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唐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隋朝灭亡以后,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将科举制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2、唐朝开科考试,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
3、原本如果没有科举考试,这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是无法进入朝廷任职的,更加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4、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提倡科举取士、武则天首创殿试,皇帝亲自监考。
5、唐朝很重视科举考试,那些考中进士出身的会觉得很荣幸,通过参加科举改变了自己命运。
6、朝为田舍郎,暮穿朝堂衣,那么这些人也就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
7、能够很好维护朝廷的江山稳固。
8、唐朝因为科举制而走向了强盛,例如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是因为当时科举制火热的原因,当时的社会人们热衷于写诗歌的大环境造成的。
9、那么,有句话说得也很好。
10、成也萧何败萧何。
11、这句话用在唐朝也是合适的。
12、为什么呢?唐朝因为科举制得以鼎盛,同样也是因为科举制人走向衰败。
13、唐玄宗时期,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里。
14、而贫苦的农民和府兵变成了地主的家丁和奴隶。
15、实际上府兵制在当时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16、那么,唐玄宗实行了募兵制,导致唐朝出现了军阀歌剧局面。
17、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
18、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拔出来的。
19、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20、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
21、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政府高度的组织能力。
22、第三,唐政府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
23、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24、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25、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刺激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
26、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27、但是,唐朝科举制自身还有许多缺陷:一是获功名者大多是地主阶级士人,仕途仍为统治阶级垄断;唐朝开科举士百余次,没有录取女进士、女秀才的传说和记载,科举考试大门对女子是关闭的。
28、二是国家对命题、监考、阅卷官员的监督措施不明确,考试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9、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
30、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拔出来的。
31、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32、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
33、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政府高度的组织能力。
34、第三,唐政府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
35、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36、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37、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刺激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
38、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39、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40、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41、这里主要来说常科,也叫“贡举”。
42、常科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科举考试,每年考一次,在中央的尚书省考试,称为“省试”。
43、常科明目有很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44、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
45、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州学和县学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他们直接就可以参加省试。
46、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
47、唐代科举具有以下特点:考生来源的广泛性。
48、李渊的诏令已经说明,唐朝科举应试者有两个来源,是学士,一是白丁,后来更加通常的说法是生徒和乡贡。
49、考试科目的多样性。
50、唐朝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
51、常科是常年正常举行的科目,也称岁举或常举;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则称制举或制科。
52、考试方法的灵活性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为了避免因为偶然的因素而遗漏真正的人才,允许并一度鼓励超出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的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