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经表现手法分析介绍古代诗词的魅力

诗经表现手法分析介绍古代诗词的魅力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诗经表现手法分析介绍古代诗词的魅力,古韵国风的特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你如何理解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
  2. 结合作品谈谈《诗经》所反映的政治思想
  3. 诗经七月豳风
  4. 古韵国风的特点
  5. "诗词歌赋"的"赋"字为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有个有个传统的说法,就是诗有“六义”:等,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对于“赋”的解释,一般没有多大分歧,认为它是直叙其事;对于比、兴的解释就大不一致,尤其是“兴”。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关于诗歌创作的一封信中引用宋代诗人朱熹的解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根据这一解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要说的写诗必须用形象思维。而比、兴正是构成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中,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因为比、兴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更鲜明。例如,杜牧的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用二月花作比,就把秋天枫树叶子的“红”的颜色显现出来了。李益的“回乐峰前沙是雪,受降城下月如雪,用雪和霜作比,把沙和月的白的颜色也也显现出来了。比、兴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质,使之委婉、含蓄、形象,有节奏感。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主席精确地概括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特点。一言以蔽之,比、兴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成功的运用比、兴,能够大大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结合作品谈谈《诗经》所反映的政治思想

题主问得非常好,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创作于周初至春秋中叶时期,迄今2500多年了。

一部《诗经》,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民众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就题主所问结合作品,我认为《诗经》反映的政治思想有如下方面:

一、揭露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这类作品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如在《硕鼠》中就这样写道: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肯我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在诗中,作者直接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说我多年养活你,你对我的剥削仍然不肯放手,现在我决计离开你,去寻找理想的乐土。这种对统治者的比喻,生动具象,非常令人震撼。

又如在《伐檀》中: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豹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直接斥责统治者:凭什么你们不种不耕,还拿走那么多捆粮食,凭什么你们不去狩猎,屋梁上却挂满了猪獾呀?你们这些吃白饭的贵族老爷,是我们把你们养得肥肥胖胖的呀?!在这里,作者对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剥削阶级给予了无情地揭露,理直气壮,光芒四射。

二、反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诗经》中,这种反抗压迫的呼声比比皆是: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明》

天还没亮,就被公爷催起来应召,忙得衣裳都颠倒穿了。这一细节,表现了劳动人民日夜被贵族老爷们不顾死活地逼着干活的悲苦生活,而享受者却是不劳而获的老爷们。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

十一月有袭人的冷风,十二月刺骨的寒风。我们连单衣短裤都没有,如何捱得过年底呀?!面对悲苦的日子,民众发出了绝望的呼喊。

三、反抗繁重的兵役、徭役。如《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为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很晚了,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了养活老爷们的贵体,我们还得在泥水中干活。

诗中充满怨恨和反抗之意。

这些反抗的呼声,在《君子于役》《鸨羽》《祈父》《陟岵》《何草不黄》等诗中都有强烈的表述。特别是在《釆薇》中,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征战,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反映了民众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四、控诉婚姻的不自由。如《氓》就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用血泪哀诉自己被遗弃的不幸遭遇。这首诗也为后世的《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名诗提供了样本。《终风》《日月》《谷风》等诗,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和自己遭遇虐待的不幸,对女子不幸婚姻寄托了深深的同情,对夫权发出了愤激的抗议。

五、揭露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统治者生活的奢糜,是造成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之一。《新台》讽刺卫宣公筑新台强娶儿媳妇的丑事。《南山》《敝笱》则对齐襄公兄妹私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在以礼教为社会道德维护的封建社会中,这些揭露统治者的荒淫生活,是非常大胆的,勇气堪嘉。

在《诗经》中,这些反映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表现人民生活苦难的诗歌是非常深刻的,有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也是《诗经》中极具现实主义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

诚然,在《诗经》“大雅”和““中,也有对统治者歌颂赞美和粉饰太平的诗歌,只是这些诗占全诗的比例很小,不构成《诗经》的主流。

其实,在《诗经》中,那些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恋爱婚姻,以及歌颂美好品德的民歌才是真正的精华,是《诗经》的主体和主流,具有很高思想性和审美价值。这些诗歌,大都在十五“国风”和“小雅”里,值得认真分析鉴赏,但因为不在题主提问的范围之内,就不详细介绍了。抱歉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诗经七月豳风

《七月》一诗出自《诗经·豳风》,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古代普遍认为该诗反映的是周人“好稼穑,务本业”的风俗。然而近现代以来,受到阶级史观的影响,许多人将该诗解读为:反映下层农民的辛苦,阶级剥削残酷的诗。

《国风·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反映了豳地劳动人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

古韵国风的特点

《国风》的艺术特色,在于许多诗篇来源于社会现实,直接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加粉饰。在表现方法上,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豳风·七月》、《郑风·溱洧》、《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篇,都用赋、比、兴的手法,歌咏景物,抒写情思,托物讽喻。诗人们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或通过景物的烘托,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邶风·静女》、《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硕人》等篇,都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国风》中许多篇章的语汇多出于群众口语,具有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富于表现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即指诗经·国风描写男女感情之事却不过分失当,是对诗经比较高的评价。

"诗词歌赋"的"赋"字为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什么

有关赋的起源、名词、定义、解释等,一般可百度查看到。

但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需要破费的。我具体透露补充一下。

赋也是无赋不韵。就是赋押韵。顺便说明,赋的发展有个过程,直到汉唐基本成熟。古代的赋,韵字少,句型散,不太套路。

成熟的赋,一般是骈律赋,其句型非常缜密。

句型有紧句,长句,状句,隔句,漫句等。隔句还有好多细分句型。一篇赋基本是有这种句型组成。如果偶然出现几句散句,赋也是允许的,但不能太多。

开头一般是紧句,长句,隔句,运用多。结尾大抵方有状句出现。中间就是除了状句,散句外的标准句型。且每种句型,可以最多连续用两次,不能太多。最好是,各种句型交替使用。以有利于朗读和不呆板。

每一段必须有引导词。换韵必须有引导词。

唐代固定八韵为科举考试。

用韵是必须平仄交替使用。比如,用了平韵后,下一个韵部必须仄韵。

特别说明,句型节奏点走马蹄韵,要对偶,有虚词。隔句必须对仗。一般紧句,状句,尽量不要用虚词。

押平韵用平水韵,押仄韵用词林正韵。

如果你还不明白,可关注留言,花草让你彻底明白赋的真谛,也会写赋!

记得留言评论点赞a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