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抗日战争中真的不杀姓徐的吗?抗日战争中徐氏家族的命运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日军抗日战争中真的不杀姓徐的吗?抗日战争中徐氏家族的命运的一些知识点,和全国姓徐的地方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徐氏的起源是什么
一、徐氏的起源,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二、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源于改姓而来。
1、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2、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3、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4、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
全国姓徐的地方
以下为全国姓徐的地方
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
兵临城下,用人之际,建文帝朱允炆为何要亲手斩杀徐达之子徐增寿
徐达是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发小,淮西二十四将之一,领兵击败陈友谅,剿灭张士诚,挥师北伐,推翻元朝,明朝的江山社稷至少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极高,称赞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有四子四女,长女嫁给燕王朱棣为妃,徐增寿是徐达第四子,也是朱棣的小舅子,他的死跟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有着莫大的关联。朱元璋死后,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他最担心的就是众位拥兵自重,镇守边关的叔父藩王。因此继位不久,建文帝便实行残酷的削藩政策,先后将周王、代王、齐王、代王等藩王废为庶人,发配边疆。燕王朱棣做为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不甘心被乳臭未干的侄儿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从《皇明祖训》中找到一条起兵造反的理由“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在削藩之初就预料到朱棣有谋反的可能,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他召来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向他征询其姐夫的近况。徐增寿斩钉截铁的表示“燕王富贵已极,决无反叛的可能,”他的话让长期以来困扰不已的建文帝舒了一口气。
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明史·徐增寿传》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果真起兵靖难,可战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挟持宁王朱权加入了反叛大军,将战斗力最为强悍的朵颜三卫收为己用,但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挡住了朱棣南下的道路。随后建文帝撤换统帅李景隆,大胆起用才能卓著的盛庸为平燕将军,多次击败燕军,并斩杀大将张玉。徐增寿做为徐家子孙,眼看父亲死后,徐氏一门日渐式微,为了重振家族的往日荣耀,他把宝全都押在姐夫朱棣身上,屡次把京师兵力防守的情况派人秘密告诉朱棣,被建文帝察觉。朱棣接到小舅子的情报后,立即改变战术,采用奇兵突袭的方式迅速向南京进发,盛庸被迫在长江北岸堵截燕军,建文帝由此失去战略纵深,战场形势顿时严峻起来。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即将兵临南京城下,又急又怒的建文帝质问徐增寿:“当初你说燕王富贵已极,不可能造反,现在他的大军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了,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徐增寿无言以对,建文帝见状更加愤怒,亲手拔出宝剑,将其当廷诛杀。徐增寿被杀后,尸体摆在朝堂上。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挥师杀入皇宫,见到徐增寿的尸体,抚尸大哭。登基称帝后,朱棣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由其子徐景昌袭爵。第二年,又进封为定国公。
同为朱棣的姻亲,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却坚定不移地站在建文帝这边,不仅建议将入京祭祀的燕王之子扣为人质,而且多次亲自领兵与燕军作战。靖难成功后,徐辉祖拒绝迎接和拥戴燕王登基称帝,惹得朱棣大怒,欲杀之而后快,徐辉祖表示父亲徐达是开国功臣,子孙应该免死,迫使朱棣只好将他的俸禄和爵位革除,勒令其回家闭门思过。
文/历史茶坊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徐氏东海郡的来源
亦称郯郡。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类定居,为“东夷”之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依附鲁国,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西汉时范围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魏晋及隋唐时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省入临沂;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东海王氏亦东海郡郯县王氏,世居今山东郯城县城北。东海王氏也是王氏族人的一个著名支派。起于东汉会稽太守王朗,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官至司徒,以孝义闻名。王肃本支代表人物,魏末官至卫将军。司马懿当政后,王肃辅助司马氏对抗曹魏集团,并将自己的女儿王元姬嫁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为妻。王肃外孙司马炎后来成了代魏而立的晋武帝。
东海何氏家族世居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大致形成于南朝刘宋时代,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以何承天为开端,其曾孙何逊。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何远家族,有“东海三何”之称。
东海于氏,应为战国末年由河南沁阳迁徙到郯城于氏家族的于公之后裔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纽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东海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本为皇太子。其母郭后被废后,被贬封为东海王。其后裔嗣王封侯者甚众,遂衍大族。汉代末年,有东海郯人刘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
东海臧氏。中华臧氏得姓始祖春秋时期鲁孝公之子臧僖伯封地为臧(今山东郯城附近),其后裔以以邑为氏,经过数百年来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东海郡渐成臧氏望地。
另外,今天莒南人传说祖上源自江苏古之东海,江苏东海成为了莒南人难以忘却的的乡愁,是莒南人的祖籍和故乡。这一史实,《重修莒志》记载:“氏族之兴,肇自古昔……,今之诸氏,多于明初来自东海,以前皆无可考”。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同时查阅《莒南地名志》发现:在莒南现在有村落中约近百分之九十五村民是江苏东海明初移民的后裔,包括张、王、李、陈、孙、刘、徐等
古代有没有姓徐的皇后,或者贵妃
历史上有好几个有名的徐氏后妃
最著名的是“仁孝皇后”徐氏,她是明成祖朱棣正宫,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
其余的还有:
孙权的妃子徐氏,她是孙权姑母的孙女,其父平虏将军徐琨。初嫁同郡陆尚,陆尚死后,徐氏因貌美出众被孙权选入后宫,不久便成为孙权的宠妃
徐昭佩,南朝齐太尉、枝江文忠公徐孝嗣孙女,侍中、信武将军徐绲之女,梁元帝萧绎的正妻。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