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为什么叫“子什么”的那么多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孔子的弟子为什么叫“子什么”的那么多?
是的,孔子的有名的学生中有很多人的称谓中有“子”字。孔子早期的学生有子路、有子,中晚期的弟子如:子贡、子游、子夏和曾子。春秋时的“子”可能是对有身份地位人的尊称吧?对女人甚至也称“子”,如在《论语》中子见的南子就是卫灵公夫人。
但感觉孔子弟子被称作“子”,除了是尊称以外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凡带“子”的人都是孔学的教员。我曾作拙文《批判孔子》,在其中推断过孔学的学制、规模和教学方式。从《论语 乡党》一章可以知道孔子生活很讲究,其消费水平已远超今天的中产阶层。还有,孔子是给他的一些弟子发工资的。如公西华出使在齐国,冉求仍给他发放了800升的谷子,这不是施舍,因为公西华家不穷,800升谷子应是子华在孔学做教师的报酬,子华替国君办事出差后,孔子就认为不应该再原额发放他在孔学的报酬了,但冉子还是给原额发放了。孔子不会只给子华一个人发薪,其他人应该也有。不然孔子的早期弟子追随了孔子几十年,他们指望什么生活呢?孔子家里没矿,他能给弟子发高薪,能说明两点:一是孔子的一些弟子就在孔学中工作,二是孔学资金充足的,学生数也多,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可能是真的,这么多的学生就孔子一个人在教学是不现实的。《论语》中对孔门弟子的称谓是不同的,有人被称“子”,这些是孔学的或后来的老师,有人被称为“门人”,那应该是在孔学中交学费学习的小屁孩了。
所以我认为孔子弟子称谓中的“子”,主要表示他们是孔学的老师。
在古代,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是相关联的,有的是近义词、有的是反义词,还有的是典故中截取的
比如,颜回,字子渊——回和渊是相关词,渊回 ,谓深渊之水回旋曲折
曾参,字子舆——参是“骖”的通假字,意思是拉车的三驾马.而“舆”是车厢
又如,冉耕,字伯牛——伯是长子,牛是耕田的——后世的历史学家通过这个字猜测当时以已经开始用牛耕田了.
在字中,当时习惯用“子”,这是对男子的美称,本身没有实际意义
那只是他们的字 春秋那个时候姓名字不像后来那么丰富 字主要是依名而来 像 端木赐 字 子贡 冉耕 字伯牛 我个人认为他们在得到字的时候,有兄弟就按照伯仲叔季来取,没有兄弟的就叫 子什么,似乎是这样,没有深究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