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什么是行为心理学?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行为心理学?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大家好,什么是行为心理学?行为的定义是什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有些人会自私自利这是种什么心态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什么是行为心理学?行为的定义是什么?和为什么有些人会自私自利这是种什么心态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对于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的,我国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 心理不正常的人有哪些特征
  3. 为什么有些人会自私自利这是种什么心态
  4. 出轨是什么心理
  5. 人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的,我国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决定》修正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犯罪的教育

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四章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五章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第三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工作职责是:

(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

(二)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网信、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三)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四)对本法的实施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

(六)其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

第六条国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专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矫治的重要保护处分措施。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专门教育发展和专门学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专门学校。

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司法行政、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学校等单位,以及律师、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成,研究确定专门学校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由专门机构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专门人员负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第八条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残疾人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应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育社会力量,提供支持服务。

第九条国家鼓励、支持和指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工作,并加强监督。

第十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以及为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第十一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第十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关爱、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四条国家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预防犯罪的教育

第十五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预防犯罪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使未成年人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发现未成年人心理或者行为异常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引导和劝诫,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监护职责。

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指导教职员工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治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并可以从司法和执法机关、法学教育和法律服务机构等单位聘请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强沟通,共同做好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现未成年学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立即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送相关专业机构诊治。

第二十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第二十一条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聘请社会工作者长期或者定期进驻学校,协助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预防和处理学生欺凌等行为。

第二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通过举办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介绍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指导教职员工、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计划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第二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应当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

第二十五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活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学校周围治安,及时掌握本辖区内未成年人的监护、就学和就业情况,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第二十六条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应当把预防犯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七条职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在对已满十六周岁准备就业的未成年人进行职业培训时,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培训内容。

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二十八条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第二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督促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第三十一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处分或者采取以下管理教育措施:

(一)予以训导;

(二)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

(三)要求参加特定的专题教育;

(四)要求参加校内服务活动;

(五)要求接受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

(六)其他适当的管理教育措施。

第三十二条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决定对未成年学生采取管理教育措施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支持、配合学校进行管理教育。

第三十三条未成年学生偷窃少量财物,或者有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由学校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

第三十四条未成年学生旷课、逃学的,学校应当及时联系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了解有关情况;无正当理由的,学校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督促其返校学习。

第三十五条未成年人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收留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未成年人的,应当及时联系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无法取得联系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六条对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或者流落街头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公共场所管理机构等发现或者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必要时应当护送其返回住所、学校;无法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取得联系的,应当护送未成年人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

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应当及时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四章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八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五)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

(六)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

(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

(八)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发现有上述情形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未成年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第四十条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或者发现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依法调查处理,并可以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采取措施严加管教。

第四十一条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矫治教育措施:

(一)予以训诫;

(二)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三)责令具结悔过;

(四)责令定期报告活动情况;

(五)责令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不得实施特定行为、接触特定人员或者进入特定场所;

(六)责令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七)责令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八)责令接受社会观护,由社会组织、有关机构在适当场所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监督和管束;

(九)其他适当的矫治教育措施。

第四十二条公安机关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教育时,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矫治教育措施的实施,不得妨碍阻挠或者放任不管。

第四十三条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第四十四条未成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将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一)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

(二)多次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拒不接受或者配合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矫治教育措施;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未成年人实施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至少确定一所专门学校按照分校区、分班级等方式设置专门场所,对前款规定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前款规定的专门场所实行闭环管理,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未成年人的矫治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第四十六条专门学校应当在每个学期适时提请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接受专门教育的未成年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对经评估适合转回普通学校就读的,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当向原决定机关提出书面建议,由原决定机关决定是否将未成年学生转回普通学校就读。

原决定机关决定将未成年学生转回普通学校的,其原所在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因特殊情况,不适宜转回原所在学校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转学。

第四十七条专门学校应当对接受专门教育的未成年人分级分类进行教育和矫治,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教育;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专门学校的未成年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学校,符合毕业条件的,原学校应当颁发毕业证书。

第四十八条专门学校应当与接受专门教育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强联系,定期向其反馈未成年人的矫治和教育情况,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亲属等看望未成年人提供便利。

第四十九条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本章规定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五章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

对涉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其法定代理人以外的成年亲属或者教师、辅导员等参与有利于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邀请其参加有关活动。

第五十一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自行或者委托有关社会组织、机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实际需要并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心理测评。

社会调查和心理测评的报告可以作为办理案件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参考。

第五十二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第五十三条对被拘留、逮捕以及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别进行。

对有上述情形且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与教育行政部门相互配合,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第五十四条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对未成年犯、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加强法治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职业教育。

第五十五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告知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的有关规定,并配合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落实或者解决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就学、就业等问题。

第五十六条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提前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按时接回,并协助落实安置帮教措施。没有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提前通知未成年人原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司法行政部门安排人员按时接回,由民政部门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对其进行监护。

第五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对接受社区矫正、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有效的帮教措施,协助司法机关以及有关部门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聘请思想品德优秀,作风正派,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志愿者或其他人员协助做好前款规定的安置帮教工作。

第五十八条刑满释放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第五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依法被封存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因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相关记录信息予以保密。

未成年人接受专门矫治教育、专门教育的记录,以及被行政处罚、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不起诉的记录,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十条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行使检察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预防工作等进行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第六十二条学校及其教职员工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或者虐待、歧视相关未成年人的,由教育行政等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教职员工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以及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依法予以解聘或者辞退。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歧视相关未成年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四条有关社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虐待、歧视接受社会观护的未成年人,或者出具虚假社会调查、心理测评报告的,由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五条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八条本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心理不正常的人有哪些特征

你好,我是专门做心理咨询的,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

心理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在不停的变化。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而心理正常又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如图所示)

下面就具体说一说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的标准。

一、心理正常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正常的人既能客观的评价别人,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于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能努力改正和克服。

2、正视现实并能接受现实,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面对现实,有积极的处事态度。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坦然面对并有方法解决,不逃避。

3、人际关系良好。

能与人为善,愿意和人交往,接受他人并认可别人的存在价值。

4、能控制情绪,心态良好

遇到问题,情绪反应适度,不会过于敏感,既不压抑,也不随意宣泄。

5、有健康的行为。

行为健康是心理正常的外部表现。

二、心理不正常的标准。

1、认知偏离正常状态。

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缺少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控能力差。

2、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异常,但意识形态和智力均无明显缺陷。

3、自知力往往缺失。

多数心理不正常者对自身人格缺陷无自知之明,难以吸取教训,尽管经常碰壁,冲突不断。

4、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不能好好的工作,跟人交往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有些人会常年待在家里不见人。

5、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让人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

我们具体一点说,比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躁狂这些都属于心理不正常的范围,当然还要加个症,更严重的还有几个。

这些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你。

为什么有些人会自私自利这是种什么心态

谢谢邀请

自私自利是一个人的表现行为,其内在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比较典型的是天生具来的缺少感,有可能是缺少关爱,也有可能是缺少物质等,这种缺少感会带来不安全感,因此,他或者她希望通过占有别人的精神或者物质利益,来填补内心的不安,达到提升其稳定感和幸福感的目标。

我们也可以把自私自利理解为一个人因为缺少某些东西,天生具有的一种自卑感;因为自卑,所以要靠侵占外界的利益,来提升其自信,这是其自私自利行为的源动力。

这种表现行为是如何带来的?其实是源生家庭带来的。

有这种行为的人,你可以从他小时候的成长轨迹中找到答案。有可能小时候挨过饿,当然这种挨饿也许并不是家庭条件差,也许是因为某些意外,比如家长总是优先照顾其他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缺少关爱,缺少陪伴,家长把更多的爱给了其他人,因此的焦虑与自卑感从小就在内心种下了。

因此,自私自利行为的现象背后,是源生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某种失衡因素,在具体生活中的呈现,它深层的心理动机就是克服不安、自卑,来达到提升自信的一种自我安慰。

出轨是什么心理

出轨这件事,就跟生孩子一样,是需要两个巴掌才能拍得响。那就有主动出轨,与被动出轨之分。

根据出轨的后果来看,从最轻到最重分为红旗不倒彩旗飘飘、各玩各的当作不知道、闹别扭、闹离婚、妻离子散身败名裂。

婚姻除了如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由激情、亲密和承诺组成,还承担繁衍、经济联盟等功能,婚姻中的经济地位大大决定两个人对于出轨的心理动机与态度。

以前原始社会群居狩猎时,是不存在婚姻这种约定形式的,大家同吃同住随便生孩子,后来发现只知道孩子妈是谁,不知道孩子爸是谁,没人愿意喜当爹做冤大头,抚养孩子成本太高,死亡率太高,为提高原始族群的生存能力,故慢慢演化出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或母系社会的纯母系结构。

后来到农奴时代、封建时代,女性在生产资料与经济地位上都大大落后于男性,那时候没有男性出轨这一说,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可以随意被买卖,或是随父命兄命就被媒妁定婚的。男性找三妻四妾那是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事情。即使是在中世纪的西方,欧洲王公贵族们也忠于身体最诚实的欲望,把出轨当成社交的一部分。

除了短暂的社会风气极度开放之时,古代大部分朝代的社会道德舆论对出轨女性的惩罚是极度严厉的,动不动就是浸猪笼、不守妇道的大帽子,只有贞节牌坊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明灯。

直到社会演化进工业时代,演化出“爱情”这个词汇,及女性的经济能力提高,在社会及婚姻中的经济话语权越来越高,出轨就变成一件对男女同等严重的事情,面临道德、舆论、经济的压力。

1,男强女弱的经济结构。男方出轨的成本极低,出轨更主动更积极,带有满足肉欲、满足攀比心理、掌控感、支配感、多生孩子的欲望。主动迎合出轨的女方,往往心理是贪图男方的钱权名利,通过身体与情感付出换得一些东西。被动迎合出轨的女方,可能是畏于强权、忍气吞声、强买强卖、强抢女民的霸道。

利益的计算往往多过真心实意的感情付出,真情在欲望堆里,显得苍白、珍贵,而又难以信任。

林丹强势出轨当没事人,他老婆谢杏芳还怨吃瓜群众耽误他老公赚广告费。

2,男女势均力敌的经济结构。男方若积极的出轨,女方必然也会想着通过出轨寻找心理的平衡。多见于富婆们的传说,感情已淡薄,大把雪花银买来小鲜肉们的跪舔与讨好,满足空虚寂寞的心,甚至是报复男人的心。

势均力敌会带来出轨的小心感,这时候的出轨更有偷偷摸摸的快感。李小璐就爱玩夜半做头发。

3,男弱女强的经济结构。这时男方积极出轨,除了肉体欲望外,还想寻找一种在婚姻中一直被打压的掌控感、没满足的温暖感。如果被强势女方发现之后,就是断然的扫地出门,最经典案例莫过于马伊琍与文章的沸沸扬扬,离婚后文章一直没缓过劲来。

4,曾经男弱女强,后来男方强势逆势后,变成男强女弱的经济结构。一般这时都会伴随着男方红颜知己们的出现,及元配们的黯然神伤及强势反抗,香港大学赫赫有名的鬼楼“庄月明楼”就记录了一段“以死抗争”的可歌可泣野史。宝咏琴也是极度受不了刘銮雄的莺莺燕燕们,毅然离婚。“赌王”何鸿燊的元配没有资本反抗,只能在病床上度日如年。

曾经的真情与诺言幻化为陈世美们的见异思迁,这种不愤与怨气更难消解。

出轨除了是单纯的肉体欲望,更有经济因素、话语权的影响,其中的心理动机纷繁复杂,细细体味,是满足不同人性中的隐秘需求。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肉体生理需求、情感安全感需求、掌控感、比较感、炫耀感、繁衍感。

以后再看到有人出轨的故事,就可以分析出,背后是在哪种经济结构里的心理失衡。

人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意识简单的分析,人的意识是从大脑观察思维考虑,人的意识也就是从心中来,从生活来,从自己行为来,语言,思考想象来。

好了,关于什么是行为心理学?行为的定义是什么?和为什么有些人会自私自利这是种什么心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