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教学重点有哪些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课外文言文教学重点有哪些?通假字、词类活用(名做动、动做名、形做动、名做状、形的意动用法、形的使动用法)、古今异义句法: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还有重点虚词如“之”、“而”、“其”、“然”、“以”等也会加以归纳整理。
2、而新课标下,一部分老师可能就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或句法特点很疏忽地点到为止,或者甚至是一笔带过。
3、而且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无底,无法监控。
4、新课程大量的古诗文都需要背诵,(这从我们语文老师角度来说是相当欢迎,也是求之不得的。
5、但实际情况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他们要应付大量的数、科习题(科学210分的中考比分,谁能敌得过如此诱惑?)他们哪有时间来完成语文的大量背诵?面对这大题量的背诵,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背诵、巩固。
6、古诗可能还好把握,只要是常见的、常用的(蔡少军语)名句。
7、那么文章呢?有些文章篇幅相当长,而且又极难理解,是不是都需背诵呢?(新课标说背诵优秀诗文80篇),象《醉翁听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等这写经典名篇不背真的可惜。
8、而背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9、)文本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到底该挖掘到...通假字、词类活用(名做动、动做名、形做动、名做状、形的意动用法、形的使动用法)、古今异义句法: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还有重点虚词如“之”、“而”、“其”、“然”、“以”等也会加以归纳整理。
10、而新课标下,一部分老师可能就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或句法特点很疏忽地点到为止,或者甚至是一笔带过。
11、而且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无底,无法监控。
12、新课程大量的古诗文都需要背诵,(这从我们语文老师角度来说是相当欢迎,也是求之不得的。
13、但实际情况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他们要应付大量的数、科习题(科学210分的中考比分,谁能敌得过如此诱惑?)他们哪有时间来完成语文的大量背诵?面对这大题量的背诵,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背诵、巩固。
14、古诗可能还好把握,只要是常见的、常用的(蔡少军语)名句。
15、那么文章呢?有些文章篇幅相当长,而且又极难理解,是不是都需背诵呢?(新课标说背诵优秀诗文80篇),象《醉翁听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等这写经典名篇不背真的可惜。
16、而背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17、)文本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到底该挖掘到哪个度?挖掘到如何深度才算达到新课程要求?许多老师也觉得很难把握。
18、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新增了这类古今结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运用题。
19、我们当然尤需关注。
20、对于学业考试必考的课外文言文,(这也可说是新课程的一个闪光点。
21、以前我们初初二期末检测基本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主,很少考到甚至不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而新课程2005年七年级上就已经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考试。
22、)而对这部分内容,师生普遍存有恐惧心理。
23、课内文言文量已经相当大,再加上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量,教师可能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啊。
24、不知道从哪里再去挤时间应付这些阅读量。
25、我市八年级期末检测卷和今年中考试卷中新课标文言文目标的体现及学生(平湖市)考试情况反馈(一)八年级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试题的分析。
26、我整理了八年级六份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默写试题,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几份试卷的特点:1、选文涉及课外材料。
27、2003学年的两份试卷文言文阅读均选自教材,且内容较简单,都是故事性、情节性很强的小故事。
28、《陈太丘与友期》(2003学年七上),《两小儿辩日》(2003学年七下)。
29、2004学年的四份试卷均是课内、课外结合,其中三份试卷七(上)、八(上)、八(下)都是选用了内容相关,有故事、有情节的两段文字比较阅读。
30、其中七(上)、七(下)和八(上)对课外文言文有注释。
31、2、试题内容及形式:试题内容及形式不外乎四个方面。
32、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
33、出现形式有加点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这是每次必考内容。
34、文章的赏读。
35、出现形式有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36、比如:用“∕”标出朗读停顿。
37、元方入门不顾(2003学年七上);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处。
38、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2004学年七下)。
39、对文本主题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理解。
40、试题形式有: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003学年七上)上述两段文字都是写夜找好友,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他们找友的原因各是什么?(2004学年八上)从(乙)文“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王子猷是怎样一个人?(2004学年八上)请从(甲)(乙)两文段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作者“与民同乐”思想的语句,把它摘抄下来。
41、(2004学年八下)你认为“公”为何“大笑乐”?请作简要分析。
42、(2004学年七上)还有少部分的运用题(拓展、迁移)。
43、比如:“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2003学年七下)从古至今,我们民族涌现了众多如范仲淹一样具有伟大抱负的仁人志士。
44、请你举出一位当今时代中具有这种高尚品质的人,简要叙述其事迹,并作评论。
45、字数50字左右。
46、(2004学年八下)我们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哪些启示?(2004学年七下)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它的特点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47、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
48、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
49、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50、综观六份实验卷,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无外乎一些句法和词法上的重点。
51、尽管说“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52、”但它们涉及到的重点字、词、句肯定是考试重点涉及的范围。
53、比如:“尊君在不”加点词解释“不”是通假字。
5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加点词解释“去”是个古今异义词。
55、“乐民之乐者”加点词解释前一个“乐”是个词类活用词。
56、“不以物喜”的“以”是个一词多义词等等。
57、又如:句子翻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一句倒装句,其中“洞”又是词类活用。
58、“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9、”是被动句。
6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1、”是宾语前置句。
62、再如:2003学年七(下)试题“请你补写出下列句子括号处的省略内容。
63、()问其故。
6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65、”考的是省略句。
66、关于古诗文的考查。
67、从卷面可以看出,古诗文的考查所占比分在加大,由2003学年七上的4分上升到七年级(下)、八年级(上)的8分,八(下)是5分。
68、试题涵盖的基本是两个层面:简单的识记和理解性内容。
69、更高层次的“运用题”还未涉及。
70、(二)以新《课标》理念观今年的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试题。
71、先来看看今年我省实验区学业考试试卷。
72、、古诗文名句默写,共有7题,其中1——5题必做,7两题任选一题。
73、比分是八分。
74、这7题涉及三个层面:A、简单的识记。
75、大漠孤烟直,。
76、(王维《使至塞上》),蜡炬成灰泪始干。
77、(李商隐《无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78、(辛弃疾《破阵子》)忽如一夜春风来,。
79、(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B、理解性的。
80、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
81、请写出古诗文中表现自然美景的句子。
82、(写出连续的两句)C、运用题。
83、请选择你喜爱的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正确对待困境。
84、(写出连续的两句)古诗文名句默写的比分明显比以往的中考试卷大,试题层次感强。
85、已不单单是简单的背诵,更强调的是理解和运用。
86、、文言文阅读。
87、选用了两段并不连贯的文字。
88、第一段是课内的《陋室铭》,试题的二是加点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加点词解释有“名”(名词作动词)“鸿”(通假字)“乱”(又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是重点实词,名词)。
89、句子翻译中的第二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90、试题的四两题是理解性的题目“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91、”和“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以选择题型出现。
92、第二段是课外的《东坡画扇》,下面对个别难以理解的词加了注释,选文是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人文性较强的文字。
93、试题内容同样是加点词解释(包括有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加点词解释有“业”、“适”、“去”、“以”“之”、“故”、“其”。
94、仔细看看课外阅读考查的词,都是课内讲到过的重点词语。
95、还有一题是对内容的理解的,“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可见,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永远是必考的,涉及的都是重点的字、词、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