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唐朝灭亡后的演变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唐朝灭亡后的演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唐朝灭亡后的演变,以及五代十国,名字的由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五代十国,名字的由来
  2. 隋朝到五代十国的年代史
  3. 为什么称五代十国
  4. 五代十国是在战国前吗
  5. 五代十国与唐宋元明清的关系

五代十国,名字的由来

西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国,开启了五代十国时代。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07年—960年),十国指的是中原地区之外的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907年—979年)。西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五代。西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统一中国,结束十国。此时北方契丹人已建立了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是介于唐宋之间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国家都是由各地的军阀建立,是唐朝藩镇割剧的产物。叛乱和政变常常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当国王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他们或死于兄弟之手,或死于武官之手。欧阳修写道:“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又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力代替了礼,拥兵之人无从约束,无法无天,黄袍加身这样的事赵匡胤并非第一人。

相比于上一次大分裂时期,即西晋灭亡到隋朝历时三百年,这一次分裂只延续了七十余年。有一个人们时常提到,我也常常问自己的问题,即中国历史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归纳起来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文字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即汉字,它是表意字而非表音字,因此它不会因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表音字记录的是语言的发音,语言不同,文字就不同。近代欧洲自然地形成多个民族型国家,这是因为民族不同,语言就不同,文字也自然不同。而中国因为有了汉字,说不同方言的人使用的同样的文字。表意的汉字让中国文化的传播跨越了民族和语言,这是其它文字做不到的。

由文字到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它所拥有的凝聚力超乎人们的想象。举个例子,犹太人,这个漂泊了两千年的民族在二战后建立了以色列国,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传说中的“古希腊”,那些最初用文字书写下来的文章都成了各民族文化上的经典和源头,比如西方人的《圣经》、阿拉伯人的《可兰经》、印度人的《吠陀经》等等,中国也不例外,并且中国留下的经典文章是全世界各民族中最多的。这些由汉字写成的文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人不会忘记它,就如西方人不会忘记《圣经》、阿拉伯人不会忘记《可兰经》一样。文化凝聚和团结着中国人,所以我们称自己为汉人,称我们的民族为汉族。汉族从来都不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名词,而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名词。

另外使中国历史趋向于统一的原因是制度。有网友认为如果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封建世袭制,那么到现代中国会象欧洲一样分裂成多个国家,这大有可能。秦统一中国后不仅书同文,还取消了封建世袭制,这两点都同样重要。前者在文化上的意义前面已经说了,制度上的原因也不容小觑。封建世袭制的取消意味着政治上的分裂的结束,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制定出统一的税制和法律;军队也不再是私人的组织,得以国家化。秦之后的中国再想回到周朝时的分封制已经极难了,这不但是因为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已经形成,还因为地方上各政治势力的制衡,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家族获得永久世袭的统治权。如五代十国时军事强人靠着军事在地方上获得了无上的权力,但每个政权都危如累卵,一国之王成为当时最高危的职业。

不少历史书上提到中国对其它民族的同化能力,这其实不足为怪。一方面当时有的民族连文字都没有,而中国已拥有了数不清的典籍,这种文化上的吸引力是无比强大的。另外则是制度上的吸引力,中国在经历了许多失败的经验后找到由乱至治的治理模式,这当然也让其它民族羡慕和学习。人类社会的文明主要体现在文化和制度上,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吸取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教训,宋朝的王只是荣誉封号,全无实权,可以称之为“虚王制”,算是彻底地消灭了世袭制。另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以文领武,武将不得参与朝政。中国的政治文明在经历了短暂的分裂时期后,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雏形正在形成。

隋朝到五代十国的年代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为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称五代十国

因为那个年代的局势正好是五代和十国。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是在战国前吗

秋战国最早,五胡十六国次之,五代十国最后。

1、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2、五胡十六国

简称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

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北方各族的内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同时,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在各自的根据地上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的局面。

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部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后于隋朝时期完全融合。此外,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

3、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与唐宋元明清的关系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的一段分裂时期,最后由宋朝统一了大部分地区,南宋时,元朝建立,并灭了南宋,元末朱元璋又灭了元建立了明朝,明末时,清朝建立并入关取代了明。

关于本次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唐朝灭亡后的演变和五代十国,名字的由来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