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牛为灵的民族

以牛为灵的民族

以牛为灵的民族

以牛为灵的民族

一、傈僳族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傈僳族将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五定为傈僳族人民都要过的“浴牛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要给牛洗澡,还要煮一锅放了盐的稀饭供牛食用,再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向牛祈祷,以求免灾免害、庄稼丰收。

在古时,傈僳族认为牛是生活在天上的,过得十分安逸。后来它见到人间傈僳族的人们以苦涩的野果子为生,心生不忍,于是偷着在春天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子洒向人间,才使得人们有了五谷饱腹。事情败露后,牛被贬下凡间,一开始由傈僳族人民供养在家中,但牛不忍心人们劳苦耕作,主动下地拉动犁耙,还与天神理论让人间的灾害减少,保证作物的生长。因此傈僳族的人们就将那一天定为“浴牛节”,以祈祷五谷丰登。

二、土家族

土家族的人们将每年的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王节”。据说,过去的土家族刀耕火种,生活艰难,后来牛王下凡,帮助耕作,并与天神商议,使得谷物多结谷。却因触怒天帝,牛王被贬到人间,长期耕地,只准吃草。

人们为了感谢牛王,专门为其修了庙,并规定在“牛王节”这一天,让牛休息,喂以精良饲料,人们还盛装聚集在牛王庙,以酒、肉等供品上供,并进行吹奏唢呐、放鞭炮、跳舞等娱乐项目以供牛王娱乐。

三、哈尼族

哈尼族的人们在农历的五月初,即三、四月份的犁耙春耕大忙结束之后,过“牛纳纳”(牛歇气)节。意思是让辛勤劳作的更牛在这一天进行休息,歇歇气,以接受人们对它的敬意。而且,人们采摘紫泽兰草煮出紫色水汁,用来染糯米饭,用祭祖完毕的鸡肉拌饭喂牛,并进行祷告祈福。同时让牛自幼放牧、啃食青草

以牛为灵的民族

在佤族村寨的中央,都有一座栽有“丫”形牛角桩的土台,佤族妇女筒裙上织绣的牛头纹、佤族男子上衣上用银泡或布装饰的牛头图案都深深打下了佤族牛崇拜的烙印。1991年,佤族同胞决定将每年农历8月14日定为佤族传统节日———新米节,节徽上有木鼓、牛头和谷穗组成的图案,同样反映了牛在佤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佤族崇拜牛,牛在佤族心目中是庇佑自己的神灵。而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崇敬,才产生了剽牛的习俗,具有庆贺、祈福、结盟、吉祥的含义。1995年,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中就安排了剽牛典礼。2000年4月,在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临沧佤族文化旅游活动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在昔日抗英盟誓的班洪大寨也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典礼。

以牛为灵的民族

哈尼族是以牛为灵的民族,也有与藏族相类似的创世神话。在云南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奥色密色》中,有这样的记述:哈尼人用龙牛造天地,他们用牛皮做天空,牛肉做土地,牛腿做支地的柱子,牛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牛角做擂鼓槌,牛舌做闪电,牛毛做树木花草,牛血做江河,牛肚做龙潭,牛肺做雾露,牛心做地心,牛喘做风声,牛泪做雨水……表达牛的神奇,体现对牛的崇拜。

以牛为灵的民族

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

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

佤族对牛的崇拜,产生出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感知佤族对牛崇拜的文化心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