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衔等级排列一览,军衔等级如何分类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军衔等级排列一览,军衔等级如何分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职衔和职级区别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这个问题极不专业,任何简单的排序都是耍流氓,原因只有一个:任何一支军队或者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编制体系和称谓标准,也存在一个编制名词被多支军队使用的情况,那么它的级别和规模就不尽相同。正确理解编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放在一支特定的军队、一个特定的时期去比较,比如二战时期日寇的“军”最多可以下辖七个师团20多万人,能跟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级单位划等号吗?
那就先说我军,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过三个:兵团、方面军和纵队,在红军的早期,则只使用过方面军和纵队的编制。井冈山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下辖两个师五个团,期间在湘南受挫后损失较大,因此在挺进闽西时进行了缩编,在军部下面直辖三个纵队,军事主官称为“纵队长”,因为这个纵队编制其实只是“团级”,比如林彪就担任过红四军第1纵队的纵队长。
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以后,便取消了纵队这一级编制,重新恢复到团、师、军的逐级编制级别,再以后有了军团、方面军的编制,三大苏区的部队在长征期间番号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当然了,红军毕竟还很弱小,番号确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作用。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86000余人,红四方面军峰值时也有80000余人,而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加一个红32军,也不过13000余人,跟二战时期苏军的方面军自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某种意义上,“纵队”其实是一个不好界定级别时的临时性建制单位,抗战时期八路军也组建过若干纵队,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最初的级别相当于“旅”,兵力有数千人上下,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可以壮大到上万人,已经等于或大于“师”级了,所以这会的纵队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员了。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即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足足有20000多人。
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军区组建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和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在野战军之下组建“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初建时就下辖四个野战纵队。各解放区由于原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是纵队下辖数师、有的是纵队下辖数旅,各纵兵力从10000到20000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了30000人。到解放战争中期,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增加,部队发展了嘛。
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出了统一全军编制和序列番号的命令,原来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原来下辖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以三三制的原则再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为遂行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着手把二到三个纵队整合为一个兵团,但是番号都是自拟的,也是直到西柏坡命令下达后,才开始正式排序,比如华野就整编为第7、第8、第0和第10共四个兵团,每个兵团再下辖三个军。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并未组建“集团军”编制,而是在1985年左右实施军改时,将原来的各“军”通过合成化、现代化而升格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为旅,跟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民军队的首长有大军区职、正军职或者正师(旅)职,你听过“正集团军职”吗?这个原理得吃透,不细说了。
然后再说国民党军队,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大陆期间全部使用过,抗战爆发之前的编制称谓和级别太乱,受篇幅所限暂不介绍。1937年8月以后,开始组建战时“集团军”编制,理论上应该下辖两个以上的军,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了军以上的“军团”编制,所以在1937到1938年间,这两个级别差不多的编制其实是同时存在,最终各军团要么裁撤、要么都改制为集团军。
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为了指挥规模庞大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一级,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比如武汉会战期间,长江两岸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被编成四个兵团,分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品仙为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其中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居然下辖七个集团军、三个军团共17个军的部队,由于指挥层级太过复杂,1939年以后兵团建制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援,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然后把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入湘黔桂粤各省的军队,统一整合为四个“方面军”,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分任方面军司令。每个方面军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是又略低于战区,属于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方面军编制被取消。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野战部队主要使用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军的编成数量不多,在遂行战役时经常组建临时性“兵团”建制投入战场,然后兵团直辖整编师(或军)。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述为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比如豫东战役时区寿年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汤恩伯在孟良崮战役时的第一兵团则下辖八个整编师。
这一期间蒋军也有“纵队”的建制,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种兵混编的直属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快速纵队”,就编制级别和兵员数量来看,相当于“装甲旅”的规模,比如豫东战役时黄百韬临时兵团就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少数交警部队。二是如果兵团规模太大时,在作战中会临时划分为若干纵队,比如汤恩伯兵团的第一纵队,就下辖整74师、整25师,然后以黄百韬兼纵队指挥官,可惜张灵甫根本也不听他的。
到1948年7月以后,蒋军全部取消整编军、整编师(恢复为军)、整编旅(恢复为师)的番号,正式组建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军辖师再辖团,编制级别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整编军,此时的军事主官称为司令或者司令官(不是总司令)。在几个主要战略区中,东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东先后组建了六个兵团、华中组建了三个兵团。
随着我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蒋军先后有多个兵团被歼,然后就把被歼的兵团番号转授或者重建,所以战争末期兵团番号是非常混乱的。比如郑洞国第一兵团在长春被歼,番号给了陈明仁重建,卢俊泉第六兵团在锦州被歼,番号给了李延年用来升格绥靖区,黄维兵团被歼,番号给了胡琏去江西重建,这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了,不一一赘述。
解放战争期间蒋军没有“方面军”的编制,“集团军”编制到1946年底也全部取消,在所余的两个编制名称中,兵团肯定是要大于纵队的,并且兵团的级别和规模也经历过变化。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蒋军早就使用过“纵队”的编制,比如薛岳追击红军时,就指挥着什么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等等,每个纵队下辖两个以上的步兵师,接近于“军”级。
所以你看,无论是兵团还是纵队,即便是同一支军队,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级别和兵力规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讨论。
日本自卫队的军衔是如何设置的
大家好!我是小柳聊聊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日本自卫队的所谓军衔,不能何正常国家的军衔级别一样的称呼;
但日本有一套自己对现有自卫队的编制职称,其实大体上与正常国家的军队军衔编制差不多;只是没有元帅的设置;
现在的日本自卫队的
最高军衔是:统合幕僚长(相当于大将职称)
1.航空、陆自、海自幕僚长(相当于上将职称)
2.空将、陆将、海将(相当于中将职称)
3.空将补、陆将补、海将补(相当于少将职称)
4.一等空、陆、海佐(相当于上校)
5.二等空、陆、海佐(相当于中校)
6.三等空、陆、海佐(相当于少校)
7.一等空、陆、海尉(相当于上尉)
8.二等空、陆、海尉(相当于中尉)
9.三等空、陆、海尉(相当于少尉)
10.准空、陆、海尉(相当于五级士官,一等士官长)
11.空、陆、海曹长(相当于四级士官,二等士官长)
12.一等空、陆、海曹(相当于三级士官,上士)
13.二等空、陆、海曹(相当于二级士官,中士)
14.三等空、陆、海曹(相当于一级士官,下士)
15.空、陆、海士长(相当于上等兵)
16.一等空、陆、海士(相当于一等兵)
17.二等空、陆、海士(相当于二等兵)
18.三等空、陆、海士(相当于三等兵,少年兵)
日本的士官级别,在自卫队的组成部分中的占比,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在自卫队总人数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平时这些士官都是超编的;
但是自卫队总人数却不变,只要战争爆发,日本立刻就可将这些占百分之二十的士官变成合格的军官;
立刻就可以带领部队,自卫队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充数倍。
以上是小柳聊的回答,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欢迎评论区热评,转发!谢谢!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都是统军人物,是如何区分官职大小的
总督,就相当于现在一些公司设置的大区总监,一般负责2-3个省的军政、民政、财政,但总督一般都有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些加封的虚衔,以示身份尊贵,表示他们是中央直接派出的天子近臣,需要说明的是,总督一般不管所在区巡抚的人事任命。就好比一些公司,虽然在各省设置有分公司和总经理,但老板又把信得过的一些身边人,如部门长、模块负责人等,派出去当总监,让他们直接扛任务,督促地方各分公司按照总部指引开展工作完成指标。
巡抚,相当于以省为单位的分公司总经理,只管一个省的军政民政财政,受总督领导,但一般没有其他京官的加封,是纯粹的地方干部,干得好的可以升总督,成为老板倚重的身边人。之所以让总督不管巡抚的人事任命,就是让巡抚作为总督的一种权力制衡,不要彻底沦为总督的属员。
提督,提督相当于分公司下面的一种专职经理,专门管军的,一般分水师提督和陆路提督,清朝的时候提督一般是所在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也有特例,就是一个提督管着两个省的兵,吃两个省的财政,受两个省的巡抚领导。
总兵,在明朝时,是具体驻防某个地方,防备某类敌人,或者具体统帅某个兵种的军官,看具体需要,有的权力很大,有的权力一般般。在明朝的时候,总兵的品级、编制、属员都不固定的,出战的时候佩将军印,战毕归还将印。清朝的时候总兵成为常设官,受当地提督统辖,相当于具体负责某个小片区或者具体某个客户的小区域经理。
一般来说,比较这几个官的大小的话,总督>巡抚>提督>总兵。
职衔和职级区别是什么
职衔和职级都是领导队伍的人员。都是用法不一样而已。职衔是有具体职称的意思,比如你是厂长,车间主任,你是司令,你是师长这些都是有职衔的官员。
职级就是领导官员都要分职级的,也就是说是不是一个级别。比如车间主任和财务部部长是一个级别,那么福利待遇是一样的。只是管理的职责不同而已。
准尉是什么军衔为什么我军取消了准尉军衔
准尉,是介于军官和士官之间而设置的,比如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大规模为官兵授衔,为军中10余万名副排级(正班级)干部,特地设置了准尉军衔。
我军首次授衔中,没有设置准尉等级,实际上却授有准尉,准尉为副排级人员,算干部,不算军官,在军队内部称之为“预备军官”。
准尉,这个军衔的位置,是处在士官上士之上,军官少尉之下的,是个非常特殊的军衔。我军准尉的标志,从肩章上可看出来,为一条纵线,无尉级星徽(类似于军校学员的肩章)。
正班级或副排级,可授予准尉军衔,是晋升少尉的一道坎,因此,准尉军衔,在我军并非正式的军官,军官是从少尉开始,在军人服役生涯中,慢慢开始晋升上去的。
准尉,在我军中,是士官晋升的最高官阶,授予正班级或副排级;在某些国家的军衔中,是尚未被授阶成为少尉的军校毕业生。
和平年代,军衔的设置,对于军队来说,是越简洁越好,设置太多的军衔,在军衔标志上,就不容易识别,也不利于军官的管理和晋升。
准尉算干部,但又不算军官,使得我军历史上10余万名准尉,在其个人军旅生涯中,始终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算干部但又不算军官。
我军的准尉,在军中很难定位自身角色,也极少有向上的晋升空间,特别是随着我军正规化建设,尉级军官基本上是从大中专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中诞生。
1988年9月17日,为利于军队的管理和指挥,方便军方与国际交往,解放军再次恢复军衔制,新的军衔等级为: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从我军新的军衔等级中,读者能看到已经取消了准尉军衔,完善了士官军衔制,取消准尉,为日后我军推行军士长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军士长军衔,明显要优于1955年实施的准尉军衔,比准尉军衔更利于部队的整体配置,以及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也简化了我军步兵班——最基层的作战单位的指挥体系,即由军士长(班长)指挥步兵班,少(中)尉排长指挥步兵排,中(上)尉连长指挥步兵连。
好了,关于中国军衔等级排列一览,军衔等级如何分类和职衔和职级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