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把火烧尽阳寿——诸葛亮的忠臣之义

三把火烧尽阳寿——诸葛亮的忠臣之义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三把火烧尽阳寿——诸葛亮的忠臣之义,以及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改色,为何火烧藤甲兵却说“必损阳寿”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诸葛孔明真的会禳星之法给自己加阳寿吗
  2.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改色,为何火烧藤甲兵却说“必损阳寿”
  3. 《三国演义》:诸葛亮多次火攻,为何唯独火烧藤甲兵后,他说必损阳寿
  4. 司马懿是如何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呢
  5.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诸葛孔明真的会禳星之法给自己加阳寿吗

不会,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写得,所以神话了诸葛亮,向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为了美化诸葛亮而编造的,诸葛亮镶星当然也是假的.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改色,为何火烧藤甲兵却说“必损阳寿”

南蛮怎么说也是自家的地盘,烧自己人肯定会心疼。而伐魏则不然,因为在诸葛亮心中,曹氏是篡逆之臣,他北伐就是为了兴复汉室。所以曹魏的士兵就是他的敌人,他所有的计谋都是为了对付敌人而想出来的。

在诸葛亮心中,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是头等的大事,任何事都无法替代,任何人都不能阻挡。

所有阻挡他的他都会想办法除掉,所以诸葛亮火烧三十万魏军,虽然也是活生生的生命,但是为了刘氏的大业,他只能硬下心来,除掉他们,让自己北伐更加顺利。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上方谷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和魏国大军的性命,也彻底葬送了诸葛亮北伐的希望。

《三国演义》:诸葛亮多次火攻,为何唯独火烧藤甲兵后,他说必损阳寿

诸葛亮自出山相助刘备后,征战一生当中多次使用火功制敌。唯独南征孟获对战藤甲兵时使用火功后,诸葛亮非常自责、悔恨,并称必损阳寿。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先看对付曹操的几次火功。原则不一样的就是:

第一,曹操极善用兵,第二诸葛亮助刘备匡扶汉室,而曹操在他们眼里就是汉贼,对付曹操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光复汉室,所以无论怎么对付都不算过分。

再就看藤甲兵,首先看一下藤甲本身就惧火,而且好像还抹了油的藤甲,着火基本上就扑不灭了,所以人会死的是非常惨。

诸葛亮用火攻杀人太多,太残忍自然心中忏悔,毕竟南蛮属少数民族,而且诸葛亮意南征的本意是和平收服,并非武力解决,南蛮之人多未开化,不懂谋略,诸葛亮对付他们易如反掌,所以诸葛亮心有不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诸葛亮的火烧藤甲兵违背了五行相生相克(火克金,金克木,而藤甲属木,本是木生火的五行相生之道,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成了火克木,违背五行相生相克)。

自然元素中尤其是火,诸葛亮用的出神入化,诸葛亮出山首战,火烧博望坡,烧的夏侯惇大败,不知所措。

后又吴蜀联盟,火烧赤壁,曹操八十万大军全线崩溃,匆匆逃回北方,此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后来诸葛亮北伐,遇强劲对手司马懿,诸葛亮又火烧上方谷,大挫司马懿。可以说诸葛亮火攻之下死伤无数,只有一战,也是用火,但诸葛亮却道:必损阳寿。是那一战但总的来讲还是蜀汉的兵丁。而三万青壮兵甲,对于蜀汉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诸葛亮觉得不义,会损阳寿。

司马懿是如何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呢

司马懿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捉住诸葛亮的几个士兵时,详细地了解了诸葛亮工作和饮食情况后,仰天大笑:“诸葛亮的阳寿不久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巜三国演义》中的最重要的军事家。司马懿一直十分畏惧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一直都不敢与他正面交战。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神级的战功赫赫,如:“火烧新野”、“水淹七军”、“空城计”、“舌战群儒”、协助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等等,这些智慧和战功都是司马懿望尘莫及的。因此司马懿一直非常不敢同诸葛亮对阵。

司马懿心有余忌的是在上方谷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四面八方大火冲天,魏兵无路可逃,司马懿抱着两个儿子大哭,这次我们父子完了,此地就是我们的死地。也是天不绝司马家,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下灭了诸葛亮的火雷之阵,司马懿父子立即带着残兵败将逃跑了。这次虽是天意,司马懿逃过一劫,却使他对诸葛亮敬为天神,以后越发不敢同诸葛亮对阵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曹魏政权仍然派司马懿对阵诸葛亮,他仍然不敢应对诸葛亮的挑战,高壁深垒不出来,一天司马懿的部队巡山捉住了几个蜀兵。司马懿亲自审问这些蜀兵,诸葛亮丞相的工作和饮食的情况:“丞相每天做些什么事?吃多少饭......?”这几个蜀兵讲:“丞相营中的大,小事都会过问,而且,朝中的一些事情也经常过问和安排,每歺吃的饭不多,身体也是不太好......。”

司马懿听后仰天大笑,诸葛亮丞相:“食少、事繁,何能久乎,我们不用耽心了!”这样,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的阳寿是不会长了。于是继续闭关不出,硬是拖死了诸葛亮。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看过三国演义的的我们对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枪不入,给蜀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后不得已用了火攻的办法,在战斗胜利以后,诸葛亮说出了:“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这就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疑问,诸葛亮对付曹操用了几次大火,消灭了那么多曹操的士兵都没说过,这次烧死了三万的藤甲兵为何反而那么的惆怅呢?

分析诸葛亮从茅庐三分天下开始到魂断五丈原,这几十年的时间了为了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讲利用了一切天时地利的方便,擅长火攻的诸葛亮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共使用了五次,除了最后一次的上方谷没有成功以外,诸葛亮成功的使用了四次火攻。下面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火烧藤甲兵和火烧魏军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这是在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绍以后,赤壁之战的前端战争,曹操之所以先拿当时的刘备开刀,那是因为刘备也是衣带诏的参与者,曹操便欲除之而后快。刘备在三顾茅庐以后请得诸葛亮下山,诸葛亮的第一战就是火烧博望坡,这一战的效果是夏侯惇全线指挥的军队全部溃败,不服气诸葛亮的关羽张飞等人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讨伐刘备的新野。

第二次火烧新野,曹操在第一次失败以后恼羞成怒,亲率大军五十万欲一举拿下刘备。当时刘备驻扎的新野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县,一个弹丸之地怎么会经得起曹操大军的折腾。便进行战略转移,留下了一座空城给曹操。曹操大军在城中过夜的时候,触动了城中布置的机关,大火蔓延了整个城市,不计其数的士兵在大火中丧生。

第三次是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决定这场战役胜败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深刻的证明当时的那一场东风对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重要性。说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那是古代的人迷信所致,其实是诸葛亮看准了有异于常理的天气变化,看准了时机的周瑜发动了准确的攻击,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烈的失败。

第四次是南征孟获火烧藤甲兵,火烧藤甲兵是在七擒孟获中的最后一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以后,曹丕动用五路人马来对付虚弱的蜀汉,诸葛亮也用平安居路回应了曹丕的阴谋。唯独南王孟获诸葛亮要亲征,原因就是南王孟获本来就是蜀汉的属地,在受到蛊惑之后才发生了叛乱,西南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限,亲征的目的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南问题。

孟获在多次失败并且丢失了根据地的孟获求得乌戈国王帮忙,乌戈国王起全国三万藤甲兵来帮助孟获,因为藤甲兵的藤甲是油浸特制的,不但刀枪不入而且可以当做木筏使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那是黑科技,魏延带领的蜀军被杀的大败。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把藤甲兵引诱到盘蛇谷后使用了火攻,再熊熊大火之下,三万藤甲兵瞬间在大火之下成为一片焦炭,其状甚惨。

第五次是火烧上方谷,是诸葛亮设计引诱司马懿到了上方谷,前后围堵准备用大火烧死司马懿,不料下起大雨火攻计划失败,也是天不灭司马,诸葛亮后来遂病死在五丈原。这次火攻没有成功,就不再过多赘述。

在阐述了诸葛亮的以火为兵的作战经历以后,再回到问题上来。前三次诸葛亮使用火攻同样也是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总归是天下的生灵,诸葛亮对于之前对曹操集团的三次作战没有感觉自己做的不对,笔者认为又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曹操是刘备集团的政治死敌,政治斗争是最残酷的斗争之一,政治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有效的消灭政治敌人的一切有生力量,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太过仁慈也是带领不好军队。

第二、从当时的主管道义和伦理纲常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当时的孙刘联盟都很愤慨的对象。面对这曹操大军的攻打,等于说是进行的防御战,抵抗侵入的敌人,用有效的方式大量地消灭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就不考虑方式是否正确合理了,也不会考虑到人性不人性的问题了。

第三、当时的刘备是很弱小的,东吴的军队在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时候,也是很多人主张投降,在实力上有很大悬殊的情况下,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是一样的,只有用火攻才能大量的消灭来犯之敌,保卫自己的家园。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来讲,在自身力量薄弱,敌方势力强大的时候,为求胜利运用天时地利的条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这几点,恐怕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火烧魏军三十万而面无惧色,大家也会了然于胸了吧。那么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以后说必损阳寿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也要一点一点的分析:

第一、政治目的不一样,诸葛亮南征孟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服和杀戮,而是收服孟获让孟获归顺不再受人唆使而再次叛乱。在战斗中获得的俘虏都放回家去,没有收编没有杀害,目的是为了好好的管理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好好生活安居乐业,火烧致使藤甲兵全军覆没,违背了诸葛亮南征的意图。

第二、南征孟获是蜀国的内部矛盾,孟获带来和诸葛亮打仗的所有人都是蜀国的子民,诸葛亮其实发动的就是一场镇压边疆叛乱的战争。藤甲兵身穿藤甲,遇火既燃在峡谷中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身经百战的诸葛亮看到自己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来教化子民,必损阳寿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亏心事,老天也会惩罚我的。

第三、这是一次消灭种族的战斗,因为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的魏国士兵都是汉族的,汉族人口众多诸葛亮也不会考虑很多。而这次在盘蛇谷全军覆没的藤甲兵,应该来说是乌戈国全国的青壮年,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都是全民皆兵。当时如果一个部落国家的青壮年大量死亡,很容易就被其他部族所吞并甚至是就会消失。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了一个小国家的陨落,他是很自责的,所以后来在庆功宴上说了那样的一句话:“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综上所述:诸葛亮火烧魏军三十万都坦然面对,火烧藤甲军就心里不舒服。那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敌人的性质不一样,战略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才造成了诸葛亮在同样的战果面前有了不一样的心情。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关于三把火烧尽阳寿——诸葛亮的忠臣之义,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改色,为何火烧藤甲兵却说“必损阳寿”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