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24个传统节日日期大全(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安排)

中国24个传统节日日期大全(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安排)

大家好,关于中国24个传统节日日期大全(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安排)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要时间顺序(从1月~12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正规单位说的每年七大假期节日,分别是什么节日
  2. 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有什么习俗
  3.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4. 中国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要时间顺序(从1月~12月)~
  5. 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什么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正规单位说的每年七大假期节日,分别是什么节日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ClaraZetkin)建议为了纪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

该建议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社会学家会议接受,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范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1949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1977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一项决议声明,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订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

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

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三八妇女节的来由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关注妇女的人权。近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四次全球性会议加强了国际妇女运动,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了全球性的意义。

这些进展使国际妇女节成为团结一致、协调努力要求妇女权利和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日子。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9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

联合国的倡议导致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

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有什么习俗

说到中国传统节日那可就多了,从年头到年尾基本上都有传统节日的身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中国传统的几大节日吧!

1、【春节】

春节一般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和大年三十晚上,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夜,各家各户提前贴好了对联,也叫“守岁”,这一天是辞旧迎新的一天,年尾接年头的一年,所以也有送旧迎新之意,这天晚上家里所有的人都会围着桌子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完后全家一起围在圈谈天说地,守岁直到凌晨以后。

2、【元宵节】

元宵节是靠近春节的一个节日,时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猜灯谜,主要是公共场合的活动,这一天晚上全国各地都有灯谜,灯会,放烟花庆祝等活动,十分热闹。

3、【清明节】

清明一般在农历的3月8号,民间主要有扫墓,祭祀等活动,不过清明扫墓民间并不会局限于这一天,前后几天都可以进线的,不少人都约亲朋好友回家祭祖扫墓,祈求祖先保佑。

4、【端午节】

端午节一般在农历5月5号,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民间常见的活动:赛龙舟,舞龙舞狮,吃粽子等。

5【七夕节】

七夕节在农历7月7日,这一天是情人的节日,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而且这天天上的所有鸟儿都去鹊桥搭桥去了。民间常有:十字路口烧鸡蛋。

6、【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的9月9日,这一天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的日子,民间常有登高,插茱萸等活动。

7、【中秋节】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8月15日,这一天是团员的象征,所以要吃月饼,赏月。八月十五月亮好圆一点,全家人吃着月饼一起赏月。象征团圆!

8、【腊八节】

腊八节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民间常会煮腊八粥,喝腊八粥,以求身体健康,全家平安。而且腊八这天一过,也预示着天越来越长,白天时间慢慢天长了。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和分享,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春节夏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日吃元宵,庆团圆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左右祭祖、扫墓端午节夏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七夕夏历七月初七又称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中秋节夏历八月十五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重阳节夏历九月初九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古尔邦节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宰牲节1月1日元旦节公历新年放假一天3月8日国际妇女节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妇女放假半天3月12日植树节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不放假5月1日国际劳动节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放假三天5月4日五四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不放假6月1日国际儿童节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儿童放假一天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放假8月1日建军节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不放假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不放假9月10日教师节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10月1日国庆节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放假三天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放假三天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吃元宵不放假农历二月初二春农节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不放假农历节气清明清明节扫墓祭祀不放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不放假农历七月初七七夕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不放假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不放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不放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老年节不放假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不放假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不放假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除夕岁末,守岁不放假回历10月1日开斋节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不放假回历12月10日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不放假

中国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要时间顺序(从1月~12月)~

(时间为农历,从除夕开始依时间顺序排列)除夕:12月30日、

春节:正月1日、

破五:正月初五、

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

春龙节(龙抬头):2月2日

女儿节:3月初3

寒食节:清明前一两天

清明:3月初8、

端午节:5月初5、

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

七夕:7月初七、

中元节:(鬼节)7月15日

中秋:8月十五、

重阳:9月初九、

下元节:10月15日

腊八节:腊月初八

祭灶日(小年):腊月23日

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什么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感谢邀请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节日形成的起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未知的敬畏,于是有了对天地山川河流或者一些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逐渐开始祭祀行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祭祀行为演化为对天地的信仰和祖先的信仰。基于这些原始信仰以及后来为了适应生活需要,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演变为传统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生活的人民历史、民族、信仰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各地方、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节日,我们这里列举了一些大家众所周知的传统节日。

1、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都过春节。春节的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习俗:祭祖、办年货、扫尘、贴福字、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放炮竹、拜年、舞龙舞狮等。不同地区还有相应的独特习俗。

2、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和春节一样,也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统习俗: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有些地方在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龙抬头二月初二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传统习俗:南北方在二月二龙抬头节这天的习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区的习俗有: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南方在江浙、福建、两广地区在传统龙抬头节习俗之外还有祭社习俗,即为奉祀土地神。

4、花朝节 二月十三-二月十七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挑菜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是为了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气候不尽相同,南方的花朝节要比北方提前几天。

传统习俗:在花朝节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此外还有插花、扑蝶、挑菜、吃花糕、吃花、吃春菜粥等习俗。

5、上巳节 三月初三

对于上巳节恐怕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上巳节在古代是我国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古代的三月初三,官民都必须到水边洗濯除垢,意在祓除不详,称为祓禊。此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载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举办的“曲水流觞”雅事。现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月初三仍然是个盛大的节日。比如大理的“泼水节”就是在三月三举办。

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也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每年这一天,全球各地的华夏子孙都在举办祭祖大典。

传统习俗: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春游、煮鸡蛋、赏桃花等习俗。

6、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一个具有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曾被成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七绝描写了寒食节这天的情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现在并入到了清明节。不过在我国有些地区,依然有寒食节的传统。

传统习俗:吃冷食、祭祀、踏青,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6、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民间,清明节也是三大鬼节之一。尽管全国各地在清明期间的习俗细微差异,但都是扫墓祭祖、踏青的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各地区不同还有插柳、游乐、拔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斗鸡、蚕花会的习俗

7、端午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是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祭祀,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传统习俗:祭祀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栓五彩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画额、佩香囊、避五毒、打马球、躲午等等。

8、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传统习俗: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乞求姻缘、迎仙、游七姐水、种生求子、储七夕水、为牛庆生、拜牛郎、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结红头绳、姑娘洗发、书晒衣、穿花衣等等。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9、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10、中秋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情感内涵,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游子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回娘家的女子在这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共度“团圆节”,以求家庭圆满。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其乐融融。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借月抒怀,尤其是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诉尽离思衷肠。一轮中秋圆月,也成为人们心灵的依托,承载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

传统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11、重阳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老人节、重九节等,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和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传统习俗: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

12、寒衣节 十月初一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也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传统习俗:扫墓、祭祀、送寒衣。寒衣节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鲜有耳闻。

13、下元节 十月十五

下元节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成为三元。下元节也是来源于道教。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主要活动也是祭祀祖先。

传统习俗:祭祀祖先、修斋设醮、祈愿神灵。

14、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腊”古称蜡,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腊祭原为农历十二月,此月在民间成为腊月,故十二月初八被成为腊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是源于佛教,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传统习俗:喝腊八粥、吃腊八蒜、腊八面等。

15、祭灶节(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传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

在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放鞭炮。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面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麻糖,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祭灶。

传统习俗:扫尘、洗浴、剪窗花、吃灶糖、吃饺子等。

16、岁除(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传统习俗: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等,当然还有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关于中国24个传统节日日期大全(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安排)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