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新觉罗胤稹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爱新觉罗胤稹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爱新觉罗胤稹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爱新觉罗胤稹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一、年轻的胤禛,天纵英才,严于律己

关于胤禛得到皇位这件事吧,历史上众说纷纭,基本有几种说法,一是名正言顺的,是因为康熙帝喜欢胤禛的儿子,弘历;第二种说法多见于各种野史戏说,雍正篡位,改了遗诏;第三种说法,无诏继位,这个是后来者为了谋反给强加上去的,意思是说根不正苗不红,政治审核有问题。

那么雍正在没有继位之前是什么样子呢?雍正是老四,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德嫔,从这个位分来看,雍正的母亲不是那么受宠的。但是人家老四上进啊,年少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因为自己的富二代身份而放任自流,而是严于律己,熟读经史子集,字也写得漂亮,又爱和西藏喇嘛什么的,讨论个佛学经典,现在北京城里还有雍王府改建的雍和宫,可以想见,雍正年轻的时候还是笃信佛教的。而且人家虽然是满人,对汉语言文学也很是在行,诗词歌赋也不在话下,连自然科学都略懂一二啊,那文治武功之类的就不用提了,这简直就是一个长得又帅,学习又好,又努力的富二代楷模嘛。

人家不因为自己有个好爹就为所欲为,而是在爹的公司里,勤勤恳恳的从基层做起,康熙征噶尔丹的时候,他也做好父亲的后备力量,掌管正红旗大营,人家也是从基层打拼出来的。康熙出去办事,狩猎,巡游什么的,都带着这个儿子,这么看起来,老四还是深受康熙帝器重的,毕竟儿子优秀,爹的脸上也有光嘛,谁愿意带个傻儿子出去现眼。胤禛也不负康熙所望,在实践中锻炼了他从政的能力,和三教九流都能和睦共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罢黜太子胤礽。其实从这一年看起来,康熙帝还没有真正下决心废除太子,所以胤禛很聪明的看透了康熙的心思,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欲而求的样子,依然支持复立太子,同时他还和八皇子结成联盟,这样就少了一个对手,而且可以观察对方的行动,一切尽在老四的掌握之中,不得不说,在基层锻炼起来的观察力,为他以后走上人生巅峰埋下了伏笔。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废太子的第二年,康熙复立太子胤礽,同年封老四胤礽为和硕雍亲王,这时候康熙应该还没有想把皇位给胤禛。这时候各个皇子之间就暗流涌动了,勾心斗角的宫心计随之上演,内部斗争异常激烈。这时候的太子为了巩固地位,做了一些结党营私的非法活动,这就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刚被立了太子位,还不吸取教训,这也是太子咎由自取,康熙五十年(1711年)太子再一次把自己推向了深渊,他被康熙彻底嫌弃了,太子被废黜。

太子之位空悬,大家都野心就开始膨胀了,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八皇子在这一场活动中表现得最为高调,也是出局最早的,这么看起来,在任何时代,低调才是最关键的,高调的人反而死得最快最早。八皇子暂时得到了朝臣的拥护,还有九皇子,十皇子也都很是支持这位“八贤王”。而老四这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表面不动声色,暗中组成自己的小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结成联盟。康熙这些儿子各有自己的组织,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各有拥戴者。

二、雍正即位,众说纷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隆科多传出遗言,说大行皇帝说,“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老四最像我(证明是亲生的),连办事说话都像我,集团总裁的位置非他莫属。那么皇帝的遗诏都在什么地方呢?在一个匣子里,高悬于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皇帝死后就取出来,昭告天下。而且文字是满汉两种记载。野史说,本来是传位十四子,把那个“十”字改成了“于”字,我就想这说法怎么会有人信,简化字好像是建国后才开始实行的,繁体字的於好像不那么容易改的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帝眼看是不行了,就召老十四回京继承家业,因为老十四准备征准格尔,而隆科多不发诏书,致使十四皇子来不及回来。首先发诏书,隆科多没有那么大权利,御前的大臣也不是他一个人,做不到瞒天过海这种事,再说满汉两种文字,不好篡改,改了汉文,再改满文就太麻烦了吧。

反正雍正即位,存疑很大,他最喜欢的儿子,太子胤礽没有做皇帝,十四子胤緹也没有继承大统,所以他的继位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帝喜欢弘历,就是雍正帝的儿子,才把皇位传给他的,连老子都不喜欢,怎么传位给孙子。有一种可能,雍正确实手段老辣,做皇帝本来就需要这样的魄力,康熙帝十六岁登基,什么样的宫廷斗争,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见过,所以在他心里,未尝不真心认为胤禛可以继承大统呢?

三、九子夺嫡 何其惨烈

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其惨烈在康熙在位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大不了就是你说我不好,我说你犯了错,各种勾心斗角,也最多让老皇帝疑心了太子,把他软禁起来,但是随后雍正登基后,这种后续的惨烈就有点失去人伦了,应了一句老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除了支持老四的十三,其他结局都很惨,大阿哥胤緹、被康熙监禁起来,雍正12年去世。老二胤礽嫡长子,两立两废,被康熙禁锢,说康熙好杀,你看,儿子犯多大错,最多关起来,没一个杀掉的。

老三胤祉,发了一句牢骚,被雍正夺去爵位,囚禁在景山永安亭。老八因为当时夺嫡呼声最高,最后也死得最惨。十阿哥被雍正圈禁起来,到他儿子乾隆都即位了,才被放出来,出来都五十多岁了,只等退休了,但是还没有等到享福就挂了。老九被雍正关起来不说,还被改了名“塞思黑”,啥意思呢?满文里的“猪,”关起来就算了,还骂人家蠢。果然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啊。

那么我们的老十四呢?认为最应该继承大统的人,直接被打发去守皇陵了,老爸不是喜欢你吗?去吧,你去陪陪他,不知道雍正是不是这个意思,最后也郁郁不得志,抑郁而亡。

只有十三爷活得比较滋润,人家站对了队伍,选对了老大,创业咱不行,还不让打工啊。

爱新觉罗胤稹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康熙晚年出现了诸多皇子争皇位的局面,至少涉及了九个人,民间习惯称之为“九子夺嫡”。这个过程开始于康熙的皇太子胤礽被废。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早年康熙非常疼爱他,给他请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儒,下了很大功夫培养他。等到胤礽日渐长大,康熙就把一些政务的处理权交给了他。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

按宫崎市定的说法,太子掌握权力以后,慢慢变成了一个政治寡头,政治寡头就是掌握政治资源的少数人。胤礽既然掌握了权力,他就可以用这个资源来和官员们交易,一是能挣到好多钱,可以花钱享乐,二是靠这种方式结党,给自己找一批支持者。

可能有人会问,他已经是皇太子了,将来整个国家都是他的,为什么还要拉帮结派呢?我们可以看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其中说到,早年有一批大臣支持康熙的长子,结成了一党,觊觎着胤礽的太子位置。为了对抗威胁,胤礽肯定也要结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胤礽一旦介入政治,就必然要从康熙手里分走一部分权力,提前尝到当皇帝的甜头,权力欲就会越来越大,就会继续要求分权。而通过结党来扩大势力,就是分权的资本。

对于皇子之间的争斗,康熙还是站在胤礽一边的。康熙二十七年,大臣明珠被罢免,这是皇长子集团的代表人物,可以说这是康熙直接帮太子打击了竞争对手。

而一旦涉及自己的权力,康熙就没那么客气了。当时还有一个大臣叫索额图,是胤礽的叔姥爷,也是太子党的首脑。他帮胤礽制定了好多制度,让太子享受的待遇直追康熙,甚至还想谋反,扶太子上位。康熙就把索额图圈禁起来了。虽然没波及太子,但父子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互相怀疑、防备。

这就导致了康熙晚年两度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公开的理由是太子不听祖训、性格有缺陷等等,实际上是发现胤礽要谋反,就打掉了威胁自己权力的人。

康熙与太子之间的隔阂,给了其他皇子觊觎皇位的机会。当时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胤禛不是最突出的皇子,康熙的第八、第十四等几个儿子都比他有影响力,尤其是皇八子胤禩,在大臣中的人望很高。在第一次太子被废时,康熙曾要求百官推举新的太子人选,结果胤禩获得了高票。这让康熙既惊讶又害怕,怕这个人脉广泛的儿子成为新威胁,所以疏远了他。但胤禩受拥戴这一幕,应该说给胤禛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后面会做一些解读。

那么胤禛是如何获得康熙看重的呢?宫崎市定只说是因为他从小在皇后身边长大,康熙对他比较了解。而冯尔康等学者的著作则认为,胤禛善于揣摩康熙的意思,总是刻意迎合父亲,博得了康熙的好感。且表面上和兄弟们保持友好,私下里却也结党,把自己的门人比如年羹尧等都安排在了重要的岗位上,培植势力。至于政务处理,胤禛讲究的是严刑峻法,提倡以威权来管理,做事比较务实。这可能也对了康熙的心思,因为史料记载,康熙曾告诉大臣,自己会选一个“坚固可托”的人继位。什么是坚固可托呢?就是性格刚毅,能托付大事的人。后人认为这说的其实就是胤禛。

总之,胤禛的八面玲珑加上政务才干,让康熙越来越重视他,比如在康熙的最后几年里,许多重大的祭祀活动都是由胤禛代替他去的。

1722年康熙去世,胤禛继位,就是雍正。很多人说雍正继位的过程有嫌疑,但是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雍正合法继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要知道康熙晚年,腐败丛生,朝廷上下为争夺皇位的事情牵扯了很多精力,国力渐衰,清朝确实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治理。所以宫崎市定认为,雍正继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九王夺嫡的过程太艰难了,这给了雍正很大的刺激。登位不久,他就设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就是在生前秘密指定一个继承人,写好诏书,找个地方封存起来,除了自己谁都不能打开,将来自己过世,诏书会宣布继承人是谁。

这等于是宣布了对皇权的绝对掌控,谁也不要惦记,除非我死了。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立太子,不会出现有人与皇帝争权的现象;二是防止儿子们像自己那一代一样,兄弟相争,不干正事,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对雍正日后推行民生政策而言,这一制度排除了很大的政治干扰。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满人早期的政治形态里,首领是由实力强大的族长等人选出来的,且不能擅自指定继承人,因此带有原始民主的性质。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后,曾让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民主色彩。而到了雍正这里,指定就变成皇帝一个人的事情,谁都不能给意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制度。

而且雍正没想到的是,正是他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一继位就推翻了他的很多政策,并且利用高度集中的皇权,为自己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行了很多方便。比如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就是个例子,有的仗可以不打,皇帝非要打,也没办法,把国家的经济都拖垮了。而且也就是在乾隆时期,由于政策的放宽,让雍正一直避免出现的腐败、官商勾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清朝的衰败也就此开始了。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秘密建储,就是雍正那种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的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