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千年前的历史回顾介绍古代的朝代文化

两千年前的历史回顾介绍古代的朝代文化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两千年前的历史回顾介绍古代的朝代文化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两千年前的历史回顾介绍古代的朝代文化以及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币的历史演变及市场发展如何
  2. 中国哪一年有的卧铺火车能介绍一下卧铺火车的发展历史吗
  3.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4. 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红酒的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5. 美国只有200年历史,那以前的美国是什么

古币的历史演变及市场发展如何

华夏文明是古邦,历史悠久五千年。辉煌灿烂钱币史,古代当今广留传。

使用货币第一国,开创世界新纪元。上古时期物换物,等价交换方周全。

存世的原始贝币

因年代久远,极易损坏。在市场上少有交易,由于出土量较大,物多价轻,每枚原始贝价格通常在人民币就几十百元左右,其次是石质贝币、骨质贝币,铜贝和铅贝略高,还有铅贝大型、玉贝、银贝、金贝这几种都是不行稀有珍品。

夏商西周并东周,春秋战国紧相连。此时使用何货币?布币刀币和环钱。

始皇赢政统六国,结束货币混乱年。全国下设卅六郡,统一使用半两钱。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社会生产渐渐解放,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商品交换频繁,货币经济也就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而繁荣,这时金属铸币也就开始出现而被大量流通使用。由于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诸侯各自为政,所以造成币制混乱。

只因秦朝时间短,刘邦建立汉政权。下令民间可私铸,方有榆荚半两钱。

传至武帝名刘彻,元狩五年下御言。废除前朝各半两,改铸使用五铢钱。

郡国五铢——最早的五铢钱

《后汉书?食货志》记载:“元狩五年春三月,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史记?平准书》记载:“请诸郡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熔焉。”

郡国五铢因为是由当时各大郡国制作的,所有有了这样的命名。

郡国五铢是一个铸造和流通的时间都比较短,元狩五年试铸,仅仅只流通了三年(公元前118年到公元前115年)。

自此五铢行用后,直至唐朝武德年。行用七百四十载,中国第一长寿钱。

王莽篡政西汉末,铸钱能手至今传。六泉十布虽说美,不及一刀平五千。

西汉结束,新的王朝诞生,王莽货币改革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布泉货泉与货布,文字秀美垂针篆。三国鼎立魏蜀吴,连年战火并硝烟。

刘备称帝在成都,直百五铢当百钱。大泉当千二千钱,铸于吴国赤乌年。

三国东吴虚值钱

“大泉当千”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遭社会抵制后,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故传世“大泉当千”所见不鲜。

又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其数甚微,史志不载;“大泉五千”迄今唯见两品而已。

东晋李寿踞成都,汉兴年号新改元。并铸汉兴小货币,中国最早年号钱。

东晋元帝太兴间,沈充又铸沈郎钱。南北两朝相并立,五铢钱文更乱繁。

沈充五铢

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铸有篆字“五铢”二字。

太和常平和永安,一一皆是五铢钱。五行大布是篆书,永通万国和布泉。

文字优美且俊逸,此为北周三美泉。隋朝五铢字工整,行用不到四十年。

隋五铢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廓,“五”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高祖名讳是李渊,五铢废除武德间。为取开创新朝意,方铸开元通宝钱。

钱文欧阳询所书,八分隶含二分篆。乾元重宝肃宗铸,实为唐朝虚值钱。

开元推行,五铢结束

李渊初入长安时,民间使用的是隋代的轻钱,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乃于武德四年,一改历代以“铢”“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也有读作“开通元宝”的,但按照开创富熙安定完美生活和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来读“开元通宝”较合适。“通宝”也就是通行的货币。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有八分及篆隶三体,这也是钱文有书人姓名在史书上的第一次纪录。这说明唐初铸开元通宝是一件大事。“开元通宝”四字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后出安史之叛乱,大圣燕王建顺天。铸行两种新货币,顺天易得得壹难。

唐朝武宗名李炎,铸钱又于会昌年。背文计有廿三种,史称会昌新开元。

顺天元宝

唐朝安史之乱叛将史思明铸造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面文为“顺天元宝”,形制与“得壹元宝”相同。铸量较多,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但今存已少。背上有月纹及星月纹,光背者少。

懿宗名讳叫李漼,咸通元宝珍品钱。五代十国华夏乱,各国纷纷铸铜钱。

开平天成并天福,助国壮国元宝钱。汉元通宝后汉铸,隶带真书气不凡。

天福元宝

天福元宝,五代十国后晋石敬瑭天福年间铸造。当时所铸造既有官铸也有私铸。官铸精美,私铸粗劣。天福元宝存世不多,官铸更稀少。流通古币中使用带“福”字的货币,目前所知最早的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铸造的“天福元宝”铜钱,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周元通宝人人爱,只因神话至今传。永平通正和天汉,光天乾德咸康连。

共计钱文六名号,皆为前蜀元宝钱。天德天策与乾封,广政大蜀与乾元。

佛钱——周元通宝

周元通宝是五代十国货币,始铸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世宗显德二年(955)始铸。仿唐“开元通宝”钱制铸钱,名“周元通宝”。每钱背月似为八卦方位之一。因此说月纹与阴阳五行、新生、日初上有密切关系。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永通货泉分真篆,今人欲得实在难。唐国通宝李璟铸,中国最早之对钱。

缺角四眼残大齐,世仅二品珍贵罕。乾亨重宝和通宝,南汉所铸分铜铅。

乾亨重宝、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另有“乾亨通宝”铜钱,存世均极少。乾亨二年,又铸造“乾亨重宝”铅钱,文字拙劣,有传形及背穿上“邕”字者,出土很多,价格不高。

唐朝末年刘仁恭,永安五百与一千。背文三百铁货布,又铸元宝铁顺天。五代初期刘守光,应圣乾圣与应天。三泉传世各一品,流落日本实可叹。

永安五百

永安五百文字古拙,史籍不见记载,钱币学家根据形制与出土地点定为唐朝末年的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军阀割据,兵戈不绝,行武出身的深州(河北涤县)人刘仁恭借助太原人李克用之力,于乾宁二年(895年)攻占幽州。得志不思图报,反而与李克用交恶。并且四处树敌,发兵南下争夺梁太祖朱温的地盘。

南北两宋十八帝,形形色色多美泉。太祖建隆始更铸,通宝钱文是宋元。太平通宝太宗铸,取意吉祥太平年。淳化至道三书体,中国最早御书钱。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铸钱,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钱文顺读,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后宋太祖传位于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钱式同“宋元通宝”。

咸平景德真宗铸,祥符天禧一并连。仁宗皇帝名赵祯,天圣元宝铸此间。

文字秀美分真篆,宋代第一之对钱。明道景祐皆元宝,皇宋通宝九叠篆。

祥符元宝

祥符元宝(公元1008-1016)宋真宗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铸行,距今约1000年。“祥符”乃祥瑞的符命,表福,祥符元宝祥符元宝禄,寿之意,富有祥瑞满溢之气,是名副其实的“吉祥符”。自古以来,“祥符元宝”就是有名的“吉祥钱”,当时很多青年男女把它作为定情的信物互相交换,直到今天,有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

庆历重宝为真书,钱文读法分直旋。初铸行为折十用,未久即作折二三。

小平钱是后人铸,钱币学者所论言。皇祐元宝景祐改,至今存在此观点。

景祐元宝

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所铸。钱文有篆书,楷书二体。铸造量大,存世极多。另有小平铁钱,存世较少。

至和元宝和通宝,皆铸仁宗至和年。嘉祐元宝并通宝,皆为普通小平钱。

治平元宝和通宝,出自英宗治平间。熙宁元宝与重宝,真篆二体多变幻。

治平元宝、通宝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公元1067)铸造。为对钱,各有楷书,篆书,古篆书三种书体,直读,旋读皆有,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6克。有背四出纹版式,且通宝,元宝成对。

元丰通宝存世多,小平折二百种繁。绍圣元宝有行篆,隶书元宝不多见。

元符通宝文端丽,楷书小平得之难。风流天子名赵佶,御书崇宁和大观。

风流天子出崇观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任凭顽铁买江山!”

诗中传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国。他自己则御书亲题其中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重宝,宣和通宝背陕等钱文。御书钱钱文精美,铸造技术高超,为历朝之冠。

独创楷书瘦金体,铁画银钩字字端。圣宋元宝可易得,建国通宝求之难。

政和重和与宣和,此为徽宗三和钱。靖康元宝靖康耻,靖康含泪失江山。

靖康元宝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军攻陷京都城。次年(1127年),掳走徽宗钦宗赵桓父子和贵族大臣等三千多人,并搜掠大量珍宝,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长期实行妥协投降政策的北宋朝至此灭亡。

南宋开朝是赵构,真隶篆书铸建炎。绍兴元宝和通宝,大小皆易配对钱。

隆兴乾道孝宗铸,淳熙不如纯熙钱。光宋绍熙元通宝,宁宋赵扩铸庆元。

淳熙元宝、通宝

淳熙元宝系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至十六年(公元1174~1189年)铸;币质:铜、铁;特征: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有真、行、草三体。元宝自淳熙七年起,背文添加纪年,铁钱纪监名兼纪年。自此钱文向单一化宋楷体发展。通宝开铸在后,以折二钱为主。

嘉泰开禧与嘉定,嘉定宝文乱难言。理宗赵昀国力衰,铸钱轻薄飘云间。

度宗赵禥铸咸淳,宋朝最后方孔钱。辽金西夏铸钱少,只因时间太短暂。

嘉定名目居历朝之冠

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年间(1208~1224年)所铸,自开禧、嘉定以来,由于巨额军费及赔款带来的财政危机日趋严重,朝廷逐渐抛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广铸铜、铁钱以应市用,其币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尤以川炉所铸嘉定诸宝最为特色,宝文名称达十几种之多,是品“嘉定永宝”背定三大钱,为《古钱大词典》之原品,流传有序。

天盛元宝西夏铸,辽代可见有大安。金朝正隆和大定,文字俊逸美胜言。

泰和重宝和通宝,崇庆元宝玉筋篆。阜昌重宝刘豫铸,降金叛将傀儡钱。

天盛元宝

西夏仁宗皇帝天盛年间(公元1149-1169)铸造。铜钱多,铁钱少。铁钱背“西”者少见。另有铁母存世。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版别也较多。天盛廿三年为西夏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故在西夏诸钱中,天盛元宝堪称铸量最丰、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

元朝货币多粗劣,八思巴文有大元。明朝共计十七帝,九个年号铸了钱。

洪武年间补大中,永乐年间百姓难。宣德弘治和嘉靖,隆庆万历通宝钱。

大元通宝

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

泰昌天启有合号,崇祯通宝百种繁。铸钱花样虽然多,皇帝吊死在景山。

弘光大明和隆武,一一皆是南明钱。永历通宝行篆体,郑成功驻在台湾。

天启通宝(熹宗)

“天启通宝”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期间铸造的,有50多个版别。单是币背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种,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因此有人认为明朝天启年间所铸的“天启通宝”,开启了我国古代钱币背面版式多样化的先河。

永昌通宝义军铸,闯王建国在西安。大顺通宝文工整,张献忠铸在西川。

西王赏功分三品,金银铜质品品罕。兴朝通宝分三等,小平五厘一分钱。

西王赏功

西王赏功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为泉界大珍。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有“西王赏功”大钱,分金、银、铜三品,以奖励有军功者,存世极罕见。清朝统治期间,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别说是西王赏功之物)定会被灭门九族,在西王称王的几年已是珍品,极少将领珍藏拥有,历经370多年的今天,尚未闻有人目睹西王赏功的真容。

利用昭武和洪化,皆是三藩吴氏钱。裕民通宝耿氏铸,出于康熙十三年。

后金国号改大清,世祖顺治始进关。顺治通宝有五式,各式文字非一般。

顺治通宝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

工部称作宝源局,户部称作局宝泉。顺治通宝有当十,记值记重清大钱。

康熙通宝廿四局,一局一式人喜欢。后期铸有小平样,皆是鹅眼折价钱。

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共二十四局,铸行时间又长,铸造数量极多。按照钱文、形制区分的版别辐辏浩繁。文字又变化多端,研究康熙钱币版别的钱谱也多,日谱以及国内的康熙钱谱就有数种。

万寿钱称罗汉钱,制作精良金光灿。雍正通宝十五局,清钱之中微少见。

乾隆通宝廿六局,清代钱中量最繁。民间百姓皆喜爱,占卜上梁并还愿。

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嘉庆之后是道光,国力衰退百姓难。咸丰通元和重宝,当十当百又当千。

廿六局铸和私铸,清朝第一虚值钱。祺祥年号只因短,祺祥宝钱得之难。

最短寿命钱——祺祥

祺祥通宝是清始铸,还未发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废除,“祺祥”年号仅存69天。铸币回炉铸为“同治”钱(1861年),与祺祥重宝一起并称为中国寿命最短的钱币。

慈禧太后亲摄政,改铸同治年号钱。光绪通宝和重宝,后铸革新用铜元。

宣统在位二年半,大清皇朝至此完。宣统通宝铸量少,皇朝最后方孔钱。

最后方孔钱——宣统通宝

“宣统通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铸行“半两钱”到“宣统通宝”结束,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是我国乃至世界铸币史上的一个奇迹。

自从民国新成立,铜元纸钞和银元。民国三年铸大头,正面人像是老袁。

三年八年并十年,全国流通最广泛。开国纪念银币像,国父先生孙中山。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

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民国二十二年令,改铸银元称帆船。各种银币虽说好,四大银行纸币繁。

民国政府多腐败,执政三十单八年。自从新中国成立,五套人民币已全。

以我的能力,也是能简要的这样说说,如果回答错误请大师指导!

中国哪一年有的卧铺火车能介绍一下卧铺火车的发展历史吗

可能清朝就有火车卧铺了,但没有资料可以佐证。现在已知中国最早出现火车卧铺的时期是民国的北洋时代。当时的火车客车车厢实行等级制,一般分为头等、二等和三等车厢。这三种车厢的舒适度、待遇以及票价都有明显的差别。

▲从上到下,分别是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车厢

三等车厢的票价最便宜,但只有座位,而且环境也很差,车座是硬木板座,大多数车厢都没有冷暖气,一般好几节车厢才配备一位工作人员打扫卫生。

另外由于当时的火车头都是蒸汽机车,烧煤驱动,而坐三等车厢的人身份最低微,所以三等车一般是紧挨着火车头的,一路上都要承受从车头吹来的煤灰的直接侵袭。有人形容这种痛苦是:“风伴着煤屑吹来,闯进鼻似酸醋,塞闷像在棺材。”

▲民国三等车厢

二等车相比之下就好很多了,每个车厢都有冷暖气,座椅为垫椅,座位也较为宽敞,陈设比较讲究,某些超长运输的铁路线上还设有侍者和卧铺。而卧铺是四人一间,舒适度一般,相当于现在硬卧水平。当然,二等车的价格肯定要比三等车贵多了,通常是三等车票的两倍。

▲民国二等车厢坐席

头等车厢的车票最贵,但也最舒服。车里除了有冷暖气外,地上还铺有地毯,每个车厢都有化妆室和卫生间等设施。而且最关键的是,头等车厢的卧铺很舒服,舒适度比二等要好,相当于现在软卧水平。

▲民国头等车厢坐席

▲民国火车卧铺

关于这三种车厢的舒适度差异,张恨水先生在他的小说《平沪通车》中有直观的描写。

深夜的火车里,旅客都被摇晃着进入了梦乡,但是这梦的甜苦也分三等。头等卧车里有的单人睡着,有的成双睡着,热气管温度升到三十八九度,高过了人的体温。睡榻上的弹簧软绵绵的,人躺在上面像驾着云一样。二等卧车里温度和头等卧车一样,只是睡铺窄小,弹簧也不大软,人只是睡觉,不像驾云。而况屋子里有四个人,多半是彼此不相识的。至于三等车里根本无所谓卧室,白天是坐在那椅子上,到晚上依然是坐在那椅子上。

▲民国年代停靠在站台上的沪平通车,最左侧车厢上标有“I”字样,即代表头等车。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5年至1959年由东德进口了107辆高级客车车厢,做为与苏联的国际联运以及高级干部公务车使用,之后这些车型被编为第一代“18型”客车。

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自行设计试制第二代18型客车。起初只有硬座,没有卧铺。后来到了1964年和1966年才分别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设计研制出了软卧和硬卧车厢。

值得一提的是,YW18型硬卧车与现在常见的硬卧车不一样。现在的硬卧车是两组三层卧铺敞开式单间,而YW18型硬卧车是两组双层卧铺的包厢布局(与软卧车布局一样,只是舒适性稍差)。

▲YW18型硬卧车,两组双层布局

在研制18型客车之前,大连机车车辆厂在1953年还自行设计制造了21型客车。这是新中国最早自行设计的客车厢。不过由于该型客车的设计参照是苏联1950型客车和日军侵占时期制造的1型客车,有明显的经济技术指标落后和舒适性差等缺点,比如该车型的中铺位置较低,下铺坐人直不起腰来(跟现在的两组三层布局一样),所以21型客车在1958年就停止生产,被22型取代。

▲YW21型硬卧车剧照

22型客车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代主型铁路客车,曾经在中国铁路客运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该车型于1956年开始设计试制,1959年生产,一直到1994年才停止生产。

鉴于这一车型很多人小时候应该坐过,就不多了。唯一值得说一下是,22型的硬卧车厢曾经有几次设计变更。最初的车型是有边铺的,后来才修改成现在这种活动座椅加小茶桌,没有边铺的布局。

▲22型软卧车内部(走廊)

22型客车停产后,新的25型客车全面取其而代之。这个车型坐的人更多,就不多说什么了。这里只说一个25型客车中的一个比较稀少的卧铺车型——双层硬卧车(SYW)和双层软卧车(SRW)。

这种双层卧铺不同于一般车型,它从外面看这样的▼

里面有楼梯,分为上下两层▼

上、下层都是一个单间有四个铺,车厢两侧是楼梯,形成环状,上层和下层卧铺是错位的布局,下层卧铺在左侧,上层在右侧。

▲一个单间四个铺位,上铺非常拥挤

现在动车组也有动卧了,但我没坐过,就不多说了。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大秦帝国》系列(包括小说及其影视剧)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至少第一部和第二部也能称得上优秀(第三部在大秦帝国粉看来也是毁誉参半),至于第四部目前还在播出所以不做评价。

以上来说,是作为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的评价,就好比我们评价三国演义、水浒传拍的如何肯定不是以他们是否符合史实为标准,但题主所问是大秦帝国跟真实历史的出入,那就大的很了。

大秦帝国

编造概念和常识性错误

首先是那个名场面“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老秦人”这个概念都是作者孙皓晖独创的,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称呼,同时秦国截止到统一之前的几百年里还真没有遭遇过国难这种程度的危机,函谷关是被打进去过,但离着咸阳还有几百里呢,起码秦国没有遭遇过咸阳围攻战吧?像齐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在真正亡国前国都都被攻下过,秦国跟这五国比起来谈何国难呢?

此外,小说还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先秦时代贵族称氏而不称姓,直到汉代姓氏的区别才逐渐淡化,但在先秦这方面是从来不曾混淆的,书中秦国的君主直接就是嬴某某的叫,无疑是很低级的错误,因为秦国是赢姓,赵氏,极大概率成书于汉初的《赵正书》是直接把秦始皇称作“赵正”,换句话,秦国的君主,你要写他们应该说他们是赵某某。

秦昭王

推销自己原创的历史观

大秦帝国这部书的作者孙皓晖是不折不扣的秦粉,当然若非对秦的热爱,也不会写出如此长的小说,但是这个基于秦国发家史得出得历史观,是极其偏颇的,例如他说“高高越过两千余年的文明停滞期,直接与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实现精神对接”,合着在大秦之后,中国的两千多年都是文明停滞期,这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都是停滞的呗。这话槽点有多大,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别的不说,中国文化的凝聚力难道贡献最大的不是汉朝吗?汉语、汉字、汉族这三个概念难不成是在秦代产生的?

孙皓晖对自己的这部小说的期望极大,希望为中华文化“正本清源”,他始终认为大秦文明才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创作完《大秦帝国》之后,还写作了史论性著作《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三卷本。这一套书可以说是《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历史观的完整体现。关于这一点,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家范教授曾经写文章《孙皓晖式话语与“伪中国史观”》进行过反驳,但他的基本论点是很明确的,孙皓晖为了论证他所谓的“铁血文明”,几乎是忽略掉了一切的历史常识。除了这位教授之外,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陈辽研究员也曾经为此写过多篇文章来批判这种历史观。

个人喜恶问题太大

孙皓晖极其喜欢商鞅,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车裂了商鞅的秦惠王尽心竭力的抹黑,这里发一段原文。

太子嬴驷是秦孝公与比他大六岁的一个宫女所生。那个宫女叫采桑,生下嬴驷后一个月便突然失踪了。她在嬴驷身旁留下了一方白布,血写着八个大字——身患内疾,远遁山林!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初知人事的嬴渠梁那时很是气愤,认为采桑是个无情无义的女子。及至加冠成年,嬴渠梁才理解了那个美丽宫女的苦心——老秦风习朴野,私生子倒是照常承继大业,然对其母却往往有诸多非议

孙皓晖大笔一挥,秦惠王就成了私生子,还因为一直惹事所以被秦孝公流放,去体会民间疾苦,并且在此期间听到了“老秦人都恨不得他(嬴驷)死”的评语,后悔得痛哭流涕。最后三十岁才加冕,然后又小心眼的车裂了之前得罪他的商鞅。

这段除了秦惠王车裂商鞅外,其他基本都是毫无依据的编造,历史上秦惠王没被他爹流放过,我想孙皓晖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加了这么段具体还把时间线调整了,历史上惠王十九岁即位,这里改成了三十多岁。

秦惠王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私生子+亲爹嫌弃+举国痛恨还不够,孙皓晖还给秦惠王加了一段死后绿帽子的剧情,宣太后跟乐毅偷情。

“乐毅,不要那样说。”芈王妃似乎也平静了下来,“我情愿那样做。在我母子濒临绝境的时候,你真诚地照拂了我与稷儿。芈八子原不是节烈女子,你纵然倚仗权力欺凌我们,芈八子也会顺从你。可你没有,你只是真诚地照拂我们,丝毫没有因了同僚的侧目嘲讽而有所改变。我便真的喜欢上了你。我晓得,你也真心地喜欢我,爱我,是么?

反正杀了商鞅的秦惠王在孙皓晖眼里怕不是该天诛地灭。

再说一个话题,商鞅当真值得推崇吗?在孙皓晖眼里,商鞅近乎是”法圣“一样的角色,可谓伟正光至极。我国现在是肯定商鞅变法的正面作用,然而商鞅的变法的更具体理念,却不给大家介绍了,这是为何呢?

商鞅

商鞅的理念是弱民而强国,认为国家强大必须人民虚弱,不允许人民有积财,人民是像机械零件一样的消耗品,因为人民唯有贫穷才会重视赏赐,才会不要命的去打仗。当然,如果所有人民都极端好狠斗勇,那也是威胁,所以还要通过赏赐让这些勇敢的人民都战死,再通过刑法和贫穷让懦弱的人民勇敢,巡返往复,则国家强大。这种理念,以普通百姓角度看,这样的人,死一百次再挫骨扬灰都毫不为过。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

所以说不要觉得商鞅的军功授爵是想要给秦国的普通百姓一个上升的机会,这个做法单纯就是最大限度的榨干民力,当你当真心心念念的杀敌立功时,商鞅是希望你杀了敌人,自己也跟着战死。

商鞅

除此之外,涉及到六国和秦的对线上,大秦是全程伟正光,而这些很多也是孙皓晖的原创,比如孟子被张仪骂的哑口无言,被魏冉玩弄于鼓掌的孟尝君,还有对六国人物贬低,像孟尝君好似投机取巧、反复无常的小人,蔺相如在秦昭王面前全程好似跳梁小丑,秦昭王完全是看戏一样的样子看着蔺相如跳。

时间线混乱

孙皓晖敢写这么一部书,起码应该明了时间线吧,结果一大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搞错了,比如苏秦和张仪的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我国多位历史学家就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对比,认为史记中关于苏秦的时间线记载是有误的,但一直没有实锤,直到《战国纵横家书》这部成书更早于史记的史料出土,史学界算是比较认可之前的推测,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比张仪要晚几十年,这点孙皓晖却好似完全不知道,还是采用了旧观点,倒是电视剧用了最新研究成果(其实已经不算新了),把苏秦和张仪分开了两个时代。

除此之外,孙皓晖还把赵灭中山和秦赵阏与之战安排在了前后脚,秦国趁着赵国灭中山,主力调动以及赵武灵王不在,乘虚而入。然而历史上这两战差了多久呢?赵灭中山发生在秦昭王九年,而秦赵阏与之战发生在秦昭王三十八年,两场差了三十年的战争竟然能凑到一起。

除此之外,五国伐齐的时间也被提前了三十年。还有战国四公子在第一部到第四部都有出场,也属于混乱的时间。

秦昭王

其余编造

其余编造的内容也实在太多,一一说明怕是再写一万字都够了,这里不多说,只说一个我认为最雷人的,秦宣太后在阏与之战后自刑谢国。

第一件事,阏与惨败,罪在芈八子错断大势。”宣太后的声音竟是清晰异常,冰冷得令人心跳,“秦王未涉国政,丞相亦未力主,芈八子利令智昏,是为国耻也。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是故即颁《摄政太后罪己书》,以明战败之罪责。

三人面色苍白,踉跄着竟是一齐跪倒——素净的竹榻上,跪坐着一身楚人装束的宣太后,鹅黄明艳的长裙,雪白的九寸发髻,胸前挂着两条晶莹圆润的红色玉佩,双手肃然握在肚腹前,一口雪亮的短剑插在腹中,鲜血弥漫渗透了竹榻下的白色丝绵大毡,竹榻边搭着一方白绢,赫然便是鲜红的四个大字“自刑谢国”!

宣太后因为误判形势,阏与之战秦军战败,选择自杀谢国,前面已经说了,孙皓晖的阏与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比历史时间提前了三十年的穿越大战。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国是入侵方,战国战胜的结果也不过是守住了阏与,秦国并没有失去土地,这就直接让太后自杀谢国???也不知道是开了个什么脑洞,出了这么奇葩的想法,何况秦法严厉,可没对王族严厉,当初做太子的秦惠王犯事儿,惩罚的是他的老师。

顺便说一下,这一章的名字叫《秦军首败,天下变色》。得了,匡章、田文、苏秦这仨一块表示,身为赵奢的同时代人,我们没打赢过秦军呗。

宣太后

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红酒的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司马迁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种植与酿造技术。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唐朝、元朝,从外地将酿酒方法引入,主要集中在新疆,山西太原一代种植酿酒。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提到了葡萄酒。1861年,烟台蓬莱就有文字记载的葡萄种植历史,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在烟台蓬莱传教期间,从国外引进酿酒葡萄苗木,种植葡萄。传教士倪维思到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种植了葡萄园,并投资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优良品种与机械化生产方式,标志着中国近代葡萄酒工业的开始。张裕老门头1897年,张裕从欧洲引进64万株,120多个酿酒葡萄品种到烟台,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商业化葡萄园。1912年,孙中山先生亲临烟台,参观张裕,品尝了国人自制的烟台张裕美酒后,亲笔题词品重醴泉”,以示鼓励,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孙中山题词1915年,张裕白兰地,红葡萄酒,雷司令,琼瑶浆等产品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与最有等奖状,中国第一次有了国际公认的优质佳酿。张裕国际获奖产品近代葡萄酒的启蒙,除张裕公司外,大多与天主教会活动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尚有7家酒厂经营,但只有两家是中国人建的,一家是张裕,另一家是北京龙徽酒厂的前身——上义学校酿造所(1910年建),这也是天主教圣母文学会及全国各地天主教举行弥撒用酒,附带设立的葡萄酒厂。1958年张裕受轻工业部委托成立中国第一所酿酒大学——张裕酿酒大学,教学方式为半工半读,学制为一年半,旨在为张裕公司及全国各葡萄酒厂培养技术人才。1987年,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OIV)第一次到中国,并在烟台主持召开了“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研讨会”,并授予烟台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称号,烟台成为全球一百多个著名酒城之一,也是至今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先锋葡萄酒学院:麦子)

美国只有200年历史,那以前的美国是什么

看来你是没有学过历史尤其世界史的人啊?我来给你普及一下美国的历史吧。不过因为不是历史大家所以不会很严谨但是基本是和正史一致的。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西北,有930万多平方公里,建国距今250年历史,250年前没有美国,当时世界商最强大的国家是英国,全球很多殖民地都是大英帝国的,号称日不落帝国,意即地球上只要有阳光照耀的地方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美国现在的这个地盘也是英国的殖民地。

本来美国现在的这个地盘原住民即当地土著是印第安人,后来英国很多人移民到当地进行所谓的淘金,逐步通过血腥的对待当地土著而成为大陆的主要力量,这些移民包括了罪犯、冒险家,穷人,等等很多,逐步的占据了当时美国成立前的主流力量。

通过200多年前的一两百年以上说的外来移民和当地土著逐步融合形成了美利坚民族,并在250年前发起了反抗殖民主英国的独立战争,经过大战最终英国承认失败,同意退出美国,承认美国独立。当时领导美国独立的领导人就是华盛顿,现在美国首都也叫华盛顿就是为了纪念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而得名的。

这就是题主问的美国之前是什么的回答。美国之前没有国,都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地方,移民去了慢慢形成民族然后打败殖民主英国成立了美国。就这么简单。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