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概括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概括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概括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概括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概括古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1,让有识之士可以实现报国的抱负;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局限性:

1,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几乎可以调动全民参与),使得封建社会统治者过分重视科举选拔文官武将而忽视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拔和政治地位,有误导民众之嫌.

2,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武举则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在冷兵器时代,考核弓马娴熟并无什么非议之处,但在热兵器来临的时代再考试这些东西就未免荒唐了.

3.科举制度不应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形式.

4,古代基本上杜绝了女性的参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