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羊角发髻

古代羊角发髻

古代羊角发髻

古代羊角发髻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1、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 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 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陈书·韩子高传》:“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 苏轼 《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

2、借指童年。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华(张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

南朝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故始在总角,读 班 谢 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 更始 立纪。”

清刘大櫆 《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始总角,翁犹壮年。”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古代羊角发髻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子成年的标志是“加冠”。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羊角发髻

羊角发鬓.

古代时候的一种发髻,

一般都是孩童才修的发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