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938年黄河决堤原因?

1938年黄河决堤原因?

1938年黄河决堤原因?

1938年黄河决堤原因?

1938年,国民党政府以阻挡日军西进的名义,在河南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以南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事过82年后的今天,当地的人民对这场灾难仍然记忆犹新。

黄河决堤方案,在国民党当局酝酿已久。1935年,日本侵略军控制了河北、威胁河南时,国民党高级军官内部就有掘黄河堤之议。

当时在武汉行营任职的晏勋甫,曾就日军可能侵占郑州一事,拟出两个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无可利用;二是挖掘黄河大堤,以阻敌西进。

1938年4月,陈果夫也致函蒋介石,主张在河南武涉县的沁河附近决黄河北堤。徐州失陷后,姚琮等主张由河南铜瓦箱决堤,陈诚建议由黄河南堤黑岗口等处决口。

1938年6月1日,日军攻占睢县等县,进犯开封,郑州危急,第一战区长官部讨论了晏勋甫(时任战区参谋长)的方案,认定掘堤可以将敌人阻绝在河南以东,保全郑州。

同年6月20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豫东守军向豫西山地转移;同时秘密决定决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西进。

第一战区长官部在获悉蒋介石上述决策后,随即召集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河防军政人员开会,研究掘堤地点,最后决定在地势较低、堤防较薄的中牟县境赵口决堤。

并决定将长官部迁往洛阳,由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留守郑州督工决堤。执行者是守备赵口河防的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

为此,蒋介石特电令刘和鼎部守备担任郑汴间的游击,以掩护决堤。

6月4日上午6时,刘和鼎先以商震所派五十三军一个团在赵口掘堤,由于决口宽度过窄,待掘至水面,宽不过1米,难以继续开掘。

6月7日午夜,蒋在珍、黄铎五、王果夫等前往花园口,进行实地勘查,选定于关帝庙西掘堤。

蒋在珍在执行挖堤任务时,把当地群众赶到10里以外,不许群众围观。他选出800名身强体壮的兵士,编成5组,每组工作两小时轮换。夜间有卡车上的电灯照明,通宵工作。

6月9日上午9时许,河堤挖出水,因缺口不宽,又时值黄河涨水初期,河身高于平地,水流从高而下,水势很急,难以扩大口子。

于是蒋在珍又请求调来平射炮及一排炮兵,用大炮对准已挖薄的堤岸部分,开炮轰击,一连发射六七十炮,缺口始打开两丈左右,河水汹涌泛滥,堤岸自行崩垮,滔滔黄水向东南奔涌。

在黄河两岸,视界辽阔,那时日军已逼近黄河北岸,在望远镜中可以窥见南岸动态。蒋在珍在花园口派一个团执行警戒,谎称日军即将到来。把周围10华里以内的老百姓强令隔离,唯恐泄漏出去。

6月15日,黄河各点口子大开,河水大量流灌。短短几天之中,除少数保长、乡长们迁移外,一般平民百姓逃避不及,或被洪水夺去生命,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改道后的新黄河,主流宽达70余里,最宽处达120余里,洪水所至,泛滥成灾,吞噬了无数生命财产,淹没了无数肥沃良田。

这次决河使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市、5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泽国,34.4万多公顷耕地被淹没,89万多人死于非命,125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

三省中,河南受害最为严重,有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大片无人区。尤其中牟及花园口、赵口两个决口附近水势也特大。

至1947年,这6县(加中牟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花园口地区的耕地几乎全被淹没,将近1/4的人被淹死。

这就是人们称之为“黄泛区”的地方。从此以后,“黄泛区”这一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便在地理书和历史书上出现了。

黄河夺淮汇入长江,这又给淮河地区带来连年水灾。黄河每年把约100亿吨的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淤塞。

这次黄河决口给“黄泛区”造成的灾难持续五六年,有的地方长达8年之久。

扒河拒敌政策的彻底破产,是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消极抗日政策的又一次失败。

为了抗战,国民党政府选择了对黄河花园口进行决堤处理,希望以此遏制住日寇的进攻,但却造成了可怕的灾难

关于决堤黄河之事,早在台儿庄大捷之后便在国民政府军委高层中有了说法。聚集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果夫便曾向蒋介石致信,信中言及: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若我军死守武陟等县,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

蒋介石虽然深知次计的合理,但毕竟稍有不慎损失惨重,因此暂放一边,随后,国民党军令部何成璞也提出了这一决堤计划,“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去效能,亦且足以摧毁其战力”。

在徐州会战之后,随着开封、兰州的轮番失守,郑州也岌岌可危。1938年6月1日,蒋介石眼看着案头电文越来越多,决定召开国民党最高军事会议,商讨“决堤黄河”一事,最终,因为决堤之事并不光彩,会议上并没有留下决堤命令的下达记录,但决堤计划已经形成在此次会议上。

1938年6月9日,在经历几处历史上曾经溃堤的地带挖掘无果之后,不得已之下国民党选择了花园口,两天两夜后,黄河大堤被炸开,黄河水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将开口扩张到了10米宽,大水冲了出来。

黄河水主要分为两股,造成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四十多个县市被淹没,百姓事先毫无防备,直接被洪水冲刷,自南宋以来,河南江苏一代便人口密集,黄河的到来,受灾人一下子上升到了五千万以上,直接导致了89万人的死亡,上千万人流离失所。

而国民政府一开始的目的则是阻断并对日本造成杀伤,据日本方面记载,确实因为洪水的泛滥前行有所受阻,但真真正正死亡的不足一万,“仅第二军战死人数为7452名。”而中国百姓,是直接死亡89万人!这如何让人相信。

花园口决堤一事,并没有成功让蒋介石的武汉会战成功,在短短四个月之后,武汉便被日军占领。

1938年黄河决堤,发生在日军西进途中。日军占领徐州及其附近地区以后,大本营决定“扩大徐州会战结果”,命令部队沿陇海路西进,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1938年5月下旬,日军大本营先是命令进攻兰考、商丘、永城、蒙城以东地区,继而又下令攻击部队越过上述4个县城,继续西进。

根据日军大本营的命令,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命令第10、第14、第16师团分路向西追击。5月24日,日军第14师团的部队占领兰考后,被中国军队包围。经过近一周的激战,中国军队撤退。日军继续西进。

6月6日,日军第14师团占领开封。7日,离郑州只有数十公里的中牟陷落,中原重要城市郑州危急。

日军连续西进,数周内侵占中原地区大片领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郑州一旦失守,日军必将会沿平汉路南下,进攻武汉;也会沿陇海铁路西进,进攻西安。这将使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谁知,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蒋介石竟然盲目决断,采用“以水代兵”的战术。

6月初,蒋介石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当讨论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时,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一名副主任建议,选择适当位置炸开黄河大堤,水淹日军。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在郑州东北的花园口附近炸毁黄河大堤。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命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

1938年6月9日,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一场巨大灾难却突然爆发——黄河决堤。

黄河水汹涌而出,咆哮声震耳欲聋,浪涛呼啸而来,淹没了千家万户,上百万人因此伤亡惨重,五百多万人流离失所,并间接导致了1942年蔓延数省的饥荒发生。

令人震惊的是,造成这种人间悲剧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而且还是南京方面直接下达的炸堤命令。为了延缓日军入侵武汉的速度,便悍然实施了以水代兵的计划,但为了避免遭受舆论压力,当时对外宣称的乃是“敌机炸毁黄河堤”。然而在抗战胜利后,个中事实得以披露,如此卑鄙之手段至今仍被谴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