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顾炎武属于哪个朝代?

顾炎武属于哪个朝代?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顾炎武属于哪个朝代?的问题,以及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末南方有哪些大家族
  2. 火葬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3.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
  4. 中国各朝代名人
  5. 中国朝代

明末南方有哪些大家族

明末南方的大家族有:

1)嘉定的侯氏家族,他们以时称“江南三凤”的侯峒曾、侯岷曾与侯岐曾三兄弟为代表;

2)苏州的顾氏家族,当时代表人物顾炎武;

3)苏州的陆氏家族;

4)苏州的朱氏家族,当时代表人物理学家朱用纯;

5)苏州的张氏家族;

6)苏州州的钱氏家族,代表人物钱谦益。

火葬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一、随佛教传入说

这是一种传统说法,认为火葬起源和盛行于古印度,后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他在印度取经时见到的印度葬礼:

“送终殡葬,其仪有三日火葬,积薪其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如按火葬起源于古印度的说法,那么,在东汉后,我国就逐渐出现火葬了。

二、发端于春秋战国说

也有些学者不赞成火葬是“舶来品”。他们认为早在佛教传入以前,我国已经有火葬的风俗。主要依据于古代文献记载《荀子》中的《大略篇》记载有氐羌的火葬习俗:

“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吕氏春秋?义赏篇》也有类似记载:

“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垒,而忧其死不焚也。”所谓“死不焚”,就是死后不能火葬。

先秦时代的墨翟,也曾提倡过火葬。《墨子?节葬下篇》说: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地在今甘肃庆阳县附近)者,其亲戚(古代说的亲戚,是亲近的人家)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登仙)。”

此外《列子?汤问》也有与《墨子》类似的记载。由于“仪渠之国”也是指羌族地区,也可证明在我国古时代的西北地区,曾流行火葬之制。

三、原始民族习俗说

近几年来,有些学者根据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中存有火葬遗迹,论定早在史前期的原始时代,我国先民即有火葬的习俗。其主要依据是一九四五年,发掘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期遗址时,在原始村落的墓地中发现三个灰色大陶罐,其中一个罐中盛有人火化后的骨灰。

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已经有了火葬。还有学者进而提出,这是史前期原始民族处置尸体的一种方法,和后来进入文明时期的火葬制是不尽相同的。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有两点:

一是“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主张“工商皆本”。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他们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二是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中国各朝代名人

从秦朝开始吧,因为秦朝开始统一六国,那就从秦朝到清朝。

秦朝名人:嬴政,李斯,蒙恬。

汉朝名人:刘邦,刘彻,司马迁,班超,董仲舒,白起,卫青,霍光,张衡,蔡伦等等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孙策,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鲁肃,周瑜,郭嘉,曹丕,吕布等等。

晋朝:陶渊明,谢安,司马炎,王羲之。

南北朝:贾思勰,刘裕,花木兰,祖冲之,顾恺之等等。

隋朝:杨坚,杨广,李密,薛道衡。

唐朝: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李白,杜甫,王勃,韩愈,王维,薛仁贵,秦叔宝,尉迟恭等等。

宋朝:欧阳修,文天祥,赵匡胤,司马光,包拯,王安石,李清照等等

元朝:忽必烈,郭守敬,郭子兴,关汉卿,施耐庵等等

明朝:朱元璋,朱棣,张居正,顾炎武,海瑞等等。

清朝名人:康熙,乾隆,雍正,多尔衮,林则徐,皇太极,慈禧,郑成功,龚自珍,纳兰性德,郑板桥

中国朝代

中国朝代:

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今山西临汾)唐帝尧

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今山西永济)虞帝舜

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今河南登封)夏王禹夏王启夏王少康

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有穷王夷羿

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商(殷)王盘庚

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西楚霸王项羽

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蜀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朝: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年-420年

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孝文帝元宏

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中宗李显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十国:907年-979年

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今北京市)闯王李自成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北平(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中文所谓的“朝”字具有今日含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者政权的意思,有“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的观念。

因此“朝”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统治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并非等同于现代定义的“国家”(国在中国古代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诸侯国”,是一种地方政权管理单位);“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朝代”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

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只一个“朝”,而是由多个不同政权,如晋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区分某政权的执政时间,所以往往会有“朝代”存续时间与“王朝”的国祚重迭的情形。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迭,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王朝的国祚相重迭,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的概念,“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政府。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此天下的支配者,“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秦朝”与“秦国”不算在一起呢?很简单,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者才敢称朝,而古人认为称朝与称朝前是不一样的,所以秦朝统一后称”朝”了,而秦还未称朝前就是秦国,仅是一个地方政权。

春秋战国诸国也没有称朝,当时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汉亦同,刘邦虽早已是汉王,但在称朝前并不被认为是汉朝的一部分。夏商周也跟秦汉的状况一样,他们在还没称朝前虽已是独立政权,但因为还没成为天下共主也没称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都只从推翻前朝成为共主后开始算。

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不管是否统一天下都敢称朝,只是这些分裂的政权往往都不会承认对方有称朝的资格。

关于顾炎武属于哪个朝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