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钟子期典故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姜子牙钟子期典故?是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2、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3、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4、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5、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姜子牙钓鱼的故事姜子牙尊称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6、曾畏佐周武王伐纣灭商。
7、他是今卫辉市太公泉人。
8、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9、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
10、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11、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
12、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
13、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
14、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
15、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
16、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
17、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18、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
19、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20、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1、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
22、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23、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24、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25、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
26、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27、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
28、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29、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30、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31、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32、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33、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34、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5、《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36、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37、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38、不是姜子牙,是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这两个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