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分尸的历史意义(五马分尸的文化内涵)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马分尸的历史意义(五马分尸的文化内涵),以及五马分尸是谁发明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湘西赶尸是否真的存在
在1997年11月8日,香港著名影人林正英过世了。在他身后,留下了太多的僵尸类电影,成为了70后、80后等几代人的永恒回忆,至今难以忘怀。
林正英饰演的僵尸类电影,剧中的僵尸通常都穿着清朝的官服,后面拖着长辫子。他们不仅面部煞白,而且还会贴有符咒什么的,往前移动全靠一蹦一蹦的跳跃,至今想起来还让人心有余悸。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僵尸存在?答案显然是没有的。不过,林正英拍摄的僵尸电影并非完全无的放矢和虚构想象,而是的确有所借鉴和引申。比如,神秘的“湘西赶尸”就是他创作电影的源头之一。
湖南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地的交界处,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边、山、穷”地区。而且,此处的少数民族众多,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他们对于生养死葬和鬼神之说比较信奉。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湘西一带经常会在野外遇到诡异的情形,以至于当地人都不敢晚上出门。通常,一个戴毡帽的人会低头不紧不慢的在前面走,手里拿着神秘的小铃铛,后面跟着几个披黑衣的人影,摇摇晃晃但却队列整齐地跟在后面,这个现象就是“湘西赶尸”。
负责带路的人叫做“领尸匠”或“赶尸匠”,手里的小铃铛叫做“摄魂铃”,披着的黑衣叫做“裹尸布”,黑衣人脸上贴着的黄纸叫做“镇魂符”。当然了,我们现在知道这些都属于封建迷信,但在当时却非常的恐怖。
赶尸这个行业特别神秘,准入门槛非常高,不像现在的相声或小品演员,呼啦啦一下子就能跪倒一大片徒弟齐喊“师父”。当时,赶尸匠收徒非常严格,也非常谨慎,首先得十六岁以上,小孩儿绝对不行,而且体格要健壮,胆量要大。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师父才有可能收你为徒,否则一切统统都免谈。不过,即便是将你收入门下了,也不能到处张扬,就像当今的演艺圈一样,我拜了什么什么人为师了。在赶尸界,必须以低调为先,这是第一要务。
拜师以后,必须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在师父家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比如扎纸人、画黄符、背阴历、看八卦、定风水等等。大概在两三年以后,才有机会去出外勤,鉴于行业的特殊忌讳和习俗,通常会说“走一趟脚”。
除了林正英的僵尸电影外,去年热播的由潘粤明和辛芷蕾饰演的《怒晴湘西》也提到了赶尸现象。而且,这部剧还第一次在荧幕上呈现出了“赶尸客栈”。
说白了,赶尸匠也是人,赶尸工作也会累,累了自然需要找地方休息。但是,由于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他们都只能选择昼伏夜出,而且为了避开人群,还会刻意选择走一些崎岖不平的小路,沿途自然缺少客栈或旅馆。
不过,面对这个市场的空白,很快就有人进行了填补,于是赶尸客栈就应运而生了。
通常,这种客栈的规模都不大,装潢都不好,往往就只有一两个胆大的伙计,或者索性老板本人兼伙计。这些人,往往都是五六十岁无儿无女的绝户,自己个儿命硬而且胆大。
甚至于,有的赶尸客栈一个伙计都没有,完全无人值守,老板每隔几天备足食物和饮水就离开了,等赶尸队伍来了以后全靠自助,按照行情价留下银两即可。由于这种赶尸客栈非常邪性,以至于毛贼和土匪都不敢惦记,安全和防盗问题大可不必担心。
绵延上百年,湘西赶尸这种现象和职业一直都若隐若现的存在着,持续到了建国以后。1950年,解放军部队奉命在湘西一带进行剿匪任务,才在无意中揭开这个湘西赶尸的神秘面纱。
当时,有两名年轻的侦察员负责进山勘察地形,恰巧碰到了一支赶尸的队伍。由于二人都不是本地人,更没有听说过这种赶尸现象,所以一开始就被吓坏了。只见,赶尸匠拿着小铃铛戴着草帽遮脸,低着头不紧不慢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几个裹黑布的人影。
虽然内心有些害怕,但出于职责,这两个战士还是悄悄跟了一个晚上,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帮人才在一间破败的客栈住下了。两名战士进去找老板打听,才知道这些人其实是赶尸的,在这一带很常见。
为了担心有土匪冒充,俩战士决心敲开门进行检查。进门后,只见赶尸匠正在吃饭,桌上摆着白酒和几个小菜,几具尸体都在门前一排立着,掀开黑布后一一查验,的确都是死人。
还是不放心,俩战士硬是等到天黑,在这帮人即将上路时,再一次拦下检查。这次,傻眼了!昨晚见到的赶尸匠和今天的赶尸匠竟然不是同一个人。眼见无法蒙混过关,这帮人终于道出了赶尸行业的秘密。
原来,所谓的“湘西赶尸”,赶的是尸体不假,但只是尸体的脑袋和四肢而已。其中,内脏早就掏空了,在用防腐剂处理后,每个尸体的两只胳膊都被抬起来用棍子穿成串儿,前后两端都由活人背着,看起来就像两支胳膊搭肩膀走路一样。
试想,在崇山险岭中走上几十天,如果是整个尸体的话不仅沉重,而且还会腐烂发臭。所以,赶尸匠在接到活儿以后,首先要把内脏掏空,然后进行防腐处理,用木棍绑好后上路出发。至于说,什么摄魂铃、镇魂符什么的,完全就是为了增加神秘色彩以唬人,防止被黑白两道故意刁难。
到了清末后,好多的赶尸匠已经变得“不务正业”。他们与各种势力勾结,利用“湘西赶尸”进行贩运毒品、走私军火、盗掘文物等非法勾当。
综上所述,真正的湘西赶尸的确在历史上出现过,只是没有那么的诡异和神秘,更没有那么的恐怖。事实上,本分的赶尸匠都是穷人出身,都是为了谋生才如此。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古人一种落叶归根的心愿罢了。
五马分尸是谁发明的
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商鞅,因为推行改革变法,侵害到旧贵族的地位和利益,引起他们的愤恨,在秦孝公死后,受诬陷而被以“车裂之刑杀之”。
人们普遍认为,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即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生生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中有“辗,车裂人也”、“斩法,车裂也”等说法,将车裂、斩、辗相提并论,赋予相同的意义,即以锐利的兵器断人肢体。
先秦时,各国对公开处死的罪犯或敌人,无论用刀戈砍杀,还是弓箭射杀,最后都将肢解尸体高悬示众。可见,车裂指用刀斧肢解敌人或罪犯的尸体,并非将人活活撕裂。
而且,古人行刑到示众这一过程,其顺序是先枭首后分尸,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尽得(缪)毒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可见,车裂时的尸体已是无头之尸,无法用五匹马来分解了。
自汉景帝改革刑法后,景帝以前一些死刑的真相慢慢使人淡忘,最终失传。一些古书几经后人篡改,如《南燕录》中有“车裂嵩于东门之外”一句,在《太平御览》中已被改为“五车裂之”,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又成了“以五车裂之”,读者以今视古,难免产生种种误解。此外,民间文学、古典小说对这一刑罚的描绘,起了直接传播作用。
如《东周列国志》说商鞅被“五牛分尸”,这是“五马分尸”俗话说的近源。在近代,“五马说”已广为流传,以至于洪秀全将“五马分尸”刑当做太平天国正式刑名颁于天下,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独一无二的。
古代历史中,你认为哪一个酷刑最残忍
中国作为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上,也有其残酷的一面。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会使用一些骇人听闻的手段,酷刑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比如车裂、腰斩、凌迟、烹煮、活埋等等,这些可止婴儿夜啼的酷刑不下十数种,令人听见都觉得毛骨悚然。
1、凌迟
这种酷刑最初出现在五代十国那段时期,此后的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将其保归入刑罚。在犯人行刑的时侯,行刑者一般都需要是眼明手定的老手,因为这种刑罚共需要割3600刀,并且要求在最后一刀才处死罪犯。所以,凌迟也叫做“千刀万刮”。可见受此刑罚的人一般是犯了滔天大罪、恶贯满盈的罪犯,或是被当权者恨之入骨的人。古代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凌迟首当其中。
2、剥皮
此刑罚的残忍程度和凌迟不相上下。行刑时从后面脊椎开始,先一刀把背部皮肤分开,再慢慢用刀沿路一也割一也扯,受刑者往往生不如死,很快便会痛昏了过去。剥皮之刑用得最多的,无疑就是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他先后泡制了胡惟庸、蓝玉两起“谋反”大案,大肆诛杀明朝的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几乎屠杀殆尽。
除此之外,朱无璋还用剥皮示众酷刑来惩治贪官污吏,受刑的贪赃官吏被活生生地剥下皮,再在人皮中填满乱草,缝合起来依旧是个人形,然后挂起来示众。
3、车裂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在行刑的时候把犯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用长绳绑住,另一端连住五匹马,然后鞭打马匹,使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就这样硬伤伤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几块,场面可谓是相当的惨绝人寰,让人看着为之胆寒。
4、活埋
古代在动乱的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六之前,秦国与赵国开战,赵国战败,秦国领军的是一代名将白起。此君可不是一个易与之辈,说是一个大杀神也不为过。是役,赵国难当白起一合之将,40万士兵当了降卒。大杀神白起也真的是无愧杀神之名,残忍地活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其残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烹煮
烹煮的代表性人物要追塑到商朝纣王。当时周朝西伯侯的儿子伯邑考在殷都作人质,纣王偷偷命人把伯邑考放在一个大锅里烹煮,然后将煮好的肉羹赐给西伯候吃了,以此为乐。由此可见商纣王此人是多么的残忍好杀,心里极度扭曲。
古代的酷刑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那么,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酷刑呢?
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的酷刑?
1、古代虽然也有刑法,但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人治社会,所有酷刑刑法都是为了君主的专制制度服务。所谓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就是因为古代平民百姓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没人权人身权利就没有保障,那么民主就更是不会存在,“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一句空谈。
2、酷刑是为了惩戒违背朝廷律法的人,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君主的统治,让百姓都忠于朝廷。统治者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统治社会,他们设定出各种残酷刑罚,来判罚、约束平民百姓,只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更有威慑力,根本就没有考虑平民百姓的死活的。
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变法,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哪几次
1,战国时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为宋朝的政局稳定起到了一时的作用。
3,清未的戊戌变法,表达了国人变法图强的愿望,但对于改变清政府腐败的现状,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意义。
虽然三次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积极的意义。
秦始皇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
任兄今天来说下自己所知道的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典故。
荆轲刺秦王秦国军队不断向北扩张,占领了赵国邯郸后,逐渐接近燕国地域,燕太子丹也不得不采取行动。于是历史上有了易水送别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燕太子丹和荆轲筹备工作过后,到了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了。最终燕太子丹以及燕国众人在易水为荆轲送行。
荆轲当时在等待他的朋友一起进行刺杀行动,燕太子丹怕荆轲反悔便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的话语催促荆轲动身。荆轲无奈之下便起身行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荆轲行刺秦王的计划失败了,燕国也被秦国所占领。
后人对于荆轲刺秦的失败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荆轲没能等到自己的朋友,缺少得力助手。
十二金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将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搜集到一起,最后用这些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因其外表成黄色,又称为金人。
这些金人身着外族服装,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
传说秦始皇在大臣们的陪同下,去民间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正在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这时候,一个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12个巨人,而且他们当地还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他假托征兆,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造铜人,是担心被武力夺权,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皇位的考虑。
封禅泰山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当然有点儒生是不同意的,于是秦始皇自定礼制,整修山道,并立石颂德,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前前后后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工程量浩大,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自然就有了,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虽然是传说,但是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秦修筑长城的劳民与工程量的浩大。
《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修筑长城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我是任兄,执笔文史,关注我@任兄文史汇,长知识,览中华文化精粹,知文史趣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于五马分尸的历史意义(五马分尸的文化内涵),五马分尸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