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元代文学在时代风格上表现出 的特点。

元代文学在时代风格上表现出 的特点。

元代文学在时代风格上表现出 的特点。

元代文学在时代风格上表现出 的特点。

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

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演戏和祭神酬神结合,既是娱神,也是娱人。

元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这两个剧种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杂剧:

风行大江南北。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音乐上,一折只用一宫调;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南戏:

流行于东南沿海。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宫调也无规定。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

杂剧和南戏剧本

⒈有完整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⒉唱词更多用以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具强烈抒情性,往往就是诗,这是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

⒊演员既要善于说白、歌唱,也要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及杂耍的技巧,是综合性艺术。

杂剧和南戏唱腔上的区别:

⒈杂剧曲调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⒉一些曲牌名称或品味相同:音乐文化系统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

⒊杂剧南戏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方言差异的表现,如宋甚至更早,北方语音入声消失,南方语音入声依然保留。王世贞:“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曲藻》)。

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

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剧作家代表: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作家形成不同群体。有关水浒的杂剧以东平为背景,东平成为杂剧水浒戏的发祥地。一般北方戏剧圈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黑暗。总体来看,北方戏剧圈作品更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

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南戏产生于南宋初年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称“永嘉杂剧”。

杂剧经扬州传入南方后,以杭州为中心,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南方戏剧圈除演出杂剧剧目外,较多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如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钱记》,南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等;南下剧作家,多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的景况,实际上是藉剧本人物遭遇抒发自己块垒,如《王粲登楼》、《扬州梦》等。

杂剧和南戏的交流

⒈两个剧种作家相互吸取、改编彼此作品,如徐渭《南词叙录》。

⒉音乐上“南北合套”。

散曲

⑴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所以称“散”:剧本之曲,粘连科白、情节;如果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即为“散”。

⑵语言方面,既需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

⑶艺术表现方面,比近体诗更多采用“赋”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⑷散曲押韵较灵活,平仄通押;还可增加衬字,具有口语化、俚俗化特点,并使曲意明朗活泼(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在句头或句中;南曲“衬不过三”)。

⑸散曲大盛于元,与语言及音乐发展有直接关系。

⑹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景物,感慨人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怀古咏史,刻划市井风情等方面;清刘熙载《艺概·曲概》把散曲分为三品:清深,豪旷,婉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