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4名地质人员遇难原因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严重事件有哪些

4名地质人员遇难原因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严重事件有哪些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4名地质人员遇难原因,以及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严重事件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地质工作待遇怎么样
  2. 地调局是干什么的
  3.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严重事件有哪些
  4.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归纳
  5.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颜色

地质工作待遇怎么样

地质工作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正式员工有五险一金,工作在5000~10000。

地质工作岗位职责:

1.负责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观察。

2.负责地表坍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

3.负责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及对周边相邻矿井的预警工作。

4.负责水文地质信息及各类数据的采集工作。

5.负责调查井下各类涌、突水点,并对水量按照规定进行观测。对其涌、突水进行取样化验。

6.负责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的编制。

7.负责修编防治水基础图纸,建立防治水基础台帐。

8.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矿井水文地质资料,为生产、建设提供防治水基础资料。

地调局是干什么的

1、开展基础地质数据采集与更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广泛采用新的地球探测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全方位、多角度获取地质信息,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调查,不断提高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填补和更新基础性地质图件。

2、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资源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前期调查工作,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重要固体矿产资源潜力,逐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开展全国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以及重要地区、重点矿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勘查,引导和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3、开展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评价,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保障。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系统查明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变化规律,建立监测网络。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组织实施国家交办的重大工程建设前期地质勘查工作。

4、加强地球科学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推动地质科学技术全面进步。开展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前沿性、基础性地质研究。大力开展地质调查应用研究和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发展地质勘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对地观测与深部探测能力、信息处理与交换能力、实验分析预测试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的结合与融合。

5、加快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共享,满足社会各界对地质知识与地球科学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按照地质基础数据、成果资料、实物资料、各类图件汇交保管、利用管理制度要求,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料、图书等公益服务机构数字化建设,面向全社会开放,并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基础地质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国家基本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公共查询服务系统。开展地质资料的再加工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建立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地质信息与知识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

6、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境外矿产资源前期调查评价,为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服务。按照部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地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境外地质调查目标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等研究,开展勘查前期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收集研究相关国家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资料和情况,为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

7、强化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提高地质调查工作水平。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地质调查总体布局、工作结构、发展方向等宏观部署研究,建立完善以项目组织实施为核心的地质调查工作运行机制,规范和完善项目立项论证、项目设计方案论证、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和质量监督、成果验收审查等一系列制度,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监理,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经费规范、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质量。受部委托,组织拟定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

8、调整队伍结构,加强统一管理,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实建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完善专业队伍结构,优化队伍布局,加强地质调查研究与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水平,使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和结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地质基础支撑力量。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严重事件有哪些

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3起,其中滑坡45起、崩塌48起、地面塌陷39起、地面沉降1起,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30.1万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41.9%、83.3%和42.7%。

一季度,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9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882万元。

二、2021年3月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3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3起,其中滑坡38起、崩塌28起、地面塌陷17起,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70.7万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39.4%、80.0%和41.9%。

3月份,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7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095万元。

第二季度,全国大部地区陆续进入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预计会明显高于第一季度。

4月份,华东、中南等山地丘陵区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西南山地丘陵区降水和冰雪融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华北、西北等黄土地区应注意防范春季农田、坡地灌溉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5至6月份,尤其是6月份,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极端气象事件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严峻。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应注意防范极端降雨、台风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汶川、芦山、鲁甸、彝良、日喀则、九寨沟、长宁等地震影响区,需要加强防范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归纳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归纳有5点。

1、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干燥度和地面蒸发与降水比值与土壤的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而土壤冻结加剧了土壤盐渍化进程。

2、温度的影响:在地温梯度影响下,土壤水从下向冻结锋面移动,盐分随之向上迁移。当地温梯度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水分和盐分的迁移量随之增大当土壤含盐时,冻结深度相应减小,水盐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盐碱化进入孕育期。

3、水位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量及水质直接影响土壤含盐量。

4、植被的影响:干早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盐生植物含盐量可达lo%~45%,通过强大的根系从底层吸收水分和盐分,并以残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残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钙盐和钠盐返回土壤中,对土壤的盐演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地形的影响: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颜色

地质灾害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地质灾害蓝色预警:

定义:提醒级,24小时内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风险。

防御指南:各相关单位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保持通信畅通,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趋势;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并24小时监测。

二、地质灾害黄色预警

定义:注意级,24小时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较高。

防御指南:在蓝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各相关单位要加大对雨情、水情监测力度,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和预警工作;应急调查队伍与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做好出发准备工作;提醒预警区域内单位和居民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安全防范,以防天气突然恶化。

三、地质灾害橙色预警

定义:预警级,24小时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高。

防御指南:在黄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及技术支撑单位要对预警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巡查和监测,做出及时科学预判,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组织群众撤离避险;应急调查队伍与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到岗进入待命状态;暂停预警区域内单位和居民的工作,做好撤离准备。

四、地质灾害红色预警

定义:警报级,24小时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很高。

防御指南:在橙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及技术支撑单位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和监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预警区域内防治应急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紧急撤离预警区域内附近的单位和居民,封闭有关道路,并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