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历史文化追溯南诏国的起源及现在的所在地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南诏国历史文化追溯南诏国的起源及现在的所在地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云南昆明和什么城市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昆明和什么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大理,云南古城大理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的历史沿革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前221年,秦朝开始经营西南,在西南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自此开始中央王朝对大理的统治。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发巴蜀兵数万人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降汉,西汉王朝在“滇王”统治区设置了益州郡。同年,汉王朝派郭昌、卫广往击大理地区阻挡汉使的“昆明”部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郭昌又两次率兵往击“昆明”部落,“后数年,复并昆明地”,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疆域。
你最想去的云南旅游目的地是哪里为什么
对于有“彩云之南”“七彩云南”之称的云南,它的绝大多数地方我都很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古色古香”的古镇。
1.绚丽多彩“丽江古城”
说起云南古镇,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丽江古城。绝大多数人会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一个,其实不尽然它包含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三个部分。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丽江古城还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值得你去旅游一波。
2.徽派大气“和顺古镇”
自民国代总理李根源之后和顺古镇便有“绝胜小苏杭”的美称。和顺古镇的建筑徽派大气在整体上以白墙黑瓦为主,似在白纸上点墨般使之充满浓重的书香气息。门窗上点缀着的藏青色,以及屋檐下挂着的一个个红灯笼,都给这个古色古香的城镇增添了一丝喜气和一线生机。放下繁琐的事情到这个小城随心而居几日,可以领略一番比江南水乡更浓厚的书卷气息,发现和体会这与徽派建筑有所不同的地方。
3.安静小城“沙溪古镇”
一走进沙溪,映入眼帘的便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小道,有别与城市平坦的柏油路,农村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小路。在狭窄的小道两旁,房子对立而起,这样的构造以及如泥土般暖黄的色调会让游玩的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奇妙的时光。在唐宋时期古道兴起,沙溪作为古道的必经地,成就了“茶马古道”的传奇同时也是茶马古道唯一幸存的集市所在地。在这个安静的小城,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走进平和,也可以深切的体会感受历史的洗礼与熏陶。
4.千年古寨“章朗古寨”
章朗古寨是云南一个古老的纯布朗族村寨,至今还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生产活动以及民间习俗。寨内留存了一座虽历经1400多年风雨但依旧炫美如斯的千年古寺。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寨,可以说其人文底蕴是非常深厚了,不仅仅记载了很多有关于布朗族的信息,同时也很好的保存了古茶文化。走进这个千年古寨,你可以探知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也可以体验人文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细细感受布朗族文化。
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昆仑奴是黑人,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唐朝的有钱人,对他们趋之若鹜。凡是巨富之家,必有昆仑奴。可昆仑奴又矮又丑,还不穿衣服,为何唐朝贵族都抢着要?
据《岭外代答》记载,昆仑奴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
无独有偶,《旧唐书》里对昆仑奴的外貌,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旧唐书》记载,昆仑奴居住在林邑的南边,头发是卷曲的,身体是黝黑的。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旧唐书·南蛮传》)
从唐代的昆仑奴俑来看,昆仑奴大多身材矮小,不穿上衣,只穿个羊皮短裤。
唐朝贵族、富豪对他们趋之若鹜,只要是因为昆仑奴大多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认准了主人,就会忠心耿耿。
据学者考证,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昆仑奴”。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盛行于唐朝的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第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北非。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可见,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堪称国际大都市,拥有各色人种,黑人也并不少。
第二种说法:昆仑奴是东南亚人。因为史料明确记载,昆仑奴生活在海盗上,并且身材矮小,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昆仑奴应该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尼格里托人。
尼格里托人,是小黑人,他们一直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将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称为“昆仑之类”。
这个地方的人,同样皮肤黝黑。
第三种说法:昆仑奴是印度人。之所以认为昆仑奴是印度人,和谭嗣同有关。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朋友写了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希玛纳雅山”(即喜马拉雅山)即“昆仑”。
而印度,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
有人据此认为,昆仑奴是唐朝人对印度人的称呼。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称:昆仑奴在唐朝的身份,有狮奴象奴扮演、僧人弟子。
这2种身份,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
第四种说法:昆仑奴是来自中国西部昆仑的原住民。除了上述3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昆仑奴是中国人。
在我国西部,有一座山叫做昆仑山,因此有人认为“昆仑奴”,就来自于昆仑山。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把“昆仑奴”中的昆仑,当成了现代的昆仑山。
他们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的土著居民,跟随丝绸之路进入到唐朝的长安地区。
以上4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呢?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定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人,可能夹杂着部分北非、印度人。
我做出这样的推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结合了史料和唐朝文物。
我的理由如下:第一,在关于东南亚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昆仑黑人的记载。“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止是指昆仑山,还特指黑色的东西。
目前,有很多唐朝出土的昆仑奴陶俑。
这些陶俑,大多肤色棕黑,远比其他黄种人陶俑要黑得多。
昆仑奴的服饰,上半身几乎不穿衣服,下半身则穿着皮短裤。这种装扮风格,明显居住在炎热地区。
由此推断,昆仑奴是中国昆仑山土著居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天气来看,东南亚的天气炎热,和昆仑奴身上的服饰比较契合。
此外,唐朝提及东南亚的文献,大多直接提到了昆仑奴。比如: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趋之若鹜。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7到9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
但实际上,东南亚也是佛教传播和交流的一大中心,而且,东南亚与印度、唐朝都有不少交流。
所以,这些石窟中的黑人,极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昆仑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朝盛行的昆仑奴,大概率来自东南亚。值得一提的是,“昆仑奴”虽然也是奴隶,但他们在唐朝的地位,还是比一般奴隶要好得多。
唐朝的昆仑奴,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和伎艺表演。
服务行业的昆仑奴,是贵族们炫耀财力的表现。他们有的当管家、有的驯养牛马、有的则从事田间劳作。
从事伎艺表演的昆仑奴,要么被养在家里进行搏击表演、要么进行驯兽表演。
相比其他奴隶,昆仑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相比十五世纪,欧洲人主导的黑奴贸易,昆仑奴的日子要过得好太多了。
当然了,昆仑奴的待遇,可能和他们的“忠心”“侠义”有关。
他们认准了一个主人,就会坚持到底,绝不背叛。
在很多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都是忠肝义胆、飞檐走壁的强人。唐代小说《昆仑奴》,就被金庸先生称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
中国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忠义”品质的。
如今,昆仑已经成了侠义、忠心的象征。
比如,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是在用“昆仑奴”故比喻革命义士、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现在的56个民族分别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变过来的
我们常说“56个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个民族,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认识一下这个大家庭的全貌:
1、汉族汉族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经历人类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过、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境内,以农业为主。
3、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节”等。
4、保安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全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以农业为主。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6、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汉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8、朝鲜族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春节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也称为“阿涅”。
10、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汉代被称为“滇越”,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边境内西双版纳一带,泼水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
11、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于古代濮人,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有关。
12、东乡族主要聚居于甘肃省境内,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13、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主要从事农业,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蛮”、“峒苗”等。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吃新节等等。
14、独龙族千百年来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东独龙河谷。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
15、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16、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带。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祖先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
17、鄂温克族世代居民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敖包节是其宗教节日,春节也是固定的传统节日。
18、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节日众多,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当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萨克族哈萨克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语的一些游牧部落,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21、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萨满教。河灯节是其民间传统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
22、回族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节日为开斋节,又称大开斋,解放后被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多在农历腊月进行。
24、京族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25、景颇族来源于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最大的节日是目瑙纵歌。
26、柯尔克孜族世代以游牧为主,清代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27、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传统节日有拉祜年,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
28、黎族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百越”的一只,主要聚居于海南岛通什镇等级地,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主要居住于云南滇西怒江地区,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30、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1、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则称“女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32、毛南族是世代居于广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33、门巴族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
34、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最初只是蒙古诸部队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以成吉思汗为蒙古部统一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是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35、苗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主要颁布在贵州(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36、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族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7、纳西族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名为纳西族,一直与汉族来往密切。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地区,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38、怒族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39、普米族自称”普英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与当地民族杂居。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40、羌族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41、撒拉族元朝时,其先民从中亚撒玛尔罕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后来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42、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畲族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
43、水族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区域,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和卯节,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44、塔吉克族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的主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
45、塔塔尔族史称“鞑靼”,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节庆、礼仪食俗与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传统节日为“撒班节”,又称“犁头节。
46、土家族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端午节吃棕子,重阳节打粑粑,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普遍认为来源于辽东鲜卑族的吐谷浑,4世纪迁入青海南部和甘肃南部,7世纪躲避战祸迁居中今宁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其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许多节日与宗教相关。
48、佤族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只,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云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维吾尔族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么湖一带的牧民,受部落战争影响,迁徙西域(今新疆)。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
50、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逐渐进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51、锡伯族源于古代鲜卑人,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18世纪中叶迁住新疆伊犁地区,繁衍至今。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西迁节是其重大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52、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汉族的主要节日外,还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30多个,如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等。
53、彝族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火把节是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4、仡佬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百濮”,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55、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迁徙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直到3岁才第一次剃发。
56、壮族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为春节。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大唐帝国由盛转哀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由于唐玄宗老眼昏花仅将三镇节度使的大权委任于安禄山,那你可是大唐尽一半的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培植势力,安禄山任命了约千余名亲信为将,他和史思明患通一器,发动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大乱,大唐帝国的文臣武将们,以郭子仪为大元帅,以李光弼为主,历时八年之久终于平定了这一叛乱,同时了过于各藩镇座大,以形成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藩镇??据势力,尾大不掉分化了中央集权制度,随然??一度的中兴剿灭,但以成辽原之势,不可阻挡。加上唐僖宗时黄巢起义亦天下纷争大乱,皇帝仍须借助各方方方力平叛至t乱,但二面派朱温投降了唐王朝,被委重任,经几年的发展成了一股为祸大唐的反动势力,先毒死少帝,??立了新君,成为一个位高权重极负野心的掘墓人,最终取而代之结束了大唐帝国,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
南诏国历史文化追溯南诏国的起源及现在的所在地和历史文化名城云南昆明和什么城市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