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军管铁路的历史与发展(从建设到现状)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国唯一军管铁路的历史与发展(从建设到现状),以及南京大桥的历史故事简短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滞留中国东北的百万日本侨民去了哪里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和投降的关东军总数超过了200万人,数量如此众多的日本人在战后究竟去了哪里?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200万日本军民的由来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以战胜国的姿态获得了俄国人在中国辽东半岛上的权益。
随后,日本儿玉源太郎大将提出了向“满蒙”移民50万的设想,计划将中国的辽东半岛作为对俄作战的跳板。
日本当局对这个计划非常重视,开始鼓励本国的浪人、关东军退役军人和商人迁居满洲。到了1931年“九一八”前夕,大约有20万日本人进入中国东北各城市定居。
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移民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考虑到将来对苏作战中,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军用物资的因素,关东军向日本当局提出进行农民移民。于是,日本启动了向东北大规模移民的“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旨在将中国东北地区完全日本化。
此后,日本在国内动员贫民加入“满蒙开拓团”,并且发给他们农具和武器,重点开赴中国东北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这些加入“开拓团”的群体,在日本国内主要是贫民或者无业游民,通过移民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
到了中国东北以后,这些在日本国内属于最底层的贫民,开始不断抢占中国百姓的土地,到1938年止,日本开拓团便已侵占中国耕地15万公顷。但是绝大部分日本人并不参与耕种,他们利用中国农民种地,自己从事贩卖活动,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阶级”。
享有特权的开拓团一下变得非常吃香,短短几年内通过开拓团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农民已经超过30万人。
在苏联进攻东北前夕,不含日本关东军的数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数量已经超过150万人。那么这些人在日本战败投降后,究竟都流向何方?
苏联占领期间,大量因饥寒交迫而亡在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后,由于此时国共两党都还没对东北的城市进行正式接管,苏联人并没有对收容所中的上百万日本人进行有序管理,而这些日本人中,青壮年男性此前大多都被关东军征调入伍,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特别是在进入冬季之后,这批日本难民面临着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衣物、没有住所的境地,苏军给他们配给的食物根本无法保障这100多万人的生存条件。毕竟这个时候的苏联也刚刚经历战争的重创,想要养活着100多万人难度确实非常大。
因此,在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到1946年4月开始日侨遣返期间,在收容所中因饥、寒、病而亡的人数超过了17万人。
百万日侨大遣返1946年,国共双方开始大规模接收东北各城市。为了方便对日本难民的管理,国共双方都是将自己控制区内的日本人集中管理。其中国民党控制区内约80万人,解放区内约有30万人,苏联控制的大连、旅顺大约有27万人,总共约130多万人。
在这130多万人中,超过70%为女性,剩下多为老人、儿童。由于缺乏谋生手段,超过10万名日本妇女选择了嫁给中国人为妻。
1946年5月,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遣返日侨的行动。针对在日本投降后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性,国民政府一概不承认其婚姻的合法性,不论自愿与否,一律遣返回日本。而在日本投降之前的中日家庭,则根据自愿原则决定是否遣返。
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共解放区内的日侨分批交给南满的国民党军队,再由国民党方面集中送至葫芦岛港口,由美国负责将其遣返回日本。
1946年5月至12月,在国、共、美三方的配合下,一共遣返日侨1015728人,其中国民党控制区内773204人,解放区242524人。至于苏联控制的大连、旅顺那27万日本人,则由苏联方面分批予以遣返。
那么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中留下的那些日本人究竟在做什么?根据当时的统计,留在国统区的日本人有59861人,留在解放区的有48216人。
以解放区留用的日本人为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医生、护士、军械制造技工。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四野的解放军医院中超过半数的医生和护士,都是来自于这批日侨。而在我军的军工系统中,更是有数千日本技术人员加入,为东北军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6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日本友人时曾说:“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工参加了解放战争,增强了中国和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息。”
解放后,这些解放军中的日本友人和日侨大多都被安排返回了日本。
因此,在日侨大遣返行动中,先后遣返回日本的日侨超过了130万人。
被送往西伯利亚的关东军战俘1946年5月,苏联红军从中国东北撤军。他们不仅带走了东北的大部分物资,还带走了52万关东军战俘。
在苏联出兵东北后,有60万关东军成了战俘,随后就地释放了7万多老弱病残的关东军战俘。剩下的52万人加上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的6万日军战俘,一共58万人被送往苏联西伯利亚进行劳动。
二战期间,苏联付出了死亡2700万人的代价,其中包括178万名苏军战俘。因此,二战后期德国、日本的军队都不愿意向苏联投降,就是担心来自苏联的报复。
他们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他们手上欠下了太多的血债。在德国投降后,250万德军成了苏联的战俘,其中38万人再也没能回到德国。
而被苏军带走的这58万日军战俘,最终回到日本的有50.4万人,剩余的7万人恐怕只能到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中去找了。
因此,在日本投降后留在中国东北的200多万的日本侨民以及关东军战俘,最终回到日本本土的大约有180万左右。
南京大桥的历史故事简短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特大型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梁,它始建于60年代初,建成于1968年。它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南京地处长江的下游。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地质情况复杂。据测量,这一地区江面最窄处为南京下关至浦口段,宽1100余米,其余都在1500多米以上。水深一般在15米至30米之间,最深处达到50米。而南京作为东南重镇,扼华东水陆交通要冲,在南京江面架设桥梁,连接南北交通,是人民群众多年来的愿望。1908年,南京至上海的沪宁铁路贯通。1911年,津浦铁路也建成通车。由于长江的阻隔,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货物都得在南京换乘船只过江。
?
南京铁路轮渡第一艘渡轮“飞虹”号
为了解决过江这一难题,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曾请法国桥梁专家到南京进行建桥的勘测设计,未有结果。1917年6月19日,孙中山在其用英文发表的《实业计划》一文中,规划了在南京长江下构筑过江隧道。但在当时条件下,这一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花10万美元,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达尔(J.A.L.Wadell)到南京进行考察。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后,他得出了“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1933年,南京下关至浦口间的火车轮渡开通,但因受天气条件的限制,火车过江仍十分不便。1936年,国民政府又想在此建桥,但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作罢。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日军出于侵略掠夺的需要,一度计划在下关至浦口之间挖过江隧道,最后也没能实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有过建桥的设想,终因内战再起而落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沪铁路因长江渡轮而卡“脖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南京解放时,轮渡设备陈旧,栈桥岌岌可危,过渡实行双轮航行,每日约20渡,过300多辆货车,而且实行三不渡(客车不渡,夜间不渡,刮大风、下雾天不渡)。1958年起,开始三轮航行,每日提高到100渡左右,单向日渡1500车,年运量1400万吨,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北方开往苏、沪、浙、赣、闽诸省市的货车大多被迫绕道京广线。
?
1967年,航行于南京下关与浦口间的火车轮渡,远处为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党中央做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架设桥梁,连接京广、京沪铁道线,贯通我国南北铁路交通的重大决策。首先选定在武汉地区架设大桥,解决京广线问题。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铁道部为此专门成立了大桥工程局。与此同时,大桥工程局为建造南京长江大桥,解决京沪线问题收集资料,开始酝酿。
次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程进入后期,南京长江大桥桥址的选择、地质勘探、测量和初步设计便立即进行。负责南京长江大桥初步勘测设计工作的是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的一级工程师胡竟铭。胡竟铭是安徽滁州人,年轻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学习,获交通工程学硕士学位,后在美国桥梁公司、建筑公司任职,参加过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部分设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10多座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6年5月,胡竟铭率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来到南京,收集、整理南京地区的水文、地质、气象、航运等资料,对长江南京段进行实地勘探。当年底完成草测工作。
1957年8月,编就《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意见书》提出南京地区三处地点作为桥址候选,即下三山、煤炭港和宝塔桥,并倾向于下关宝塔桥。因此处位于长江窄口的出口处,水势平稳,流向顺直,河床变化不大。在此建桥,可使南京车站与浦口车站之间的线路最短,离市区也仅两公里,位置适中。《意见书》建议南京大桥像武汉大桥一样,修建双层桥面,上层为四车道公路,下层为双线铁道。铁道部邀请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对《意见书》进行了研究,原则同意《意见书》的意见。
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国家决定再在长江上的南京、芜湖、宜都三地建三座大桥。为统一建桥事宜,铁道部决定将大桥设计事务所合并到大桥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随即组成一个筹备小组,先进驻南京。
?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
按照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速度和经验,铁道部要求两年半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大桥工程局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以王序森为组长,到南京先绘出大桥草图。同时,组织力量进行勘测,邀请工程地质研究所专家谷德振主持初步设计勘探,在桥址江面钻孔获取资料。
1958年10月,应苏联运输工程部的邀请,铁道部派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局总工程师梅旸春等人去苏联考察,学习他们建设桥梁的经验和技术,并研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问题。因苏方对建设这样的大型桥梁也缺少经验,研讨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由于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复杂,难度很大,而中央又决定不聘请外国专家指导施工,为此,铁道部决定发动全国有关方面共同攻克难关。
1958年10月,铁道部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协作会议;当年12月和次年5月,又分别在武汉、南京召开了第二、第三次技术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建桥工人代表数百人。与会者对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中的有关难点问题,如大桥的梁式、跨长、桥墩基础等进行了反复研讨,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
大桥工程局还成立了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由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李国豪任主任委员,对建桥的技术问题进行把关。
经过多次讨论,专家、学者基本同意了大桥工程局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是在胡竟铭主持起草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设计人员辛勤工作而完成的。整个设计工作由梅旸春主持,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参加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主要设计人员有王序森(主持大桥正桥钢梁设计),曹桢(主持大桥现场设计),王伟民、周璞(负责引桥和桥头堡的设计)等人。设计工作得到了同济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的大力支持。
1959年1月,大桥工程局设计组完成初步设计文件,同时提供了比较方案资料,上报铁道部。不久,开始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定测工作。6月,定测工作完成。9月,铁道部完成了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大桥工程局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修改,于年底再报铁道部。1960年6月,大桥工程局又将编就的技术设计文件报铁道部,9月,铁道部报国家计委审批。1961年4月,国家计委批复。后来在施工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了变更。
?
南京长江大桥示意图(1959年5月)
南京大桥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经参考国内外的建桥经验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在设计的同时,大桥的施工准备也紧张地进行着。由于大桥建在南京,作为所在地的江苏省南京市对建桥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对建桥一事作了多次研究,决定全力支持建桥工作。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任主任委员,南京市市长彭冲、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江苏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王冶平等人任副主任委员。
1959年5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党委从武汉迁来南京,直属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施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为了协调施工单位和地方的工作,1959年11月15日,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彭敏任总指挥。1960年7月,彭敏工作调动,大桥总指挥由大桥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宋次中接任。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也陆续来到南京。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原在江苏邳县大运河上建桥,完工后于1959年初来南京。第四桥梁工程处于1959年10月从重庆迁来南京。
从1959年夏天起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到1960年春季,征地、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共征地59万平方米(其中永久用地25.5万平方米,施工用地33.5万平方米),迁移人口6000多人,拆迁房屋2000多间。
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在长江南北两岸进行试桩,修建试验墩,以积累经验和施工资料。
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而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是列入计划之中的。彭敏带着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方案和有关图表,到会场向中央委员们做了汇报,最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个钢围笼下沉成功。图为庆祝会现场。
1960年1月,在各项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之后,9号桥墩钢围笼浮运下水,正式宣告南京长江大桥开工。
周总理多次指示,关心大桥建设
?
桥墩施工现场
按照设计方案,南京长江大桥分长江上正桥和南北两岸的引桥两部分,其中江中正桥全长为1576米,共有9个桥墩。参加施工的大桥工程局二处负责5号至9号墩的施工(江南部分),大桥工程局四处负责1号至4号墩的施工(江北部分),施工人员7000多人,最多时达1万余人。
大桥开工后不久,就遇到两大困难,一是碰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二是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撕毁供货合同。
国家原计划在长江上同时建造南京、宜都、芜湖三座大桥,因当时国力有限,而连接津浦、沪宁铁路线又迫在眉睫,故决定先上南京长江大桥。谁知大桥刚开工,即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遭到严重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因资金不足停建、缓建,这一情况也影响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国家拨付的建桥资金减少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这只能维持一般的开支。为了克服困难,中央决定凡是1958年后招收的新工人一律精简,当时大桥工程局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招收了一大批新工人,并订购了100多台(套)大型施工设备。如果按规定新工人精简,设备也得退货,大桥的工程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为此,铁道部特地向国务院请示,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作为特殊情况,保留了大桥工地的绝大部分新工人,设备不退,保证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正常施工。
?
技术人员在研究如何提高钢材质量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跨度长达160米,又是公路、铁路两用桥,制造钢梁所需的高强度合金钢我国不能生产,只能向苏联订购。1960年,我国向苏联订购了1.399万吨高强度合金钢,但钢材到货后发现一部分不合格,不能使用。以后苏联又拒绝供货。在此情况下,中国人民决心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61年下半年,国家决定南京长江大桥所需钢材不再进口,改用国产同性能的钢材。国务院指定鞍山钢铁公司试制钢材,由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厂承制钢梁。鞍山钢铁公司经反复试制,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63年正式生产低合金锰桥梁钢共1.4万吨。
1966年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又遭困难。当时江中的9个桥墩刚刚露出水面,正准备进行钢梁架设,因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开始上马,国家的资金、原材料供应紧张。而此时由于国际形势紧张,国内正在加强战备,有人提出如果战争爆发,南京长江大桥就会首先挨炸。南京长江大桥面临着是停工缓建还是继续完工的抉择。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和副部长彭敏来南京进行调查。经与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才千等研究,确定了“简化、快通、耐用,准备挨炸,炸了再修”的原则。最后,周恩来总理批示:不停工,继续架设钢梁使铁路通车,公路及附属工程从简,尽量压缩投资。这才使得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得以继续。
?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架设场景
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来自外界的困难和干扰外,还要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要算战胜1964年秋季的洪水。
那年秋季长江汛期特别长,流水急,洪峰一个接着一个。9月18日,正在施工的5号桥墩悬浮沉井在入水达14.2米深度时,沉井导向船的边锚绳突然被湍急的江水崩断,自重达6000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不断晃动,最大摆幅达到30米。10天后,4号桥墩的沉井锚绳也被崩断,沉井的晃动最大摆幅达到60米。这两个沉井只靠和导向船之间的前主锚与后尾锚相系,如主锚再被崩断,沉井和导向船就会倾覆江中,整个大桥就有被毁灭的危险。为了战胜这一突如其来的险情,全体建桥工人紧急动员起来,进行抢险。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加固钢缆,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取得了抢险的胜利。抢险工作还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上海、沈阳派专车送来加粗的钢缆,江苏省、南京市、武汉长江航运局派出了拖轮,中央还急调海军送来抢险物资。
?
1968年,工人在铺设南京长江大桥路面。
在大桥的建设后期,正逢“文化大革命”,南京出现了混乱的局势,建桥工地也不能幸免。绝大多数工人、技术人员顶住了压力,坚守岗位。国务院又及时地对大桥实行了军管,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小组,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
建成后的南京长江大桥
?
南京长江大桥宣传画(1973年)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努力,1967年8月16日,南京长江大桥钢梁合龙。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
1981年通过的历史决议全文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作了科学总结,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结论,充分肯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明确我党己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从十个方而且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了概括。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