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庶子的职位职权有哪些?中庶子的职责是什么?

中庶子的职位职权有哪些?中庶子的职责是什么?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中庶子的职位职权有哪些?中庶子的职责是什么?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中庶子的职位职权有哪些?中庶子的职责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古代皇宫男人都有什么职位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2. 郭嘉担任过的军师祭酒是多大的官职
  3.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4. 古代皇宫男人都有什么职位
  5. 有知道以前夏商周的官职吗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清代的阿哥没有级别,普通旗人之间相互打招呼,都可以称呼对方为阿哥。即便是从宗室层面来理解的话,阿哥的意思也只是“未受封的皇子”。既然未受封,那就肯定没有级别了。仅仅只是一个皇子身份而已。

不过我估计题主可能是想问“清朝历代皇子都是什么爵位”,所以下面的内容就针对清朝皇子的爵位,做一个统计。

一、清代宗室爵位级别

清代宗室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两个爵位,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清代宗室爵位,实际上只有十二个等级。

通常来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清朝前期也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二、清初皇子爵位

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封亲王者四人,三人为铁帽子王;贝勒五人、镇国公一人、镇国将军三人、辅国将军一人、奉恩将军一人,无爵位一人。(由于太多了,下面只捡重要的说)

皇长子褚英,生前为太子,后被废,最高爵位是贝勒。

皇次子代善,生前封和硕礼亲王,礼亲王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三子阿拜,生前爵位为二等镇国将军,死后追封为镇国公。

皇五子莽古尔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曾经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塔拜,生前爵位为三等辅国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七子阿巴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死后追封郡王。

皇八子皇太极,清朝的第二位皇帝。

皇十子德格类,生前爵位为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十二子阿济格,生前封和硕英亲王,后来因密谋造反,被削爵幽禁赐死。

皇十三子赖慕布,生前爵位为奉恩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十四子多尔衮,生前封和硕睿亲王,死后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被罢。睿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十五子多铎,生前封和硕豫亲王,豫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太宗皇太极有十一子,封亲王三人,二人为铁帽子亲王;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三人,因夭折无爵位者三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皇长子豪格,生前爵位为和硕肃亲王。肃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

皇五子硕塞,生前爵位为和硕承泽亲王,后被康熙改为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

皇九子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生前封襄亲王。

世祖福临有八子,封亲王三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皇长子牛钮,幼年夭折,无爵位。

皇二子福全,生前封和硕裕亲王。

皇三子玄烨,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皇五子常宁,生前封和硕恭亲王。

皇七子隆禧,生前封和硕纯亲王。

小结: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清初的皇子封爵极其零乱,封王爵者非常少。因为清朝立国之初(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设王爵,当时的贝勒是宗室最高爵位。后来皇太极建清称帝,才开始设立王爵,并在自己的兄弟之中晋封了一批亲王、郡王,如代善晋封为礼亲王,阿济格晋封为武英郡王,多尔衮晋封为睿亲王,多铎晋封为豫亲王。

此外,皇太极还在自己的皇子之间晋封了一批爵位,如长子豪格晋封为肃亲王,四子叶布舒晋封为镇国将军,二子和三子早夭,五子硕塞年幼,均没有获得爵位。

至于说册封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就看有没有军功。有军功者封高等爵位,无军功者只授低级爵位。

三、康雍乾皇子爵位

圣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亲王十一人,其中一人为铁帽子王;郡王五人,贝勒以及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

皇长子胤禔,在很多影视剧中,他的爵位是亲王。但是其实他的爵位只是郡王。后来因为被圈禁,贬为了贝子。

皇二子胤礽,康熙朝太子,因圈禁被剥夺所有待遇,临死前被册封为理亲王。

皇四子胤禛,登基前爵位为和硕雍亲王,他是清朝皇帝当中,第一个在登基前被封为亲王的皇子。(顺治、康熙在登基前都没有爵位,皇太极只是贝勒)

皇九子胤禟,爵位为贝子,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爵位最低的。并且,他还是清朝入关后,有册封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皇十三子胤祥,爵位为和硕怡亲王,怡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没有爵位,亲王爵位是雍正登基后直接册封的。

皇十四子胤禵,爵位为郡王,其实他应该封亲王。但因为九子夺嫡的原因,所以最终只落了一个郡王虚衔。

皇十六子胤禄,爵位为和硕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备注①:庄庄亲王爵位就是太宗第五子硕塞的承泽亲王爵位,康熙将“承泽”改为“庄”。由于承泽亲王是铁帽子王,所以庄亲王也是铁帽子王。

备注②:庄亲王实际上有儿子,但是雍正坚持要把胤禄过继给庄亲王一脉,让他承袭铁帽子王。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胤禄就是雍正的心腹。

皇十七子胤礼,生前爵位为和硕果亲王,他也是雍正的心腹之一。

皇二十四子胤秘,爵位为和硕誠亲王,他是和乾隆、弘昼一起册封的。很多人怀疑胤秘也是雍正的心腹。(至少也有恩于雍正,否则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封王)

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亲王者两人,封郡王者一人,无爵位者三人。

皇长子弘晖,雍正帝嫡长子,因夭折,生前无爵位。乾隆继位后,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三子弘时,生前因不讨雍正喜欢,因此无爵位。死后也没有追封。

皇四子弘历,登基前爵位为和硕宝亲王。

皇五子弘昼,生前爵位为和硕和亲王。

皇六子弘瞻,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果亲王胤礼没有儿子,弘瞻便过继给了胤礼,继承果亲王爵位。(袭爵降一等)

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亲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余诸子无爵位。

皇长子永璜,生前因不讨乾隆喜欢,没有册封爵位。嘉庆继位后,按照惯例,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四子永珹,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康熙十二子胤裪没有儿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履亲王一脉传承香火。(袭爵降一等)

皇五子永琪,生前爵位为和硕荣亲王。他是乾隆儿子当中第一个封王的。

皇六子永瑢,生前爵位为和硕质亲王。因为康熙二十一子胤禧无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瑢过继给慎郡王一脉。永瑢承袭爵位后,最开始只是贝勒(袭爵降一等),但后来乾隆连续给他升爵,便升到了亲王。

皇十五子永琰,登基前的爵位为和硕嘉亲王。

皇十七字永璘,生前爵位为和硕庆亲王。他原本只是郡王,后来因为病重,嘉庆为了给他冲喜,就册封为亲王。

小结:康雍乾时期的皇子封爵,爵位普遍都比较高,除了未封爵的皇子外,绝大多数都是封王爵。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功劳特别大的,还能升爵。比如乾隆第六子永瑢由贝勒升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由亲王升铁帽子亲王。

三、嘉道皇子爵位

仁宗嘉庆有五子,除长子早年夭折外,其余四子都是亲王。宣宗道光有九子,封亲王者三人,其中两人为铁帽子王。郡王者两人,贝勒一人,皇太子一人,因夭折无封爵者两人。

文宗咸丰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独子,便没有封爵,按太子培养。

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都无子嗣。

小结:嘉道时期的皇子爵位,级别也是普遍都很高。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道光长子奕纬情况比较特殊,他如果不是早早病死,肯定也是亲王。

四、综述

有清一代,序齿皇子是97人,其中封亲王者36人,郡王9人,贝勒贝子9人,国公5人,镇国辅国将军4人,奉国奉恩将军1人。无爵位者32人。

若按时代划分,清初封爵非常严格,无军功者不可能封王;康雍乾时期,由于逐步进入和平时期,皇子们还要想获得较高等级的爵位,就不容易了。他们必须靠出身背景、为朝廷办事的机会,来获得宗室爵位。比如康熙的十三子胤祥因为支持雍正,就被直接提拔为亲王;乾隆十七子永璘因为跟嘉庆帝是亲兄弟,因此也被晋封为亲王。

但如果既没有为朝廷办过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么就算贵为皇子,也不一定会被晋封为亲王、郡王。比如康熙第九子胤禟,只是一个贝子。他是清朝入关后,有爵位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嘉道时期,封爵开始泛滥。只要是皇子,一律封王。按关系亲疏封,亲近皇帝的皇子封和硕亲王,关系一般的也能熬到郡王。道光第七子奕譞因为亲近慈禧,从郡王一路爬到铁帽子亲王。堪称是清末一景。

另外,乾隆是清朝入关后,在皇子封爵方面比较严格的一位。从顺治开始,未夭折,且没有封爵的皇子只有四人,其中三人都是乾隆的儿子。而之所以不封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乾隆不喜欢他们。

郭嘉担任过的军师祭酒是多大的官职

军师祭酒就是个参谋长,如果是一个团参谋长,最多也就个中校,大小是个县团级干部,但也算不得很大的官。但要是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那可是不小的官了。

作为曹操的参谋长,不能说官小吧,但究竟多大呢?

军师祭酒是个复合词,是由军师和祭酒组成。

东汉时,军师一职就有了。

《后汉书·卢植传》记载,袁绍就曾经聘任卢植为军师;《资治通鉴》记载,袁术称帝,逼迫马日磾为军师,马日磾不愿意失节,呕血而死。

由此可见,军师还是一个很高地位的职位,像卢植、马日磾当时都曾经是朝廷的大员,袁绍、袁术都是响当当的一方诸侯。尽管是地方诸侯的幕僚属官,但地位也是很高。

再如诸葛亮、庞统都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可见军师一职也不是普通的谋士、参谋。军师起码已经是参谋带长了。

祭酒,是首席、主管之意。起源于祭祀习俗,为宴会、祭祀等开席的尊者。

刘昭为《续汉书·百官志》作注,说: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

清朝·赵翼《陔余丛考·祭酒》记载:“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

军师与祭酒组合在一起,起码就是个军师之长,也就是军师团队的主管长官。

这个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倒是很相似。

曹操有很大的谋士团队,郭嘉不可能是这个团队的直接最高长官,但其地位可能是最高的。像荀彧、贾诩、程昱等文职官员都可以称作谋士团队成员,这些主要的谋士人员,是不可能有直接隶属关系的。但他们的待遇肯定不会是相同的,必然有高有低。

军师祭酒,是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年)正月,专门为郭嘉才设立的,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曹操初次见到郭嘉,非常欣赏,特别设置这个职位给他,礼遇超过了前任戏志才。

但这并非是说,郭嘉就在荀彧、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之上。

郭嘉在建安元年(196年),戏志才去世后才被曹操征聘,大约一年多后才任命军师祭酒,之后一直是这个官职。没有史料说明这个官职俸禄是多少,也就不好判断是个啥级别。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一般是有军功才可以封侯,关羽斩杀颜良而被封汉寿亭侯,关羽至死也以汉寿亭侯为荣。

按照秦朝军功二十爵位制度,亭侯虽然不大,但也至少食邑五六百户。但汉末朝廷俸禄已经无法按照官职、爵位来施行,但一般食邑也有二三百户。

207年,郭嘉去世后,曹操増其食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这就是说,郭嘉死后,食邑增加了八百户,才达到了一千户。

看一下同时期其他人的官职、爵位、俸禄情况。

荀彧: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就是类似于代理宰相之职。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万岁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予三公之职,因为荀彧极力推辞而作罢。

这也是郭嘉去世的这一年,郭嘉去世时食邑才二百户,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贾诩:

建安四年(199年),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冀州被袁绍占据,留贾诩参司空军事,这也是一个谋士的官职。

曹操平定冀州后,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太中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这个待遇可就不高了。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

从贾诩的情况看,或许跟郭嘉差不多。

荀攸:

建安元年(196年),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跟郭嘉同一年成为曹操谋士。

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树亭侯,比郭嘉早两年封亭侯。

207年,增荀彧食邑四百,并前共七百户,转为中军师。中军师一般意义来看,是军师最高者,此时郭嘉已病逝,军师祭酒也没有授予别人。

214年,魏国建立,荀攸任尚书令。

程昱:

建安元年,献帝定都许县,以程昱为尚书。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203年,曹操上表拜程昱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也比郭嘉早一年封亭侯。

从荀彧、贾诩、许攸、程昱等人的官职、爵位来看,就同一时期,郭嘉跟荀彧差距不少,与其他文职、谋士团队来说,差距不大。

不说荀彧,就是荀攸、程昱、贾诩等人,也算是曹操的重臣,应该是高级官吏。

因此,郭嘉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军师之长,也应该是高级官员。

因为军师祭酒又是专为郭嘉所设立,而郭嘉自始至终就这一个官职,也没有提升的空间。跟随曹操干了十几年,也没有个变化,的确也没法说这个官是大还是小。

就好比一开始就给县长干秘书,等县长成了市长、省长,还跟着干秘书。那么,这个秘书是多大的官呢?

这个秘书,在不同阶段是有一定的级别,这个还好说,但郭嘉这个军师祭酒就不好说了。

因为我不太看易中天老师说的三国,既然他那么说了,如果真说了的话,他说小官就是小官,你乐意信你就信,但豹眼还是认为军师祭酒这个官不算小。

权力未必很大,但待遇不会很差,可恨的是郭嘉没有留下工资条,也就无从知晓。

千里做官,为得吃穿。俸禄多少是决定官职大小的主要指标,没有这个做参照,就很难琢磨这个官职有多大,任由自己想象吧。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通过“捡漏”走上人生巅峰,那当然是老蒋了。

对于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向来争议非常大,按照是非观来说,如果我们要认为一个历史人物是个好人,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材料来证明他是个好人,但是如果我们要认为一个历史人物是个坏人,同样我们也能找到很多材料来证明他是个坏人。所以在这里对于蒋介石的好坏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重点在于,他是怎么通过"捡漏”成为国民党的一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变成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的。

我们先把时间回到1925年3月12日,这天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但是他并没有指定革命接班人,至于为什么孙中山没有指定接班人,我们也不得而知了。这个时候在广东革命政府这边,有资格继任的前四名是确定的,他们分别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和许崇智。而这个时候的老蒋,最多只能排第五,我在这里说的第五只是最多,什么意思呢?这就好比今天的北大清华是我国大学中排名前两位的大学,其他的大学都不敢说自己能排进前两位,他们最多只能争第三,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等。我在这里说的第五就是这个意思,当时能排第五的人有很多,老蒋还不一定是第五。

说完了这个情况,我们再看看排在前四位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汪精卫确实长得非常帅气

第一位的汪精卫是我国史上著名的大汉奸,但在哪个时候他还不是汉奸,拿到今天来说就相当于国民偶像,首先汪精卫长得非常好看,对于汪精卫的好看,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胡适之(胡适)先生说过,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一定会嫁给他。由此可见他在当时国人心中的人气有多高;其次当时的汪精卫还是一位著名革命志士,年轻时期曾刺杀过摄政王载沣,名声非常响亮;再次,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的时候,汪精卫就在他的身边,而且在1925年1月他还亲手起草了总理遗嘱,后来孙中山在上面签了字,这份总理遗嘱是孙中山最后的政治交代,其中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就来自孙中山先生的这份遗嘱。汪精卫一直都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非常高,最有希望成为继承人。

第二位的胡汉民,他在国民党中的资格比汪精卫更老,汪精卫19岁成为秀才,胡汉民22岁就中了举人,从同盟会甚至是最早的革命时期,他就开始追随孙中山,清末时期的一系列起义胡汉民在其中筹款的功劳非常大,后来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胡汉民就是他总统府的秘书长,也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孙中山在1924年北上去北京的时候,在广东要有人看守革命大本营,也就是要有人代行孙中山的职权,而这个人就是胡汉民。这就相当于古代皇帝出去打仗,留下京城负责监国的通常是太子,胡汉民当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就有这么高。

▲党内大佬胡汉民

并且汪精卫和胡汉民这两人的私交还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清廷抓了起来,当时胡汉民就非常着急,到处借钱还是不够就跑到澳门去赌,不想把借来的钱全输光了,胡汉民为此极度郁闷,甚至有天做梦都梦到汪精卫被处死,竟然嚎啕大哭,哭得把邻居们都吓醒了。

汪精卫对胡汉民也是同样的感情,后来胡汉民去组织黄花岗起义,临行前把遗嘱什么的都写好了,后来就传来消息说胡汉民死在了黄花岗,汪精卫当时也是失声痛哭,竟然昏死过去了,醒来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是“可怜两人血,不做一处流”,从中我们能看出汪精卫对胡汉民的感情有多深,当然胡汉民也没死在黄花岗起义。

第三位的廖仲恺是国民党的左派人物,什么为左派呢?就是坚定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所以后来国民党很多左派人物也多出自与廖仲恺有亲密关系的人,如他的妻子何香凝、儿子廖承志等,一直都以左派人物的身份活跃在民国的政治舞台上。

第四位的许崇智是当时广东军队的总司令,能坐上这个位置当然是得到孙中山高度信任的人了,毕竟枪杆子全在他手上。许崇智出身于广东的世家大族,在广东可以说是根深叶茂,顺便说一下他的一个堂妹许广平,就是鲁迅先生的妻子。

以上四人是孙中山的班底,汪精卫是孙中山的文胆,胡汉民负责行政,廖仲恺负责党务和对外联络,许崇智负责军事,可以说这个班底已经完全够用了,这其中就没老蒋什么事。那为什么当时的老蒋在国民党中会混的这么惨呢?其实也是老蒋自身的问题:

1、老蒋直到1908年才参加同盟会,在国民党中资历太浅;

▲孙悟空表示,老蒋在日本期间干的活和他当年在天庭当弼马温干的是一样一样的

2、老蒋的学历其实很差,当时国民党内部都不太看得起他。蒋介石在日本期间其实就读于振武学校,拿到今天来说,就是一些留学生到了当地的时候语言还没学好,当地的学校就会组织一些预科班,先让这些留学生在当地学习语言,等语言学好了再进入正规大学学习,振武学校就是预科班的性质。而根据现在的档案材料,老蒋在振武学校期间主要是负责养马的,就跟《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个弼马温差不多,对于这点老蒋后来当然是不承认了,所以他一生都在扯个弥天大谎,说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所名校,如我们熟知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小凤仙的老公蔡锷将军、大军阀阎锡山、孙传芳,包括许崇智都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

3、老蒋自参加革命以来表现一直不好,从他参加革命到1924年有据可查的脱队记录就有14次,有时候是心情不好了抑郁了要出去散散心,有时候是遇到困难了就甩手不干了,还有的时候就是跟上司闹别扭了等等,那个时期的老蒋我们完全可以叫他“蒋跑跑”。

革命队伍缺将才,老蒋一次捡漏喜当校长

老蒋的第一次捡漏,就是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在组建黄埔军校,老蒋成为了学校筹委会的委员,本来老蒋是干得热火朝天的,以为将来军校成立了,自己就能当校长,但不想在孙中山眼里的校长其实是许崇智。老蒋在听了这个消息后就索性撂挑子不干了,回到了老家浙江奉化。

不过当时广东革命政府里基本都是政治人才,军事人才非常少,老蒋好歹也算是个军事人才,一看老蒋走了,也都觉得不是个事,便由许崇智出面到浙江奉化又把老蒋给请了回来,老蒋这才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不过你也别认为校长就是黄埔军校的一把手,当时孙中山兼任了黄埔军校的总理,他才是一把手,二把手是党代表廖仲恺,三把手才轮到老蒋这个校长。

但历史诡异的就是,那个时候老蒋的前面有四个人,是他的四座大山,他竟然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勉强第五的位置迅速爬到了第一,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接着再说。

昔日挚友撕逼,老蒋二次捡漏入核心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他身边地位最高的是汪精卫,处理完孙中山先生的丧事后,他带着一众人等就回到了广东,但他到广州后第一时间并没去找胡汉民,虽然此前两人私交极好,但到了这个时候都想争夺党内第一的位置,就开始勾心斗角了起来。

对于当时的汪精卫来说,如果第一时间去见了胡汉民,那胡汉民就有主场优势,哪怕胡汉民说些客套话,要汪精卫先休息下再商量事情,汪精卫就会马上变成二把手,因为他不得不听从胡汉民的安排。

所以汪精卫到了广州后就去见了其他的几个大佬,廖仲恺、许崇智还有老蒋这些人,在他当时所见的人当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这几个人,而是苏联顾问鲍罗廷。鲍罗廷其实就是斯大林的代表,当时广东革命政府得到了苏联很大的支持,所谓的“出钱、出枪、出人”都要仰仗苏联,通过接触,鲍罗廷基本认可了汪精卫,打算支持汪精卫成为国民党的一把手。对此鲍罗廷私下里也说过,胡汉民不好打交道,但汪精卫却很好打交道。后来这些人就在一起商量好了,直接选举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

PS:当时投票的时候有11人,最后11张选票竟然都选了汪精卫,面对这种情形汪精卫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说明汪精卫也给自己投了一票,当唱票人说出选票数后,汪精卫是很尴尬的。

汪精卫就这样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作为至少是二号人物的胡汉民还一直还蒙在鼓里,直到汪精卫当选的消息登报后胡汉民才知道此事,而在汪精卫的政府中,胡汉民“荣幸”地成为了外交部长,这对于胡汉民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因为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国际上只有苏联承认,其他还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这种外交部长就相当于今天大蒙古国的海军部长——屁用都没有,胡汉民被架空了,前面少了一座大山,老蒋成为了国民党中的第四号人物。

廖仲恺案狗血不断,老蒋三次捡漏跃升老二

在胡汉民被架空后,紧接着1925年8月份又发生了廖仲恺遇刺案,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其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国民党联系各方的纽带,国共合作他是纽带,苏联帮助国民党他也是纽带,而且在民间的声望还非常好。

廖仲恺作为左派人物遇刺,这就意味着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右派干的,于是国民政府就成立了一个三人调查委员会,这三人是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这个时候老蒋已经成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为什么这当中没有胡汉民呢?因为胡汉民有重要嫌疑,他的一个堂兄弟就是这起案件的重要嫌疑人。

后来查来查去,胡汉民嫌疑非常大,于是汪精卫就下令抓捕胡汉民。这时候就发生搞笑的事情了,胡汉民一看有人来抓他了,便赶紧跳窗从后院逃到了汪精卫家,这也是因为以前胡汉民和汪精卫两家私交极好,胡汉民第一时间便逃到了汪精卫家。

进了汪精卫家门后胡汉民就见到了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陈璧君一见胡汉民来了就马上热情地招呼起了胡汉民,还忙问是怎么回事,一听是汪精卫要抓他,陈璧君就不干了,说道我们两家关系这么好,老汪怎么可能要抓你呢?于是就马上给汪精卫打去了电话,在电话中汪精卫也是一套说词,说了半天,陈璧君跟他说,现在胡汉民在我家云云,遇到这种事汪精卫也没办法只好让胡汉民在自己家住了一夜,后来汪精卫一想也就算了,都是老兄弟,后来就把胡汉民送到苏联去考察了。

紧接着许崇智又被牵扯到了这个案子里来,因为他是军队方面的最高负责人,而廖仲恺案调查起来,其中也有一些军方的背景,所以当时的舆论也指向了许崇智,这个时候老蒋就情深意切地写了封信给许崇智,建议他暂避风头,军队我就先替你把控了,什么时候等风头过了,你回来了我就把军队再交给你。许崇智看了老蒋的信,觉得说得在理,便把军队交给了老蒋,也没想到老蒋有其他的心思,便离开了广州,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淡出了政坛,直到1965年在香港逝世。

经过廖仲恺案,国民党中的二把手胡汉民被彻底边缘化,三把手廖仲恺遇刺身亡,四把手许崇智淡出政坛,表面上获利最大的是汪精卫,他的一帮竞争者全部出局,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但实际上获利最大的还是老蒋,老蒋一下子就成为了国民党中的二号人物,同时还成为了军队的一把手,为他后来夺取国民党大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舰事件闹乌龙,老蒋四次捡漏意外登顶

1926年国民党举办了代表大会,在会上基本确立了汪精卫和蒋介石共同执掌大局的体系,汪精卫资格老是老大,掌握政权,老蒋资格浅当老二掌握军权。在成为了国民党中的一号和二号人物后,汪精卫和老蒋之间很快就互撕了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当杠把子。

这个时候老蒋就抛出“北伐”这一崇高理想了,因为北伐就意味着战争,一旦打仗当然要仰仗军队了,老蒋又是军队的一把手,这样一来大量的资源就会落到军方手里,很多权力也会流到老蒋手中。

但这只是老蒋的如意算盘,但是对于汪精卫和鲍罗廷来说,广东革命政府在广东这个地方还没站稳,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就太冒险了,北伐的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搁置北伐,老蒋自然是不干的,于是跟汪精卫就从互撕走向了互掐。

老蒋的举动,就引起了国民党内右派的主意,右派在国民党中其实也有很大的势力,在当时叫“西山会议派”,主要是一些精英人士组成,他们看不惯苏联,一看老蒋跟汪精卫杠上了,便想火上添油一把。于是当时就非常诡异地出现了一个调令,把一艘名叫中山舰的军舰调到了黄埔。那个时候老蒋经常听身边的人说,他的举动让苏联感到不爽,苏联想把他抓到苏联去审判,而当中山舰开到黄埔的时候,老蒋就马上神经紧张了起来,认为要抓他去审判的事是真的了,便一不做二不休,在1926年3月20日发动了军事政变,但老蒋很快发现这是个乌龙,于是很快就撤销了这次军事政变。

▲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中山舰

按道理来说,老蒋发动军事政变,事后应该被处理,这本来是个祸事,却不想因祸得福。这个事情后,苏联顾问鲍罗廷觉得老蒋对军队很有控制力,又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决策,开始看好老蒋。更重要的是当时国民党右派认为没必要跟苏联搞在一起,坚持要把苏联顾问从革命政府中剔除出去,汪精卫又搞不定右派,鲍罗廷就逐渐对汪精卫失去了兴趣。经过这个事情,鲍罗廷转向了老蒋,而且此前一年,老蒋还把儿子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鲍罗廷便认为老蒋是可以团结的。或许你会觉得奇怪,苏联为什么会看上老蒋的呢?其实放在当时也不奇怪,当时的老蒋是以响当当的左派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还赶时髦地读了很多马列著作,怎么看都是个共产主义者。

后来鲍罗廷就跟老蒋多次眉来眼去,到最后苏联跟老蒋的合作还竟然搞成了。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后,到了1926年的年中,老蒋成为了国民党中常会的主席,当上了国民党的老大。

PS:中山舰事件到今天也没完全搞清楚,以上描述是根据事情发展所做的推测。

当然这只是老蒋的第一次登顶,不久之后广东革命政府就发动了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又从长江流域打到了北京,最终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这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宁汉分流”、“宁汉合流”、老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老蒋下野、复出等等的事情,老蒋也在其中经历了跌宕的人生起伏,不过这些事情就基本都是权谋,而不是捡漏了。

可以说老蒋的第一次登顶,我们完全可以用捡漏来形容,老蒋是当之无愧的“捡漏王”。

古代皇宫男人都有什么职位

1.在古代皇宫里,男人可以从事的职业还是很多的,而不仅仅只有太监。

2.首先,太监,就有很多工作,比如什么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有各种工作,可以伺候人的,可以跑腿的,可以送饭的,可以陪玩的。当然,还有其他不是太监的职位,比如大内侍卫,比如御膳房的厨师,等等。

有知道以前夏商周的官职吗

夏朝的最高首脑称为「王」或「後」,父子或兄弟相传,是古人所谓「家天下」的开始。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政治机构相当庞大。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有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历法的「羲和」(又称「太史」),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养龙的「御龙」,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车辆的「车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臣」。夏朝九州的划分和「甸」「侯」、「緌」「要」、「荒」五服的存在,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个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伯或「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夏朝的政治思想已经有初步的「德治」宽刑思想。《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说:「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国家治理上,要文治与刑罚并用。而且在治国问题上可能已经有了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的认识。《左传.成公十六年》《夏书》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就是这层意思。法律随著夏王朝的建立而产生,所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总称。夏朝的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夏王朝建立之後,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在商朝,由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内服以外的诸候统治区域称为外服。内服设有百官,称为百辟。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几类。政务官有尹、冢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占、卜是负责占卜之事的。史官为记录王事活动的官,与作册职掌相近。事务官是负责某种具体事务的官。武职官有亚、多亚、马、多马、射、戍、卫、犬、多犬等。商王和奴隶主贵族是军队的当然统帅,对于分阶段产来说,官职、爵位是世代承袭的,任职的文武没有严格区分。这里说的武职是军队中的中、下级官吏。亚是奉王命领兵征伐和追捕逃亡奴隶的官。马、多马是与虞车有关的武官。射、多射是管弓箭手的武官,其中管百人的叫百射或射百,管三人的叫三百射或射三百。犬为饲养、训练猎犬的官,或说犬是田猎中递送猎物情况的官吏。戍大约是从事戍的武官。卫是侍人保卫人员。外服包括商王亲属的受封地和被征服部落的臣服地区。候、甸、男、卫、邦伯都外服的重要统治者

周灭商后,天子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也称方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好了,关于中庶子的职位职权有哪些?中庶子的职责是什么?和古代皇宫男人都有什么职位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