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今天的发展状况如何?南中现在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中今天的发展状况如何?南中现在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刘后主如果在姜维的策应下逃往南中,蜀汉政权还能坚持多久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蜀汉当时如果不全力进攻关中,慢慢经营南中的话,会那么快覆灭吗
- 刘后主如果在姜维的策应下逃往南中,蜀汉政权还能坚持多久
- 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定南方为何七擒孟获而不杀有什么政治目的
- 如果刘备在汉中之战后回镇荆州,北伐是否有机会成功
-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哪里
蜀汉当时如果不全力进攻关中,慢慢经营南中的话,会那么快覆灭吗
玩过红警之类的游戏吗?几个玩家都已经在出重工刷坦克了,你还惦记着地图角落里的一个油田?况且这个油田还有个NPC守在那里呢。
南中当时是个什么地方,按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说,就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像这样一片不毛之地开发出来要多少代价?以蜀汉政权的94万人口完全不能承受这种代价的~
先不说条件相对恶劣西南,就说整个南方,至少在始皇帝的时候就开始经营了,可直到西晋灭亡、衣冠南渡的时候才有了点人模样,而要到实力可以和中原叫板,要到宋朝了吧?
难道你觉得曹魏和孙吴会给季汉政权千年的时间?玩过红警的都明白,要想取胜,不光要自己发展,同时还要限制对方的发展。
诸葛亮做出的选择即是无奈也是必然,只有在不断与中原王朝的碰撞中寻找机会,虽然这个机会很是渺茫。但至少可以牵制魏国,延长国运。
如果自己把重点南移的话,相信曹魏是求之不得的。将来诸葛亮将要和一个经济占优的法国来打后期,想想该怎么赢?那就算把南中开发的再好,也都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当年马援讨二征,立了根标地铜柱就回来了;永乐帝郡县越南,旋即放弃。考虑的无非就是开发成本过大,国力负担不起。
总结:假设蜀汉决定开发南中的话,会带来比北伐更严重的财政负担,受此影响可能国运会变得更短。
读历史,品人性。我是偏好乱世史的@疯言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刘后主如果在姜维的策应下逃往南中,蜀汉政权还能坚持多久
这应该只能算是时间问题了吧!毕竟三国后期曹魏和蜀汉实力的差距太大了!蜀汉当时全国兵力加起来才不到10万!而曹魏司马昭仅仅灭蜀之战就出动多达18万大军!等到钟会反叛时!司马昭还能集结10万大军前去讨伐!再加上曹魏国内要防守的兵力和防范东吴的兵力!!说明曹魏兵力超过了60万了!这种情况下!即使刘阿斗逃往东吴也是徒劳的!当时蜀汉大臣谯周就禀明过过刘禅如今天下三国曹魏实力强劲!即使蜀汉东吴联手都不见的能挡住曹魏的攻击步伐!即使东吴君臣愿意接纳蜀汉君臣!到最后东吴亡国之时仍然不可避免被魏军俘获的!
再者!逃到南中就一定会安全吗!要知道!当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最后撤军了南中方面可是时有复叛之心!不说当时南中蛮兵能否接纳刘禅君臣了!即使真的接纳刘禅一行了到时候魏军攻至南中时!蜀汉正规军都抵挡不住的强大魏军!光靠南中蛮兵能退魏军吗!这无疑是天方夜谭而已!
所以说天下大势并不是人力所能阻挡的!!最后三国归晋乃是必然
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定南方为何七擒孟获而不杀有什么政治目的
谢邀:
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南七擒孟获而不杀,首先是出于能够让南疆长治久安的考虑,是踩用的恩威并施的方备,既要让南蛮知首蜀汉的强盛、励害,又要让南蛮深切地体会蜀汉的恩赠,此其一。二,孟获在南荒享有威名,诸葛亮不杀孟获,是想保全南蛮威名王,达到服其心后能够安静地统治南蛮,而善对蜀汉,以此确保南疆长久的安宁,解除北征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
如果刘备在汉中之战后回镇荆州,北伐是否有机会成功
可以肯定的说,刘备若取得汉中之战胜利后回镇荆州,无非是保得荆州一时太平,然汉中,益州之地则无异于拱手送与曹操,近十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别说北伐了,到后面能守不守得住荆州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西川初定,需要一个有效的“消化期”,此期间主持大局者非刘备不可打江山难,然坐江山更难!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入川协助共破张鲁,然次年刘备便与刘璋反目,由此拉开了争夺益州的序幕,而这一战一打便是三年之久,其艰难可想而知。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彻底击败刘璋拿下了益州之地,不过同年汉中的张鲁却投降了曹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初定益州的刘备难以在益州站稳脚跟,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志·杨洪传》中的这段记载说得很清楚: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汉中相当于益州的北大门,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落在了曹操手中,益州的刘备自然难以安眠,后续势必还有一番大战,而这场大战便是公元218年开始打响的魏蜀汉中之战。有朋友说从公元215年到218年,期间整整有三年的时间,难道刘备还没将益州“消化”吗?当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说完全掌控了益州还是远没有达到的,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留守汉中的魏军时常入侵,制造动乱。
其二:东吴一方听说刘备拿下了益州,便迫不及待的要刘备“归还”荆州,时刘备无奈只得与孙权议和平分荆州,然东吴对此依旧耿耿于怀。
其三:益州势力组成复杂,刘璋虽败,然他身后的东州势力尚在,而益州本土士族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刘备带领自己的亲信荆州集团初到益州,三股势力之间必然矛盾重重。
所以刘备要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内恢复益州的生产发展,赢得益州民心显然是做不到的。而就在益州尚未“消化”时,刘备又与曹操打了一场持续近两年的汉中之战,虽说最后顺利拿下了汉中,但蜀汉也是元气大伤,所以这时的刘备最需要的便是一个安稳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刘备必须留在西川主持大局,恢复西川的生产发展,所以刘备此时是万万不能离开西川的。
曹魏依旧对汉中虎视眈眈汉中之战,曹操虽然败了,但他却顺利迁走了当地近半的人口,且曹操虽然撤出了汉中,但他并没有走远,而是前往长安坐镇,并命张郃屯兵陈仓,伺机而动。
其实刘备在西川主持大局时便早已深感压力了,这也正是当时关羽出兵北伐的一个关键原因,为的就是缓解汉中面临来自曹魏的压力,试问倘若当时刘备要是离开了西川回到荆州,这与将西川之地拱手让与曹操有什么区别呢?刘备一走,西川群龙无首,势必人心惶惶,此时曹操若乘势南下,想必西川必然唾手可得。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哪里
诸葛亮南征也就是对南中地区蛮族叛乱进行平乱战争,广为流传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源于这场战争。此战发生在公元225年,这场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涉及范围还是很广,将四川与云南都包含在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定了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心态,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征背景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此时蜀汉政权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国君刘备又去世,川蜀本土势力与荆州外来势力的矛盾也随之再起波澜,蜀吴关系也因夷陵之战而恶化,内部黄元叛乱又兴起,因此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
六月左右,益州郡雍闓,趁机叛乱,杀死建宁太守正昂,并将张裔送至东吴为俘虏。随后策动越巂酋长高定起兵,攻杀派驻将领焦璜,自立为王,随后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杀死从事常颀,一同北攻新道,被李严打退。
“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雍闿诸葛亮采纳马谡之策,根据国内形势以安抚为主,并未采取军事行动,但这并未得到良好效果,反而使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更加肆无忌惮。诸葛亮于是改变策略,先派邓芝出使东吴修好两国关系,解除东境威胁,又在汉中布重兵防御魏国偷袭,并积极训练军士,制造军械,补充军资,准备南征,彻底平定南中混乱局面。
南征过程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龚禄为主将,率军1.5万人于西路南下,意图沿线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军,进而攻击益州郡雍闓与孟获大军;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余人走中路,由平夷县(今贵州毕节)迂回山路至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攻击孟获本部,切断孟获与高定之间的联系;令门下督马忠,领2千余人走东路,攻击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朱褒所部叛军。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大军按照战前部署开始进军。诸葛亮大军走水路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建立大营,分兵南下。东路马忠按既定战略自僰道南下攻击牂柯郡,一战即定,随后留下安抚当地军民;中路的李恢军亦按既定战略偷袭孟获的后方。
诸葛亮军到达卑水(今四川美姑)地区后,扎下营寨,吸引高定集结部队,以便决战。高定将主力向卑水地区集结时,雍闓、孟获受高定请援,亦亲率部队进发此地。但此时叛军产生内乱,雍闓被高定部将所杀,孟获得知此事后,便停增援。
诸葛亮见叛军无法集结到一起聚歼,便改变策略,先将高定击溃。高定溃败后率部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诸葛亮率军追击,再次击溃高定军,并斩杀了高定。随后诸葛亮开始追击向益州郡撤退的孟获军,而此时的中路李恢所部已经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并占领了孟获的大本营,孟获军已无退路。
225年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所部,并生擒了孟获。随后,诸葛亮与李恢会师于味县,二者合兵一处继续西进至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平定了周围部族。
整个南征除了李恢深陷包围,诱骗后才得以战胜以外,其他战事均很顺利,在南中地区平定以后,诸葛亮分南中地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为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并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且不留一兵一卒,并派遣士卒帮助少数民族部落发展农业、水利设施,传授制盐、冶炼、种茶的技术,从此,南中地区趋于稳定,成为蜀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可知,诸葛亮南征最远是打到了云南曲靖和滇池附近。
注解:
“七擒孟获”在《汉晋春秋》与《华阳国志》中均有出现,但作为三国时期正史的《三国志》并未记载,而裴松之注解里提到了此事,司马光也将此事记载在《资治通鉴》里,所以关于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还是存在争议的。而南征之战并非大战,诸如魏延、赵云、吴懿、马谡等人并未随征。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