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吃饭招呼客人的小桌子。说起“燕几图”的来历,不得不提宋朝一位叫黄伯恩的人。黄伯恩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7张桌子组成的宴几。7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状的桌面。
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是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后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七巧板是于明、清两代间由中国人所发明的,经过人们的改进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