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史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的问题,以及和先秦文学有哪些特点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有谁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巾帼豪杰。史上经常提到的有穆桂英,樊梨花,花木兰,秋瑾,吕四娘,杨门女将,还有从,后宫,走出的中国第一位女将,妇好,等。
妇好,是商朝王武丁的妻子,同时她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据考证,她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祖己的母亲,死后庙号为,辛,商王朝武功最强的是武丁,他通过连年征讨将彊土扩大数倍。而为他东征西讨、扩疆辟土的大将就是王后妇好。
据甲骨文记载,有一年的夏天,北方的战争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带兵征讨,开始时武丁还犹豫,占卜之后才同意其带兵前往,结果大胜。后来,武丁就让妇好担任军队的统帅。从此以后,妇好就带兵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开疆拓土,为商朝收复了大片土地。另又有记载,妇好攻打羌方时,有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相当于全国一半的人口。除了带兵打仗之外,妇好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她通晓占卜和祭祀礼仪,终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先、祭神泉等大型祭典。她还同时担任占卜之官,在商朝这样一个迷信鬼神的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同时掌握了祭祀和占卜的权力,她在朝中的地位与国王不相上下。
妇好,一个十分聪明的奇女子,拥有超乎寻常的见识,勇气和智慧,武丁和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在她去世时,武丁非常悲痛,追谥她为,辛。
其实,我泱泱大中华,历史上涌现出的巾帼英雄,又何止她们呢!??????
中国主要戏曲种类及经典剧目
一般认为我国地方戏曲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和评剧五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中国五大戏曲。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一般不归为地方戏种。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流传于北京一带因此称为“京剧”或“国剧”。主要代表剧目为《贵妃醉酒》、《铡美案》、《甘露寺》等。
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从受众范围和传唱人口来说可谓全国之最。豫剧也是最接地气的民间剧种,在民间深受欢迎。豫剧最善于表述故事,内容题材涵盖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归为豫剧,分为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调系。豫剧经典剧目众多,代表性的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刘墉下南京》、《打金枝》、《抬花轿》等。
越剧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其唱腔婉转和抒情,多表现为才子佳人等。主要代表剧目为《梁祝》、《红楼梦》、《西厢记》等。
评剧主要流行于河北一带,是传统的北方剧种。又称“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等,主要代表剧目为《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黄梅戏是安徽的代表剧目,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因起源于湖北黄梅而得名。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主要代表剧目为《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中国历史上最有才的女子是谁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中国历史上有才华的女子特别多!有班昭,卓文君,蔡文姬等等。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那么她是谁呢,下面让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是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她的诗作《竹竿》、《泉水》、《载驰》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其中《载驰》诗最为有名。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定驾车归国,拯救卫国。许国的大臣纷纷去拦阻她,指责她。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诗中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
如何给孩子解释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时辰,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12时辰,时辰表。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1、子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2、丑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3、寅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鲍照《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4、卯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诗经·桧风·羔裘》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辰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朝晨发兮鄢郢,食时至兮增泉。——王逸《九思·守志》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6、巳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淮南子·天文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7、午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与庄贾约,
旦日日中,
会于军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可见“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8、未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诸客奔走市买,
至日昳皆会。——《汉书·游侠传》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9、申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日至于悲谷,
是谓晡时。——《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10、酉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11、戌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12、亥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先秦文学有哪些特点
先秦文学的特点:1、创始性: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
2、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其中文学之士著书立说,游说之士摇唇鼓舌。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
3、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4、随意性: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尽管对天神无限崇拜,还是有武乙之辈敢于射天。周代崇尚礼制,思想有所束缚,然而《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经过筛选润色的《诗经》尚有真实感,可以想见未能入选的诗歌更是实话实说。
OK,关于史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和先秦文学有哪些特点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