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号的含义与用法(从古至今的尊号象征着什么)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尊号的含义与用法(从古至今的尊号象征着什么)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唐僧封的什么佛,唐僧师徒被封的佛都是什么意思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 民国和之前的人的姓名之后,为什么还有字号等
- 古代人把“名”和“字”分开使用,这有什么讲究
- 有些中国古代皇帝、皇后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长
- 下面这些名字里带真的人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 唐僧封的什么佛,唐僧师徒被封的佛都是什么意思
民国和之前的人的姓名之后,为什么还有字号等
民国之前的人,怎么称呼是个大学问。
先说姓名:姓是家族传承的,没什么好说的。名就不一样了,要按族谱来,一般用姓名中的第二个字来区别辈份,也有用第三个字列族谱的。这些大家都知道,不说太多了。
起什么样的姓名,是当事人自己做不了主的。而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姓名的作用不是为了实际运用,而只是为了列族谱。
故在民国之前,直呼其名是件极不礼貌的事,相当于骂人了。
既然姓名不能在实际交往中运用,为了便于称呼,于是就有了字。
字相当于学名,一般是在孩子开始读书时才会有。与名相比,字的起法就比较自由了,老师一般会综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等各方面因素,来给孩子起个字。
而这个字,一般就会跟着孩子成长了,在他还没有获取功名之前,大家都会用字来叫他。
等这孩子长大了,有点本事了,就开始琢磨号这个东西了。与名和字不同,号就完全是当事自己做主的事了,自由度更大。所以我们看古人的号,都比较脑洞大开。
装*要装出的新境界、新高度来。
号这东西,也不会用于日常交往中,而多用于呤诗作赋、或者作品署名,有点笔名的意思。
除了常见的名、字、号外,古人的称呼还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以官职称呼,一般某人如果身居某官位比较久,而这个官位也恰恰是他人生的顶峰,那么别人就会以此来称呼他,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人称李中堂,或中堂大人。
另一种是以籍贯称呼,某人来自什么地方,就直接在他的姓后面加上地名,表示他就是这个地方出的一个大人物,是该地的形象代言人,最典型的就是袁世凯,时人皆称袁项城,因为他就是河南项城人。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以上知识要点,我们最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例总结一下。
姓名按家谱来,他叫孙德明(极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按字称呼:他叫孙文(当事人最喜欢的名字,他所有题字的落款均是“孙文”)。
按号称呼:他叫孙逸仙(只有和他私交特别好的人会用这个称呼)。
按职务称呼:他叫孙博士或孙总理。
按尊号称呼:他叫国父先生。
古代人把“名”和“字”分开使用,这有什么讲究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如今的中国人,名字大都简单,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代,读书人或是有钱有地位之人,都会有字,普通老百姓则一般不注重这个。
西周时期,在《礼记·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说,西周礼制中,孩子出生3个月之后,父亲便要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之时,父母便要为他们取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场合叫了,为了让他人尊重自己,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古代特别重视礼仪,对于人的名、字,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
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
“名”通常只能由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才能称呼,“字”则是平辈互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
晚辈对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还有个“号”,号是一个人的别称、别字、别号。在中国古代,名大多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故也称自号。
后来,渐渐出现了别人赠予的号,称尊号、雅号等。比如诗仙李白,其名为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
有些中国古代皇帝、皇后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长
古代中国皇帝谥号越来越长,不外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等级制度的影响。在古代,不是只有皇帝才有谥号,有些大臣及社会地位高的人也会有谥号,而中国历史上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阶级制度,他们把皇帝称为"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谥号自然不能与平常大臣一样,因此谥号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褒义词,用来褒奖统治者的丰功伟绩。谥号不是自周以来一直都有的,秦始皇时期曾中断过,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统一天下的他认为没有人能评判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因此在秦朝时期没有谥号。直到后来的汉朝才重新开始追封谥号。
自周朝分封制开始,中国就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西周时期将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阶层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必须服从天子,还要按时对王室纳贡,并保卫王室的安全。这种等级差别还体现在制度方面。都城的大小、堂的高度、门的重数以及宗庙的室数逐级递降。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宫室、宗庙可建重檐,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上彩画。而诸侯的宫室门内只能建一单阙,影壁建在门内,士大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他们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子所涂颜色也有严格差别,诸侯涂黑色,大夫涂青色,士涂黄色,而且连柱子的加工精度也有严格差别。
古代的等级差别在建筑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皇宫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民间所没有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矩,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对待。就拿古代的皇宫和王府相比,很多皇宫有的东西,王府是没有的,很多东西皇宫可以随便用,但王府却碰都不可以碰。皇宫的屋顶通常使用黄色琉璃瓦,王府却只能用绿瓦和黑瓦;皇宫的屋顶造型是气势恢宏的歇山顶式,王府自然不能压过皇宫的气势,只能使用气势较弱的硬山顶,但它可以用脊兽进行装饰,只要在数量上不超过九个。除此之外,门前台阶数量、高低也是有明确规定的。
《明会典》中曾记载:"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不仅建筑的要求要按等级,连官员的住所也要按等级。唐朝时期曾规定,只有宫殿可以建庑殿顶。五品官员以上的住宅正堂宽度不能超过无间,可以建歇山顶,可以进行一些装饰,而平民的住宅正堂宽度不能超过三间,只能用悬山屋顶,不能加任何装饰。除此之外,唐代的城门也有严格的等级色彩,都城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开两个门洞,县城只能开一个门洞。
在古代,我们知道很多富商大贾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在居所上炫富,就是因为朝廷有明确的规定,他们虽然钱财众多,但在社会地位上还是不能和朝廷官员相比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商宅的门上是不能设雀替的,因为雀替是官职的象征。那这些规矩可不可以僭越呢?
答案是不能,只可以减等建造,不可以僭越建造,违反者属于犯法行为。唐朝时违规建造杖责一百,还要进行拆改,明朝伊王府因门楼多设三层被拆毁,汉代霍光建三重阙墓地被列下罪状。更有甚者摹仿宫殿引来杀身之祸。南宋初秦桧仿建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被判僭拟宫禁之罪,违规建造不仅会受到处罚,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由此可见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些恰恰体现出了皇帝的权威。正因如此,皇帝的谥号才会越来越多赞美之词,以此来突显统治者的光辉形象。
二、时代的影响。一开始皇帝的谥号并没有这么长,也就三五个字,改变这一局面的应该是在唐朝时期,自唐朝始,谥号字数就变得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度繁华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三省六部使官员分工明确,减少了冗官,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平民子弟有机会入宫为官,除此之外,宰相的任命不再仅限于三省里的长官,宰相成员也开始增多,这样就避免了一人专权局面的发生,此外还设有殿中省、秘书省、御史台等,种种措施极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过度集中,就使得皇权至高无上这些词应运而生,也就出现大家用过度溢美之词去褒奖皇帝。
提到唐朝,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位大人物,她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女帝武则天。唐朝皇帝谥号字数不断增加与她也有一定的关系。她开创了皇帝可以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正因如此,唐高祖李渊的谥号一开始是"太武皇帝",后被追封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最初谥号是"文皇帝",后被追封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李治的谥号也由"天皇大帝"追封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不仅如此,她还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这一先例,这一措施给了不少谄媚之徒一个机会,他们为了官位绞尽脑汁的为皇帝加尊号。谥号是对一个人总的评价,但随着不断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了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三、历史观念的影响。在古代,"孝"这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古代自古以来都是百善孝为先,官员在父母死后必须回家服丧三年。"孝"在当时似乎已经成了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其实这也是统治者的一个政策,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社会,自给自足,靠耕田为生。而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统治的根本。统治者想要维护小农经济,就必须要留住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们灌输"孝"观念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因为父母年迈,必然需要人照顾,这时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他们会选择照顾年迈的父母,自然也要过着农耕的生活。"孝"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也不会有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仲由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的愿望,翻过几道山去亲戚家借米;汉文帝在母亲病重时天天为母亲煎药;王哀因母亲害怕雷声,每次打雷都到母亲坟前陪伴,种种孝行令人敬佩。统治者是十分注重"孝"的,汉朝时曾在察举考试中设立孝廉这一科目,以此来作为一种选官制度,足以见其重要性。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统治者自然要以身作则,践行"孝"这一行为。
谥号是有一定的评选标准的,皇帝的谥号是由下一任皇帝给的,大臣的谥号是由朝廷评定的。在这一情况下,统治者给上一任的谥号自然坏不到哪去,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皇位大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就相当于是儿子给父亲谥号,强调"孝"的统治者自然要践行这一原则。给自己父亲一个好的谥号,既是给了父亲一个好的名声,又彰显了自己的孝心,同时也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方便自己得民心,更好的统治国家。
谥号越来越长是古代的一个趋势,以至于历史进程到了清朝时期,只有称呼年号而非谥号,如"乾隆三年"、"同治元年"等,原因很简单,谥号太长不方便记忆,只好用年号来称呼。
下面这些名字里带真的人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铁木真真喜欢,蒙古乞颜部人,
大蒙古国可汉,政治军事杰豪。
统一蒙古诸郎,建立大蒙古国,
发动外域争战,征服中亚东欧。
帝国版图最强,风云人物千年,
一代民族天骄,其余二真妄讹。
谢谢悟空,邀请问题。
唐僧封的什么佛,唐僧师徒被封的佛都是什么意思
唐僧被封的是善檀功德佛。
唐僧的善檀功德佛,意思是唐僧不远万里,为大唐朝取回真经,解救大唐万民,普度众生,这样的善举是极大的功德。
孙悟空被封斗战胜佛,意思是表彰孙悟空武功盖世,是以武力与妖魔鬼怪等恶势力斗争的代表。
猪八戒被封净坛使者,虽然称呼是使者,但也是佛,意思是猪八戒以后的职责,是负责打扫人们供奉神佛的祭坛,也就是直接享受贡品。
沙悟净是金身罗汉,意思是表彰沙悟净在取经路上坚韧不拔,最具有耐力和恒心。
关于尊号的含义与用法(从古至今的尊号象征着什么),唐僧封的什么佛,唐僧师徒被封的佛都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