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棣的个人能力如何?朱棣的成功经验你可以学习到什么?

朱棣的个人能力如何?朱棣的成功经验你可以学习到什么?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朱棣的个人能力如何?朱棣的成功经验你可以学习到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和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夺位成功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夺位成功
  2. 朱棣两营兵都没有为什么造反成功
  3. 如果朱元璋长子朱标不死,那个时候的朱棣攻打京城有多少胜算
  4. 明成祖朱棣可以造反成功,清朝大将军王老十四为何没有效仿呢
  5. 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夺位成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发生了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并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_图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

面对燕王朱棣,身为天子,在战争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后,每天矜矜业业,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并最终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孙朱允炆从他的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明,并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对燕战争中的失败,应归根于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处。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图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没有宏观方略,急于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对地方藩王开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后来建文朝的重臣黄子澄对建文帝讲了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给本就对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于是建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立马着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又急于求成。当时的诸王之中,反形最为明显的是燕王朱棣,并且燕王所掌握的势力也是颇为强大。有些朝臣认识到削藩是个敏感问题,搞不好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稳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他势力最为强大的老巢,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前军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书,主张效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势力越来越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却没有认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没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废黜的藩王都落了个要么被流放,要么自杀的下场,使得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同时,先拿这些威胁小的藩王开刀,为朱棣接下来的反抗留出了宝贵地积蓄力量的时间。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即建文帝_图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杀武将勋贵,给建文帝在战争中的武将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也寥寥无几。建文帝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许在治国上他们尚且有些用处,但在战争中,他们多“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难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称为“李九江,纨绮少年儿”的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气量狭小,使得南军先后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下之大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战败后,如果建文帝严惩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气,组织兵力再战也未尝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亲”而没有杀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军队将卒愤愤不平。等到燕军包围南京之时,这位建文帝的“至亲”,屡战屡败的大将军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军南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将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局势再度恶化了起来。徐辉祖被召回后,燕军所向无敌,南军溃不成军,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在南京被围时,仍组织抵抗。城破后,面对被朱棣的召见一言不发,因而被废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图

最后,建文帝个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并且聪颖好学。这样的性格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与燕王的战争中就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数次身陷绝境,几乎必死。但建文帝却给南军将领士卒们下诏,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正因此诏,使早就应成为南军“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借此为北军充当前锋和殿后,而南军在作战中则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朱棣积蓄了力量,在获得战场胜利的同时还多次死里逃生,并最终导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于求成,缺乏大略方针,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文:李光彩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朱棣两营兵都没有为什么造反成功

明史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朱棣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人物,回答关于他的问题真的有一定的压力,不过我自认为对于明朝还是比较熟悉,大胆的回答一下,如果大家喜欢,请大家关注我,我每天都会在悟空问答里回答关于自己熟悉的问题。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发布太祖遗诏,令诸王留于封地,不要来京奔丧,燕王朱棣已经在奔丧的路上,却被建文帝命令返回!

此举导致诸王非常不满。而建文帝也在与大臣商量削藩,当时,藩王们很多都是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如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大同的代王、甘肃的肃王等!

而当时手握重兵实力最强的当属燕王朱棣,他负责防御北元的势力,拥兵达10万之多!大臣齐泰认为,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实力强大,而且燕王素有大志,不甘心委身于北部边疆一隅,应当首先削去,黄子澄却认为,燕王准备周密难以在短时间内削除,应该首先削去实力弱小的藩王。剪除燕王的的手足,等到燕王孤立无援之时,便可轻而易举地将其消灭!

一番权衡之后,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随后,一场影响明王朝发展走向的削藩运动开始了!为了尽快达到削藩的目的,朱允炆很快派兵包围了周王朱櫹的王府,将周王贬为庶民,迁往云南,其后又利用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藩王的不法行为,废除了他们藩王的爵位。

就在削藩运动,发展顺利之时,有人向建文帝建议,削藩不宜过于匆忙,以免引起巨变!应该效仿西汉实行过的“推恩令”逐渐瓦解藩王,使其难以抗衡中央,面对前期取得的成绩,朱允炆对自己一鼓作气,解决藩王问题充满了信心!对这一建议置之不理。

燕王朱棣见几位藩王先后被削,心中十分恐慌与痛苦,因为在我华夏数千年来地方藩王发动叛变,地方武将面对文官体系没有任何一个武将集团或者地方藩王能造反成功,所以朱棣左思右想无果,直到姚广孝与其座谈许久,并且在姚广孝再三表示朱棣就算是随了朱允炆的心思将他自己所有的兵权都交给朝廷,就算朱允炆能在现在放自己一把,迟早自己也会被现在把持朝政的那帮文官集团所灭,因为建文帝登基之后大力削藩就是这批人在捣鬼,怂恿朱允炆将自己的舅舅们开刀,并且在所有的藩王中,朱允炆身边的这些推动削藩的大臣最忌讳的就是常年带兵打仗的朱棣,所以削藩之后朱棣很有可能会成为刀下冤魂。

这样一来对于朱棣而言,姚广孝的话就像是醍醐灌顶让朱棣茅舍顿开。朱棣想了许久然后做出决定,自己坐以待毙,不如迎头痛击,凭借自己丰富的带兵经验与众多家臣谋士的支持,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使自己这个急着削藩的侄儿给自己一条出路,甚至于如果自己能将朱允炆赶下帝座取而代之也未尝不可也未可知。

由于怕天下悠悠之口说自己是以臣反君,有违纲常而必招天下人的唾骂,为了抢占道德制高点,师出有名,于是朱棣就以当初明太祖在位时,怕权臣篡权,所以在《皇明祖训》中说“朝中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理由,八方宣告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于1399年7月开始举兵诛讨,称自己的举动是“靖难”即平定祸难之意,并将军队命名为“靖难军”,所以历史上,把这场明王朝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于是他一面将招募的八百死士全部藏在自己于北京的燕王府后苑中秘不示人,招聘铁匠不分昼夜在王府后花园里打造兵器护甲,一面装疯卖傻夏天穿棉袄,在大街上装疯以迷惑朝廷官员与朱允炆,以待自己将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一旦准备完毕就摊牌起兵攻打南京,直指那属于他老朱家的盘龙宝座以创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使者谢贵,张昺携带着削藩缉拿燕王朱棣回京的圣旨,外加整整两万士兵抵达燕王府把燕王府围了一个严严实实水泄不通,然后又叫随行士兵将圣旨绑在弓箭上摄入王府,让燕王府里所有人自己自缚之后跪在地上等候发落,这一切都清楚的意味着朱允炆对朱棣举起了屠刀,于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朱棣用计将二人骗进王府一刀下去两颗人头为朱棣的靖难祭了军旗。然后朱棣命人将两颗人头扔到了外面士兵的面前,又让其实早已经投靠了自己与谢张二人同来的将领张信杀掉谢张二人在军中的亲信,致使北平守军哗变,守军内剩下不多的仍忠于朝廷的嫡系被一一清扫殆尽,自此开始北平九门全部被朱棣接管,在日落之前整个北平悉数落入朱棣手中。当夜整个燕王府灯火通明犹如白昼,朱棣在众将士与门客的拥戴中发布誓师宣言,细数朱允炆受奸臣蒙蔽,自己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了无数黎明百姓,进而起兵以清君侧杀奸臣以正朝纲,这一席话说完之后朱棣大哭起来,周围众人也纷纷动容,一时间群情激昂士气大振,更加坚定了朱棣自己所下的决定。

在此之后朱棣指挥自己的燕山铁骑与朝廷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并且由于朱允炆听信谗言,任用非人,导致朝廷前后被朱棣消灭数十万军队。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绕过防守严密的济南,直接南下,双方相持于肥河,在此关键时刻,建文帝却听信大臣的建议,把前线徐辉祖的军队调回南京,燕军抓住事时机,在灵璧大获全胜,燕军士气大振,朱棣乘机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等战略要地。

六月燕军从瓜洲渡过长江,镇江守将投降,朱棣率军直扑南京,南京城北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开门投降!燕王进入京城,1402年朱棣继皇帝位,即明成祖永乐朱棣大帝。

当南京城破之时,皇宫中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后世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也一直争论不休!据明代官方史料记载,建文帝眼看败局已定,无奈之中只好和皇后在宫中自焚而死,然而,民间的传说却认为,建文帝在皇宫陷落前,已经从密道中悄悄逃走...

如果朱元璋长子朱标不死,那个时候的朱棣攻打京城有多少胜算

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做了25年太子,执政15年,可惜天妒英才37岁英年早逝。他天生就是应该做皇帝,他的一生所学,就是如何做好一个皇帝。应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业务能力(执政经验)最强的皇太子。如果他没死的话,别说朱棣不会反,不敢反;就算朱棣真的反了,也是必败。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位,大明会如何发展?

1.蓝玉案就不会发生,大明的武力会更加强盛。

大明朝的军事帅才只有三位:徐达,常遇春,蓝玉。徐常二人去世后,蓝玉为大明朝第一帅才无可厚非。我们先看看蓝玉的战绩,他攻占过四川,平定过云南叛乱,打过雁门关,打到内蒙古,打到过吉林,我们可见蓝玉在大明国土上各个地方都作战过,实战经验极为丰富。

蓝玉与朱标的关系非常好,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是朱标的舅舅,蓝玉活着的时候就极力的维护朱标的储君地位。同时蓝玉也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执政班底中的第1位武将。

如果朱标顺利即位,君臣一心,再加上实战经验极为丰富(打了30年仗)的60万大明军,元蒙势力就不会有喘息的机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大明强盛的国力至少会持续100年.

2.大明会迁都

朱标在世的时候,曾经考察过洛阳,开封和长安,为了应对北方的战略威胁,少校个人认为,可能会迁都到长安。那时的大明朝首都长安,会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南京则会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北迁,会促使大明势力,往北部发展。为后世会形成一片更大的国土。

3.大明依旧会削藩,但手段会更加温和

以朱标在朝廷内外的人望加上朱标宽厚仁慈的性格,削藩手段会更加温和,效果会更加明显。而且不会有人敢反叛。

4.内阁制会提前形成。

朱标对文臣很重视,自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朱标应该会逐步恢复文臣治国,但为防止一人专权,内阁制便应运而生。

按理说,历史不会一个人的命运而发生转折,但实际历史往往因为一个人的命运而发生转折。

始皇帝去世后,胡亥矫诏即位,断送了大秦朝。

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建立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烛光斧影,北征失败。

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惨案叠生。

明成祖朱棣可以造反成功,清朝大将军王老十四为何没有效仿呢

简单问题,我就简单作答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实力;二是对手。

从实力上来看,朱棣的实力远高于清朝大将军王老十四

朱元璋死后,将自己的儿子们各自封为了藩王,希望通过这些子孙来镇守明朝疆土,其中实力最大的藩王就是晋王和燕王,朱棣就是燕王,当时被封在北京,手握雄兵十几万,这些兵马纯粹是朱棣的个人兵马,相当于私家武装!

再来看看清朝大将军王胤禵,胤禵统兵最多时期就是在西北清剿叛乱的时候,但是那些兵马鱼龙混杂,既有八旗兵也有汉人绿营兵马,大将军王实际上只能控制自己比较亲信的几个旗人军队,如果想要造反,这些军队不会拧成一股绳的!

从对手上来看,朱允炆岂能和雍正相提并论

朱允炆即位其实是有点虚的,自己许多有才干的叔叔都在虎视眈眈,因此朱允炆的政策也不果断,而且任用的黄子澄和齐泰等人都是文人,不懂军事,改革削藩太过于急躁,直接导致了朱棣的反击,并且朱允炆错失了太多良机,还是太年轻!

清朝皇帝雍正可就大不一样了,甩了朱允炆不知道多少条马路,雍正的皇位本就是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君王之术修炼的炉火纯青,而且雍正善于利用八皇子和十四皇子的矛盾,致使十四皇子大将军王在朝野中难以获得造反支持。

其次,虽然大将军王在西北手握重兵,但是雍正派了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直接摁住西北的喉咙,进可攻退可守,可以直接掐断西北粮草!!太牛了!!!

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这个事儿,还得从朱允炆组建“参谋团”开始说起。

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危,考虑到大孙子没什么处事经验和能力,朱元璋便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

可是只有一个齐泰也不够啊,朝廷有那么多事要处理。于是朱允炆登基后,就光速提拔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封为翰林学士,令其与齐泰同参国政。

可是只有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人也不够啊,朝廷有那么多事情要处理。于是身为帝师的黄子澄就找来了名扬天下的方孝儒,让他也加入进了辅臣圈子。

至此,1个熊孩子和2.5个傻子的团队就算是组建成功,开启了他们的犯二历程。

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是2.5个,不是2个或3个傻子呢?

因为齐、黄、方三人中,黄子澄和方孝儒是真傻,属于无可救药的那种傻。而齐泰相对没那么傻,他只能算半个。所以就是2.5个傻子了。

这个“极二”团队组建成功后,商量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削藩。而削藩项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先削谁,讨论先拿谁开刀。

拿谁开刀呢?智商稍微在线的齐泰认为,先帝爷的太子、秦王、晋王都已经过世了,现在燕王朱棣是事实上的最年长者。既然建文帝一意要削藩,且朱棣年纪又最大,那么这个逻辑就很清楚了。

先削朱棣,敲山震虎。只要他被整服,其它的藩王自然老实。这就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至于怎么削,这也简单,朱棣当时还没有反意,一抓一个准。

只要朱允炆不要脸,可以找出一百种弄死朱棣的办法。

然而,对于齐泰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皇帝要脸,怎么能不要脸呢?于是他们就建议,先从弱再到强,先削实力弱的藩王,最后再削朱棣。这样既可以避免打草惊蛇,麻痹朱棣。同时还不使朱允炆丢人,显得吃相太难看。

据说齐泰当时听了黄、方二人的话,简直要晕了。这俩怕不是读圣贤书读傻了吧?削了一个又一个,朱棣就算是个瞎子也能猜出来建文帝是什么意思啊!于是齐泰就坚决不同意,但黄子澄和方孝孺的脾气也都很倔,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也是坚决不让步。

最后可能是考虑到齐泰只是爷爷临死前安排的人,与自己的关系相对疏远。而黄子澄毕竟是朝夕相伴的老师,关系相对较好。所以朱允炆便采纳了黄子澄和方孝儒的意见,先从实力稍弱的周王朱橚下手,放过了朱棣。

▲朱棣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一个被干掉,尤其是自己亲兄弟周王朱橚被莫名其妙坑掉后(朱橚本无劣迹,是黄子澄和方孝孺为了收拾他,想了一个馊主意,让朱橚的次子检举揭发他爹谋反,说事成之后让他袭爵。结果朱橚就这么被坑了),朱棣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在心里已对大侄子不抱有任何幻想。

不过他当时也没有造反。因为一方面,他手上没兵,造反成功率不大。另一方面,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他造反了,儿子们的脑袋也该被砍了。

然而,朱棣是想瞌睡了,偏偏就有人给他送枕头。

建文元年五月(当时已废四王),齐泰对朱允炆说: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再掩饰已经没有意义,不如逮捕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正式向朱棣摊牌。

结果黄子澄又出昏招,他对朱允炆说:万万不可,抓了燕王三子,燕王就知道我们要对付他了。不如放燕王三子回去吧,可以麻痹朱棣。

齐泰一听当场又要吐血,反对!你当朱棣是傻子啊?不能放!这是放虎归山。结果朱允炆再次站在了老师一边,放走了朱高炽兄弟三人。

等到儿子们回到北京后,朱棣再无牵挂,遂即就以奉天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为名义,扯旗造反,掀起了“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身边开始一共只有几千人,但通过对北京周边的“搜刮”,凑出了几万人。

朱允炆一看自己老叔这么有本事,然后他就慌了,他在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令老将耿炳文率十三万大军征讨朱棣。

大军临行前,朱允炆对耿炳文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不要弄伤,尽量直接在战场上弄死就完了。基本就是既要当啥,又要立那啥。

耿炳文这个人,善守,不善攻,让他固守一座城,他能圆满完成任务。但让他攻,他就不擅长了。再加上建文帝的厚黑言论,耿炳文不想当枪使,所以讨逆第一战,耿炳文大军输得很惨。明军锐气尽丧,被迫以优势兵力防御,不敢再出击。

朱允炆听说耿炳文惨败,他又慌了,慌不择路之下,他又听了老师黄子澄的馊主意,临阵换掉了耿炳文。

为啥说黄子澄这次又出了馊主意呢?

因为换掉耿炳文没问题,可是新换上的大将要比他强才可以啊!然而,黄子澄居然让不知兵事,且纨绔至极的李景隆为将,这可不就是妥妥的出馊主意了。

朱棣听说耿炳文被换下,起初很高兴。李景隆是个什么货色,他很清楚。不过他又听说李景隆这次是带着五十万大军来的,他也急了。于是他在部署完前线的防御工作后,亲自偷袭大宁卫,活捉宁王朱权以及他的八万铁骑。(即朵颜三卫,均为蒙古骑兵,相当于雇佣兵,战斗力极强)。

兵力骤增后,朱棣亦不再惧怕李景隆。

李景隆听说朱棣跑去大宁了,就集中几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当时北京只有一万人,由后来的明仁宗皇帝朱高炽统领。然而就是区区一万来人,最后硬是抗住了李景隆的围攻。

朱棣摆平宁王的兵马后,火速回师,当时李景隆围攻北京失利,正打算撤。朱棣此时突然杀出,杀得李景隆丢盔弃甲,连退了几百里,一溜烟逃到了山东德州,准备等到来年开春再北上攻打北京。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再次誓师北上,与朱棣在白沟河开战。结果明军不仅再次大败亏输,而且输得极其诡异。

为什么说诡异呢?因为正当明朝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里刮了一阵妖风。而且这阵妖风不偏不倚的正好刮向了明军。朱棣当时本来都快打得没命了,结果就因为这一下,捡回一条命。

事后,李景隆被朱允炆召回南京。黄子澄为了甩锅,就请求杀李景隆。朱允炆当时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没杀李景隆。而这次手软导致的影响很不好。因为大家认为李景隆输得那么惨都不死,自然也就没必要玩命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随后就又看到了另外两次一样诡异的战争。

第一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不算稀奇,吹吹几次妖风也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刮?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难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体了?

迷信之事肯定是很扯的。所以这种连续诡异的现象,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

反正不管是朱允炆赢,还是朱棣赢,最终赢家都是老朱家的人,作为外姓臣子,真没必要那么认真的打。

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朱棣毕竟是王,朱允炆毕竟是皇帝。跟着朱允炆混有前途,何必要在两人中间骑墙呢?

是的,理论上说跟着朱允炆确实有前途。但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前线明军在于朱棣叛军交战时,朱允炆的参谋团又开始作妖了。当时方孝儒主持了一场改革,而这次改革的核心宗旨就一条:削弱武将,抬高文官地位。

想想看,武将在前线厮杀,文官在后面策划削权。这在武将看来,就是上房抽梯。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飞鸟和狡兔死还没尽呢,主人就想着要烹走狗了,武将怎么可能还卖命呢?

当时盛庸,平安等将领,水平其实不弱,没理由拥有几十倍的兵力优势都打不过朱棣。

所以,朱允炆派几十万的军队去讨伐,讨伐军数量从十几万涨到三十万、五十万,甚至到七十万,但是每次都打不赢的原因,其实就是大家都在磨洋工,故意放水。今天你用某个理由糊弄朱允炆,大家装作看不见;明天我也用这个理由糊弄的时候,大家也都不戳穿。

集体欺上瞒下,无非就是如此了。

建文四年,朱棣玩不下去了,便瞅准机会从北京一路南下,直抄南京。当时,朱棣打到了长江边,本来他是过不了江的,因为他没有渡江的船。而朝廷却有水师,随时可以堵截他。这时候,只要朱允炆不自乱阵脚,朱棣肯定只能是退走。从哪来,回哪去。

然而,黄子澄和方孝孺又出了馊主意。他们认为水师提督不靠谱,就把人临阵撤了,换成了撤职在家闲住多时的驸马梅殷。

朱棣一听是妹夫来了,就派人去劝降。使者对梅殷说,不投降也可以,只要借道即可。

梅殷当时和大部分明朝官员一样,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并割掉了使者的耳朵,鼻子,让使者回去告诉朱棣,自己决不投降。但是梅殷却不阻止朱棣南下,当朱棣绕道时,梅殷并没有从中作梗。从他的行为就可以明显看出——朱允炆很不得人心,虽然大家不会真心为朱棣卖命,但只要朱棣不打他们,他们也就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了。

绕开梅殷驻守的淮安后,朱棣横渡长江,打到了南京城下。

当朱棣兵临城下时,方孝孺这时候给朱允炆又又又出了一个馊主意:派人去找朱棣,宣布可以与他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方孝孺此举,本是想让朱棣尴尬:如果朱棣同意,就说明他是小人,所谓的“靖难”纯粹是骗人的;如果他不同意,皇上跟他商量平分天下他都不答应,他这是瞧不起皇上。不管朱棣怎么选择,起码朱允炆都占理!

然而长脑子的人都明白,占不占理他都离死不远了。因为朱棣此时就在南京城下了,怎么可能因为方孝儒一句蠢话就半途而废呢?

所以朱棣根本就不入套,他派人直接跟朱允炆说:我是来奉天靖难的,怎么会贪图大明江山呢?只要陛下您把奸佞们都杀了,我立即就投降。

谁是奸佞小人?不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吗?朱棣让朱允炆把这些心腹都杀了,那朱允炆身边还有谁可以依靠?武将们早就跟他翻脸了,文官们也是墙头草,看势头不妙都在给自己找退路。所以朱允炆就坚决不同意朱棣的谈和条件,双方继续打。

然而此时的南京城,哪里还有人愿意为朱允炆卖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景隆偷偷打开城门,放朱棣进城,果断把朱允炆卖了。

当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他强调道:除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罪无可赦外,其它人只要投诚,就都既往不咎。

于是,文武百官立刻向朱棣投降,朱允炆就此也就彻底完蛋了。之后,皇宫里面被人点了一把火,朱允炆在战场大火中失踪。找不到了。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其实不难看出,建文帝输就输在了没有真正意义的参谋团。他本身没什么本事,也缺乏经验。所以他对参谋团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的参谋团却都是不中用的货色。尤其是黄子澄,脑残到了极点,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的,要不是因为他最后不投降,守住了气节,简直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高级资深卧底了。

关于朱棣的个人能力如何?朱棣的成功经验你可以学习到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