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全姓的来源与历史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从古至今全姓的来源与历史这个问题,田,姓的由来!谢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那姓的由来,和叶赫那拉有关系吗
那姓和叶赫那拉真的有关系,大清灭亡后满人都改了汉姓。如纽钴禄氏改成朗姓,爱新觉罗改成了金、肇。富察氏改成了富、付。瓜尔佳氏改成了关、代。
叶赫那拉作为满族的大姓也改了,一部分改成叶一部分改成了佟,还有一部分改成了那。知名的歌星那英就是。
世界上为什么姓王的最多
欢迎您打开历史宝藏。
在2019年1月30日公安部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中,王姓确实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大姓。在世界范围内,应该也是首屈一指了。
为什么姓王的这么多呢?
首先还是因为王姓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姓。王姓源自姬姓,经过周秦之代代生息,在秦末就发展出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这两个历史知名的王姓集团。
至今王姓在华北东北地区还是占比例最高的,当然,东北与山东的闯关东有关。说明北方是王姓的发源之地,也是集中聚居地。
而经过历史上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大的人口南迁后,王姓也在长江之南开枝散叶。
第二个原因,还是因为王姓是个好姓。王,天下之主,自古以来谁不想称王,谁不想成为人上之人。
所以王这个姓,也是一个寓意很好的姓。
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入中原,再被汉化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要改汉姓,而改的最多的姓,就是王姓。
不说少数民族了,明朝灭亡之时,明代的皇亲宗室,在南渡之后,不少都将朱姓改为王姓。
由此可知,王姓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姓,别的姓改过来的恐怕不在少数。
而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的王、李、张、刘诸姓,无不与旁姓改归有关。
所以,王姓虽然是人数最多的,但是不一定是族源最纯的,而众多的小姓,虽然人口少,但是是真正的根源久远,祖脉清晰。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上古八大姓是怎么来的
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姚、姜、姬、嬴等都加女旁,这说明人类曾经历过母权社会,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研究,人类社会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的,在母系氏族社会,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有姓而无氏,所有的姓都从“女”字旁,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的说明了同姓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可见姓和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还在于人知其父,而动物不知其父。
今天我们来说下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两个版本的区别是“姞”和“妊”。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每一个姓:
姬姓: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注释:经过史学家和考古界考证,姬水是河南郑州新郑具茨山下的潩水。)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3]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新中国前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姜姓: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注释:姜水,现具体位置有争议,一说是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不过二者都在宝鸡市境内,所以宝鸡为炎帝故里。)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姒姓: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由于分化成了许多个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陕西城固、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山市、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区均有此姓。由于绝大多数姒姓都随氏姓,所以现在姒姓极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绍兴禹陵村,他们的职责历代以来主要是守护禹王陵。著名人物有上古有蟜氏、鲧(崇伯)、大禹、夏后启、有莘氏、少康、勾践等,以及周幽王之后褒姒。
嬴姓:嬴姓,起源于皋陶,皋陶生于曲阜,因而以嬴为姓。(赢姓为秦国和赵国两国的国姓,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说:“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国先祖世系: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秦国开国国君)赵国先祖世系: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现今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妘姓:妘姓,起源于祝融氏。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妫姓:妫姓,中国古姓之一,与姚姓同源,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妫姓以居邑名称为姓,即妫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赤城、怀来等地)妫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吴兴、南郡为郡望。妫水(今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源出兴都库什山脉北坡,流经土库曼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曲折西北流入咸海(古时称“西海”)。
姚姓: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注释:唐《括地志》记载的方位故址在今万里母亲河北岸的河南濮阳。另一说法在余姚、山东鄄城县。河南濮阳县南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经专家多方考证,2000年底,濮阳县被确认为舜帝故里。)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名义上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名义上排行第51位。
姞姓:姞姓源于传说中的黄帝王朝开创者姬轩辕,是直接由黄帝所赐姞姓。《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国语》中胥臣对重耳说的前两句,即“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姞氏即黄帝十二姓其中之一,即黄帝之子伯鯈所承受姓,与《国语》、《史记》中所云是一样的。伯鯈的后代有改姞成简写吉。时至今日,从女旁的带有母系氏族社会标志的“姞”姓已经很少了。伯儵。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史书未载是黄帝的第几子。《国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伯儵即受姓姞氏,是中国上古姞姓惟一的来源。
各姓氏政权:
姬姓:周王室和吴、鲁、晋、郑、卫、燕、虞、虢、随、巴、魏、韩等诸侯国。
姜姓:齐、申、吕、许等诸侯国。
姒姓:夏朝和杞国、越国、褒国、缯国、越国等诸侯国。
嬴姓:秦朝和秦、赵、葛国、徐、莒等诸侯国。
妘姓:鄅国、夷国、逼阳国等诸侯国。
妫姓:陈国、齐国。姚姓:不可考。
姞姓:南燕、鄂国、密须国等
田,姓的由来!谢谢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①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②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③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④韩国后期的韩碱
韩瑊(Jiǎn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⒊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匈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为什么西汉到三国,甚至南朝事情,历史名人大多是单名
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特地认真看了一下西汉到三国的历史,确实,在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当时大多数人确是单名。难道这是巧合?还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史料中早已有了答案。
在西汉和东汉这段历史中间,有一个历时十五年的”新”朝,这个“新”朝皇帝就是汉朝的外戚王莽,历史上著名的篡位夺权成功者。王莽夺取刘家政权后,打出复古的旗号,进行改制,这就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就如一个风风火火的改革家,王莽一上台,便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钱币到地名,几乎无所不变,无所不改,甚至连人的名字也难以幸免。据《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的一件事: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简直和王莽一个德性,他想篡夺祖父的皇位自已做皇帝,而且还急不可耐,暗地里画自已穿龙衣龙冠的自画像,私刻三枚皇帝印章,还和舅父商量,准备几时几时造反。后来,这事被人告发,王宗见事不成只好自杀。但是,这还没算完呢,还要追究政治影响呢。于是王莽下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令复名会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王宗以前叫王会宗,是依照法令改成王宗的,现在他犯了法,转改回去,仍旧叫王会宗。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原来,以前人的名字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后来王莽下令改制后,人的名只能有一个字,并且把这看成是一种恩惠,也是良民才有资格用的,用双字倒是对罪犯的惩罚。从此,这一”改革”也影响了后世,人们为了显示自已是合法有地位的人,都给自已取了单名,这也就是东汉、三国,甚至到南北朝人名多单字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古至今全姓的来源与历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田,姓的由来!谢谢、从古至今全姓的来源与历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