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仝氏祖先是谁

仝氏祖先是谁

仝氏祖先是谁

1、仝氏祖先是谁?仝姓起源:源流一:以国为姓。

2、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

3、后来,同姓为分别支庶。

4、源流二:避祸改姓。

5、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

6、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7、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8、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

9、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10、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11、源流三:源于赐姓。

12、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

13、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

14、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

15、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

16、“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

17、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

18、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19、源流四:避祸改姓。

20、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

21、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

22、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1。

23、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

24、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

25、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

26、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

27、2。

28、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

29、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

30、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

31、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32、3。

3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

34、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35、”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

36、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37、源流五: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

38、源自童姓。

39、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

40、一次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41、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

42、主要分布在安徽。

43、源流六:少数民族融和的改姓。

44、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TongjiaHala)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

45、仝氏始祖文瑞公,元朝兵部尚书,因受奸佞诬陷,举家隐居江苏睢宁。

46、后朱元璋派使招之,始祖无意官场,遂令六子除长子戎留居睢宁外,其余五人分去全国各地,自己饮毒而逝。

47、始祖忠贞不渝,爱国爱民,为世代所传颂。

48、现在全国各地的仝、佟、童、同等,皆是始祖文瑞公后裔。

49、仝(佟),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女真族等,不管是哪个民族,天下仝姓一家人,都是同根同源,一个祖先。

50、司马迁。

51、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52、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53、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

54、汉族仝姓根据族谱最早居住在战国时期齐鲁夹谷之地,历史上记载齐鲁夹谷会盟。

55、齐鲁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一次著名的会盟,盟会上孔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被称为是“圣人之大司”。

56、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汶阳之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