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一线抗疫感想(来自一线医护人员的守“沪”日记)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创刊词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做为救死扶伤的“标杆”,白衣天使们要不在前方“身先士卒”,与病毒进行交锋;要不在后才不辞劳苦地值班,体贴入微地关注着每一位患者……在使用理想化、信仰、坚持和努力阐释“仁心仁术”的前提下,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拥有丰富的内心深处和情感感悟。
下列好几篇来源于上海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日记,一字一句散发着真正与温暖。读后心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抗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还有对“岁月素简,世间皆安”的期盼与祈福。
浙江援沪医疗队队友、中国科学院大学附设省肿瘤医院乳房放疗科护理人员傅清蓝:
“假如早点遇到你们就行了”
4月12日 星期二 阴天 临港新城方舱
“照顾好每一名患者,把所有艰难和压力都化为驱动力。”大家医疗队的姐姐、放化疗科护士长傅晓炜每天会在“总结”会议上不断嘱咐,今日也是如此。
从我主抓的患者中,有一位52岁刘先生,从大西北赶到上海治疗小细胞肺癌。两年内,他相继经历过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没想到放化疗至第5次时,被确诊传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因此转送至大家方舱来。
近期,刘先生显著有一些烦躁不安。以前一次化疗后进餐白米饭,导致了浓烈的恶心干呕,这在他内心留下阴影。如今,他每天早晨靠领两份面点补充能量。为了让他吃得好点,保持免疫能力,我把一个人的面包和牛奶送给他,别的伙伴也匀出一些面点送给他。
几日相处下来,刘先生总算对于我形成了信赖。可是,我还在方舱要照顾好多人,不可以“厚此薄彼”,于是就向傅晓炜护理人员做了汇报。她帮我揽下了这个任务。
“我这次发作,是不是因为术后并没有坚持不懈进行6次放化疗所导致的?”“有关什么时候会发作,什么时候会迁移,是否有病症最好提前预料?”应对刘先生的疑问,傅晓炜护理人员起先用心倾听,然后再用慰藉的言语和自己掌握的技术专业护理知识帮助他了解自己的病况。
通过几天的疏导,不善言辞的刘先生越来越性格外向下去,不但积极与别人沟通交流,每日按时做有氧运动,还会继续积极帮助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如今,放在刘先生嘴上较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假如早点遇到你们就行了!”
山东援沪医疗队队友、菏泽市单县核心医院护士初我:
“小孩,有你们多么美好”
4月14日 星期四 毛毛雨 石龙路方舱
今日的上海市,经历了一场雨水的磨练,室内空气出现异常清爽。大家方舱医院的病毒检测,在忙碌中秩序井然地开展着。
“妈妈,我别做,我怕……”一个四五岁样子的小男孩儿,在妈妈的怀中挣扎着。姥姥在一旁着急地抚慰:“小孩别害怕,大姐会轻轻地,看一下嘴巴里是否有病毒感染。”“大姐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来,宝贝加油,你是最棒的!”大家的医护人员也耐心地劝哄。
多么的暖心的一幕!这让我不禁想起昨日太晚还在等着给我打电话的两个孩子。“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我今天读书了,归还小弟说故事了”“我就是泽塔奥特曼,要和你一起到上海击败病毒感染”……打电话时小孩那稚嫩的声音,足够减轻我一天的身心疲惫。但此刻,我更想抱抱她们。亲爱的宝贝,在小区检测核酸时,大家有没有担心?是否只想在妈妈的怀中藏身一下?
非常时期,每一位妈妈都希望等候在孩子身边。但是,这支抗击疫情队伍里,有多少个妈妈掩盖起对于孩子深深地挂念,义无反顾地变成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
小孩,有你们多么美好,妈妈也会更加坚强不屈。再细心等一等,等到疫情散去,妈妈一定带你们来上海体会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活力。
河南援沪医疗队队友、河南省肿瘤医院护士赵静:
“方舱里弥漫着满满的正能量”
4月14日 星期四 毛毛雨 张江方舱
如前几日一样,在4病房的微信交流群里,我飞快地敲打着电脑键盘,像在线客服一样解释着来源于256名患者的各种难题。
刚回应完14床患者问题,又发过来一条信息:“能准备一些可乐吗?我能自付,发高烧刚退,嘴里发苦,吃东西没胃口……有一瓶可乐能让我经常吃半碗饭!”我愣了一下,这个要求平常看上去并不过分,现在却不是很找邦企。
下午打开房门出餐,意外发现屋子大门口得多一瓶可乐——我简直比平日里接到玫瑰还需要高兴!在下午上班时,我带上了剩下不多的吐司面包和水果——不过,还有那瓶可口可乐。
下班了时,我将可口可乐交给14床患者,他跟我推让了半天,非得留给我。我告诉他,你不想吃饭,养足精神,保持好心态,一定会迅速好起来的。
返回驻扎地早已夜里九点多了,翻阅河南省肿瘤医院门诊援沪大家族的微信聊天群,发觉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各种美味食品类共享给病人。这种心心相惜,让方舱里弥漫着满满的正能量,并一直传递着……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中山医院神经系统内科主治医师杨晓东:
“真有点‘开垦’的感觉了”
4月17日 礼拜日 晴 嘉荷新苑方舱
时间回溯到3月22日,获知医院在征募隔离点工作员后,我第一时长报名,真有点“开垦”的感觉了。
刚来隔离点,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没现有回答,只有尽早去解决。在瑞金市医院副院长邱力萍的带领下,大家迅速摸索出一套独到的工作内容。
如今,我与成员们每天早晨7点逐层“发传单”,有些像酒店前台接待,了解患者“开水有没有问题”“有什么不舒适”……就是这样,23楼高逐级“扫”出来,逐一处理具体医疗和生活中的问题。接着,再日夜兼程地为方舱内近600位患者发快餐盒饭,在下午梳理次日康复名册,晚间7点每日会议……
同之前职业做医生不太一样,我们都还饰演服务生、装卸工、在线客服等几种人物角色。在嘉荷隔离点,每一个人都是佼佼者,每一个队伍全是“交叉连”。大家互相帮助、随时随地补位,不分你我,不论是穿脱防护服隔离衣、本人消毒,还是给被隔离工作人员送餐、送物资、收集核苷酸、测体温,又或是危险标志消毒、清洁卫生、心理指导等一系列工作中,大家都相互之间分享经验,相互配合得愈来愈配合默契,工作质量也越来越好——或许,这得益于上海中山医院“渊博仁慈,求实创新”的院训和瑞金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吧!
(本报上海市4月17日电 新闻记者张蕾、颜维琦、靳昊、章正、陆健访谈梳理)
由来:光辉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