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简述昆曲的发展及代表剧目牡丹亭

简述昆曲的发展及代表剧目牡丹亭

简述昆曲的发展及代表剧目牡丹亭

1、简述昆曲的发展及代表剧目牡丹亭?昆剧,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2、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3、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4、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

5、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

6、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

7、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

8、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9、几百年前,昆曲的产生与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

10、因此它也被称为“盛世元音”。

11、不幸的是曾经的“盛世元音”在近代逐渐衰落,一度从舞台上绝迹。

12、但在2001年,昆曲成为全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3、全本《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14、在昆曲艺术到达鼎盛之时产生的《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

15、作者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不仅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杰出代表。

16、而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让当今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剧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见,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代。

17、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18、说的是戏中词,道的却是人间情。

19、对于昆曲里我最喜欢的却是流行于一时的折子戏。

20、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但或许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21、康熙年间,“折子戏”的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

22、而到了乾隆年间,“折子戏”已经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23、璀璨辉煌的“折子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24、昆曲《牡丹亭》,席慕容的诗作《缘起》“在千层万层的莲叶之间,当你一回眸,很多事情就从此决定了。

25、在那样一个,充满了,花香的,午后......”若果缘分真是前世的注定,那么,六百多年前昆曲与《牡丹亭》的缠绵悱恻,便定是那“红尘最深处的重逢”。

26、“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7、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28、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9、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30、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而!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牡丹亭》中清远道人的题词。

31、或许,正如汤显祖所说,当已情深似海时,再回首竟不知早已是身百年,再寻不见初相见时的容貌。

32、因为一切就好像是在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以至昆曲在如此自然的结合中,生生不息。

33、这是一段生命的邀约!此时的杜丽娘也许正在慢慢醒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向来是古代优秀女子的代名词,但到了杜丽娘这里却是一种新解。

34、杜丽娘说“可知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怎奈“天然去雕饰”如此遥不可及,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35、昆曲的发展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36、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

37、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38、昆曲代表剧目《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39、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

40、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