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及注释解读,详细剖析中国古代六国分立历史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六国论原文及注释解读,详细剖析中国古代六国分立历史的问题,以及和六国论,前一篇文章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有关六国论的课外知识
一、苏洵和《六国论》:
苏洵生活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提出对敌斗争应该注意的问题,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喻今。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象。六国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破灭了,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得到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六国论》。
二、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苏洵(字老泉,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据说,苏洵年轻时是不善读书学习的,在夫人程氏的规劝启发下,苏洵到二十五、六岁才开始认真读书。《三字经》中说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即是讲苏洵读书学习的故事。正是由于苏洵在苦读“诗、书、经、史”的过程里,与程氏一起了中培养了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子:苏轼和苏辙。苏家三父子被后人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除“三苏”外,还有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苏洵不赞成舞文弄墨、纯粹在辞章上耗费精力,曾说自己写文章没有什么别的长处,只是喜欢谈论用兵之道,评议古今形势。因此,他把自己比做汉代的政论家贾谊,而不愿意有人把他比做辞赋家司马相如。他的文集里所收的作品,主要的也就是政论文。这些政论文老辣犀利,简劲有力,宏伟雄迈,奔骤驰骋,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六国论,前一篇文章
六国论是宋代苏洵(苏轼他爹)写的,六国论出自《权书》,共计10篇,六国论前一篇是《子贡》。
六国论苏洵文中对比论证有哪些
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对比三;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论一词多义以的用法
六国论中的“以”字归纳,解决下用法!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6.至丹以荆卿为计.7.洎牧以谗诛8.不赂者以赂者丧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1.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引史侧重点
三苏的《六国论》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这一形势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皆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都具有现实针对性,以史论为依据,这是三苏写作《六国论》的共同特点。
苏辙在《历代引论》中说:“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期“有补于国”。
关于六国论原文及注释解读,详细剖析中国古代六国分立历史,六国论,前一篇文章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