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⒈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⒉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知识,包括莫大于心死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古意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⒊现在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⒋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⒌”。

⒍谢邀。

⒎《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⒏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我们今天还用得很多,大多是用来指代对一件事情,或者对一个人失望,以至于进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⒐就是随便你怎么样吧,反正已经与我无关了。

⒑现在对于“心死”的解释,基本上就是认为个人失去了对目标的兴趣和动力,心如古井,不起波澜,有如一潭死水。

⒒现代大众理解其实很简单,还有什么比心死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没有了。

⒓所以这是形容悲哀、悲伤到了。

⒔不过这是口头理解,实际上官方的解释并非如此。

⒕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⒖也就是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⒗心死:指心如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

⒘这里的解释就比单独的情爱之伤要广阔多了。

⒙我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习以为常,我们对世风日下的冷漠旁观,基本上都可以划入“心死”的范围,这种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悲哀——瞬间整个认识就上了一个层面,远比在感情中的绝望更加有高度。

⒚很这是对文言文的世俗化,因为我们上溯根源,就会发现庄子的本意确实要高邈得多——原本是基于道家生死观的认识,而并非浅层情感希望、失望之中的变化。

⒛“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庄子的生死观。

老庄道家思维中,老子探讨“道”和“德”的含义,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规律,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底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则是以老子人与自然的思维为起点,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死,以及在他的生死观之下的人类价值体现。

庄子认为生死本一,并没有区别,生死的区别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

不仅生死如此,万物也平等如一,此为“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是由精神和肉体两种元素组成。

咱们用写文章打比方,即内容和形式。

而作为形式的肉体,会在条件下转化成为其他的形式,比如风、气,这只是“道”的形式转换,并不代表着“道”的消失。

而这种转换,在平常人看来,就是死。

为什么他老婆死了,庄子不但不悲哀,还“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夫人不过是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罢了。

他没有死的概念,自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哀——这种思维被用来安慰活着的人,实在是属于大众对死亡无可奈何地接受。

因为无可奈何,所以无法不悲伤,只能减弱而已,而庄子是真的从内心就没有悲伤,表现看起来相似,其实对事物内核的理解不同。

这种肉体消失转化,就是形式的转变,为了写出来让后学看懂,庄子使用了“人死”这个词。

那么“心死”,自然是指精神方面的死亡、丧失。

比如失去上进心、失去思考能力,失去辨别能力,也就是说关于思想的活动都停滞了。

用现代医学的例子来说,“心死”是“脑死亡”,而“人死”是器官衰竭死亡。

那么是“脑死亡”可怕,还是人体功能丧失可怕呢?都一样可怕。

但是人体功能丧失有和部分,部分者缺手缺脚,那可比脑死亡要好多了,甚至还可以正常生活;的全身瘫痪,可只要没有“脑死亡”,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有求生意志——因为精神还在,因为心没死。

这样简单地类比,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人的悲哀就是“心死”,而“人死”要稍微次之呢?就好像脑死亡、植物人(类脑死,但是有可能复原)、全身瘫痪,三种可怕的境况让人选,如果有得选又必须选,只怕全身瘫痪是最能让人接受的一种选择吧。

有人说,我宁可死,也不要瘫痪——这个其实未必能以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旁观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表态的。

庄子认为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能够到达那个境界,就是“逍遥游”了。

精神不用凭借力量,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畅游。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庄子自身也并没有达到,但是他提出“坐忘”、“忘我”等方法,希望能借“呆若木鸡”达到这种境界。

庄子追求“大用”,即心的存在和延续,而“无用”就是肉体的无用,所以“无用”才能致“大用”。

歪脖子树因为不成材,得以保存,其实不过也就是说借助形式的“无用”,保住了心的“大用”。

所以这句话翻成大白话,其实就是说:“停止思考的人苟活于世,比肉体死亡的人更加可怜”。

即使在今天,同样有其正面意义。

“肉身无法百年康健,精神可以万世传颂”,这种对高于肉体的精神追求的理论灯塔,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意义、生命价值追寻也有着正面的指导作用。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如果纯粹只是用来分手,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些。

OK,关于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和莫大于心死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