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在如何面对孤独的孩子?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如何面对孤独的孩子?,怎么看待“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社会现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子女优秀、远在天边和子女平庸、守在身边,哪一种更容易接受
这是我们这三代人的痛点啊。
50后,60后,70后初期的三代人。这三代恰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正式执行,要求公职人员只能生育一孩。
我是60后,我们能生时,政策没有调整,到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我们不符合条件不能生,到2015年10月,党十八大五中全会公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到2015年时已接近50岁了,想生生不出来了。
我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人,无法同时实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要求,即既要优秀,远走天边,又要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中国人讲“自古忠孝难全",要做到的办法就是多养孩子,至少一个为国家做事,一个为家族做事。但我们没有选择,孩子优秀,只能赢得名气,但他远在天边,将来老了无法照顾我们,如果孩子平庸,没有多少能力,只能呆在我们身边,我们没有名气,但有福气,他至少可以为我所用,帮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身边的人都互相羡慕着过日子。比如,我有一个同事,她的儿子很优秀,会读书,中国读完了又去英国读博士,父母都是小公务员,工资收入不高,他一去就计划读5年,家里的人七拼八凑供了2年,还有3年,一家人省吃俭用,还要货款,我表示羡慕,同时又表示同情。我的女儿不爱读书,我也没办法,很没面子,她现在在打工,因为不优秀,所以走不远,就在周边转。同事反而羡慕我了,因为我们过年过节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像一个家,她就不行了,只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我看过一个故事,华盛顿当上了总统,有人就对华盛顿的母亲说:"你利害了,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当上了总统"。华盛顿的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很伟大",那人问"他在干什么?",华盛顿的母亲说:"他在地里种洋芋"。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她有2个儿子。
总之,各有其用,各有各的好,遇到什么算什么吧。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你好!很乐意回答你关于“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咋对待这样的老人?”你所说的情况的确存在,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从你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推测,老人的儿子和你在城里买房定居,你们不是在城口里有稳定的工作就是在城里做生意,应该说,经济条件还不错,生活算殷实。唯一让你感觉不爽的是公公婆婆或者其中的一个老人,跟你们一块在城里居住生活,让你不胜其烦。
或许是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或许你和老人之间有矛盾,才让你说出上面的话。作为老人的儿子绝不会有这种想法,更不会说出来。那么,作为老人该不该进城住在自己儿子家里呢?
我在农村生活二三十年,也在城里工作十多年,耳闻目睹我们村的一些老人和你说的情况很相似。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父母不愿进城,可是有了孙子(女),儿子儿媳妇“请”老人进城,就是为了替他们带孩子。老家发小涛哥,有一手维修电动车、摩托车的手艺。在漯河经营一家维修店,生意红火,一天到晚不闲着。自从老婆生下女儿,就把老家的父母“请”来,帮忙照看孩子。在城里的儿子家里,每天,老两口比在家都忙。老人有早醒的习惯,一大早起来,就给一家人做早饭,年轻人睡觉都是睡到七八点才起床;有的吃早餐,儿媳妇不吃早餐。早饭后,洗锅刷碗,收拾房间拖地,这活一件接着一件。地板有一点拖不好,还得忍受儿媳妇的话难听,脸难看。两个老人没想到,这一被请进城,就没有个头了,除了农忙时节回老家收庄稼,平时几乎没时间回来。前几年,逢年过节还能回来待两天,好不容易把大孙女接送到高中毕业读大学,接送小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又来了。两位老人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任劳任怨。
有一次,两位老人终于有机会回老家待两天。邻居看到,开玩笑地说:“这不年不节,又不收麦子,享福的你俩,在城里待的好好的,咋有空回来。”涛哥妈说:“要是有一点办法,俺老两口早就回来啦。还是在老家好啊!”邻居说:“你会舍得孙子孙女?儿媳妇也离不开你。”涛哥妈说:“干的再多,也是白搭,没有人说你好。”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其实,进城的老人,和儿子、儿媳妇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不快乐。就像涛哥妈说的那样,还不如在老家生活自在呢。他们还真不愿意进城哩。儿子儿媳妇之所以“请”他们进城。就是把他们当成可靠的、免费的保姆,家务活、做饭刷锅、收拾房间,接送孩子上下学都是两位老人的必须干的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两位老人,而且还可节省一大笔保姆费用,自己还能安心工作赚钱。
不过,有些儿子、儿媳妇还不知足,总是以老人地板没有拖好,厨房没有整干净为由,发脾气,拌嘴,真是寒了老人在这里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一颗心哪。或许,这就是老人所说的还不如在老家生活自在的原因吧。
二、老人主动提出来进城,帮儿子儿媳妇照看孙子(女)。这种老人也不是以照看孙子之名,实现和儿子住在一起的愿望。他们往往在儿子家二三年后,等孙子(女)上学了,有的老人主动提出回老家,有的老人是在儿媳妇的暗示下,不得不主动提出回老家。就像老人说的那样,孙子大了上学了,不再需要我了,在这个家里,我就没用了,是个累赘了,我也该回老家啦。有些儿子儿媳妇装傻充愣,明知道老人不想回老家,他们却借着老人的话顺水推舟,说:“你想回老家,就回老家吧。还是在老家生活好,街坊四邻的在一起还可以说说话。”其实,与其说是老人主动提出回老家,不如说是他们在撵老人走。
三、在农村有一些老人比较倔强,他也知道儿子儿媳过城里的生活,讲究多,不像在农村老家那么自由随便。所以每次老人去城里的儿子家,必定是有事才去的。
早几年,一个朋友的父亲,就是这样有个性的老人。这位老人的老家距离儿子所在的城市,需骑自行车40分钟。老两口种的菜可以摘着吃了。老人提前从地里拔出来,摘干净用蛇皮袋装起来,骑着自行车就进城给儿子一家送来。每次他进儿子所住小区,只要看到儿子或者儿媳妇在楼下,把菜交给他(她),绝不上楼进屋。儿媳妇留他吃过饭再走,他会推辞说:“天快黑了,我得赶紧回家,你妈还等我回家喝汤哩。”说完,骑着那辆破自行车,不一会儿,就消失在小区门口。老人不仅给儿子一家送菜,还送刚烙好的发面饼。三天两头的跑来,又跑回去。老人最开心的就是,在小区里,孙子看见他来了,欢快地奔过来叫他爷爷。那时,老人的脸上仿佛绽放一朵美丽的花。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老人的行为。老人之所以隔三差五以送蔬菜、烙饼之际,来城里的儿子家,是不是想孙子了?是不是替老伴来看一眼孙子呢。哪怕只一眼就足够了,然后跨上自行车幸福地离去呢!其实,老人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城看孙子,也可以进城待一段时间,陪孙子。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可为什么老人总是把自己卑微到了尘埃里呢?我们不得而知。
以上三种类型的老人都有权利和资格,以自己的方式和儿子一家在一起。不管他们选择哪一种方式,做儿女的,特别是儿媳妇,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合理诉求,而不是对老人有意见。毕竟儿子是他们含辛茹养大成人,培养成才。没有老人,怎么可能有你老公,没有他的儿子,你怎么可能有机会成为他儿子的老婆呢!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管什么时候,作为子女,我们要常怀感恩之情,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倾其所有也无力回报。或许他们也不求子女怎么回报,只希望我们能够让老人开心地安度晚年。而老人身体健康,平安喜乐,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不用做子女的操心,就是我们做子女的福分。
(图片来自网络,维权即删)
如何与叛逆期的儿子沟通
看了很多回答,都已经从各个方面阐述的很清楚了,在这里我就我的实际经验给各位家人一个参考。
第一点、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很多家长生怕孩子犯错,事事包办,剥夺了孩子经历事物探索事物的权利,也让他缺乏对事物的真实认知,要知道你的经验是你通过犯错取得的,我的一个处理方法就是给孩子零用钱,我计算出孩子买零食,文具,书本的大概数,然后把钱给孩子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孩子从小养成了计划开支的习惯,而且还要货比三家。我一个朋友说孩子这么小买不好,我问她你就难道每次都没有买错过东西吗?我们还不是经常买错东西,然后才知道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现在我孩子在美国留学,我一般都是一次性把一学期的生活费打给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月就把钱用完了的情况。
第二点、给出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会和孩子交谈,根据他的想法给出几个建议供他选择,因为他参与了讨论,最后也是他自己做的决定,他和谁去闹逆反呢?
第三点、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强势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穿衣吃饭。
所以我的孩子我还真的没有感觉到他有什么逆反的事,因为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尊重他的意见,看了很多闹逆反的孩子都是家长比较强势,不放心事事包办代替,如果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怕孩子犯错,自然就没有逆反这个说法了
怎么和冷漠的孩子沟通
听到形容孩子“冷漠”我内心一颤,不知道这是个多大的孩子呢?
如果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孩子,可能跟这样的孩子恢复良好的沟通是相对简单的,倘若是个青春期孩子,那么想要很快建立良性沟通就不那么容易。
其实所谓“冷漠”,可能指的是这个孩子对人和事都表现的不积极,不关注。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合作、贡献、对他人感兴趣”。倘若没有这些,想必这样的孩子生活过得也将索然无味。因此,要想和一个“冷漠”的孩子沟通,就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来帮助他。
一、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到与人合作的事项中来。
二、哪怕很小的任务,也要鼓励孩子去做并努力肯定他的付出。
三、多跟他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刺激孩子对身边人产生兴趣。
一个“冷漠”的孩子,通常有一颗受伤的心。在他需要得到别人回应的时候,一定有诸多原因导致他没能获得所需,因此慢慢封闭了自己,以免再受伤。疗愈一个孩子的内心,比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要难得多,所以需要家长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不怕打击的坚定。
也特别希望每个家长能够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教会孩子正向积极的与人沟通,这是他们长大成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能力。
每个家长都特别需要去上课,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家长~
怎么看待“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社会现象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一直都是用来形容,当我们想要做某事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机会。生活就是这样,永远都是着眼于远方,而忽略的身边的人和事情。小的时候渴望仗剑走天涯,梦想着可以凭一己之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更多的人是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时间,有些事情可以等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妥当以后再去做,这这众多的事情之中,陪伴赡养父母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父母健在之时,我们忙着生活中的琐事,无暇去陪伴他们,终有一日父母老去渐渐离我们而去,此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没有好好的陪伴父母多长时间。总是匆匆的回家,又匆匆的离开。
到了现在,由于大量的农村人都要外出打工挣钱,基本上一年能回去一两次都不错了。照顾父母就是更谈不上。本想着等自己挣了钱,就可以在家陪着父母,没想到这个钱到最后也没挣到多少,就这样一边忙碌着一边失去着,等到有一天父母不久于人世,我们才突然惊醒,为什么我不少挣钱多陪陪他们呢?现在就算是我想陪她们,都没有机会了。子欲养为亲不待,这句话其实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疲于奔命的生活状态,如果生活安逸富足,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奔走他乡,让父母孤独终老的。
都说样儿为防老,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迫于生活压力很多人都是无法做到既可以照顾老人又能照顾好孩子,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或者这句话是更多人内心最想说的,没有人天生无情,若不是现实生活的残酷,谁不想一家人其乐融融。
关于本次子欲养而亲不在如何面对孤独的孩子?和怎么看待“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社会现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