,所谓“以行第系于名者”。如:白居易又称白二十二,韩愈又称韩十八,刘禹锡称刘二十八等。

宋代中法科大理事是什么职位

宋代中法科大理事是指担任中法科考试大理寺考试的考官之一。大理寺是宋代负责法律司法事务的最高机构,其中中法科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大理寺设有大理寺丞、太常寺卿、司农寺卿、大匠卿、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御史都堂、御史台、审刑院、中法科等职位,中法科大理事是其中的一种。

好了,关于中书舍人的职责是什么?中书舍人的权力有哪些?和为什么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