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棣靖难之役路线图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朱棣靖之战

朱棣靖难之役路线图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朱棣靖之战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朱棣靖难之役路线图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朱棣靖之战,以及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2.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到底是什么关系
  3.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
  4. 朱棣称帝没多久,就开始大肆修建北京城,那么他为什么要移都呢
  5.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打下江山后的朱元璋,先是收归兵权,再上演一出儿子守国门。本以为自己苦心积虑身背骂名,会换来高枕无忧。谁知道前脚刚走却后院起火,防得了功臣却挡不住儿孙们兵戎相见刺刀见红。

公元1398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在即位几个月后开始着手废除藩封。一年之内,将朱元璋的五个儿子即建文帝的亲叔叔先后搞垮。此时,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成了建文帝的下一个目标。

建文帝首先在北平四周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全数调出塞外戍守。眼看即将大火烧身的燕王不甘“坐以待毙”,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至公元1402年,燕王攻下京师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一场皇宫大火“烧出”一个未解之谜

燕兵进京后,南京城内的皇宫却起了火。这把火有说是皇后点燃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建文帝被烧死的假象;另一说是为了掩护建文帝逃走。而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建文帝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对于烧焦尸体的辨认,在没有DNA等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的明代确实是个难题。因此,仅凭几具烧焦的尸体及太监的一面之词,别说燕王朱棣将信将疑,这一幕也令后世的史学家们产生了众多的猜测。

既然朱棣有所怀疑,就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前是建文帝防止他会动摇统治地位,现在刚好相反,轮到朱棣害怕建文帝没死继而会东山再起重夺皇位。建文究竟有没有被烧死?如果没死又会在哪里?

永乐皇帝朱棣充分利用事件,并做了两手准备

据《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朱棣对于宫中太监所说的,建文帝已被烧死肯定不会相信。这从他让胡濙假借寻访仙人张三丰,走遍长江以南各城乡暗中打探建文帝下落便可得知。

既然太监说建文帝已被烧死,朱棣也乐得假戏真做,将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下葬,再登基称帝。如在永乐元年发给北邻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称“钦承祖训不得已而起兵,以清憨恶,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

但背地里,朱棣对建文帝的追捕从来没有放松过。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压在他的心里,直到临死前一年才放下心来。这个说法见于《明史·胡濙传》里的记载。

建文帝下落的各种猜测

建文帝在那场皇宫大火中逃脱的说法始于明末。清代顺治年间,由张廷玉纂修的《明史》出现后,猜测建文帝下落的各种版本不断出现。就算是《明史》,在顺治、康熙时是一个说法,据《明史建文帝传》记载:“六月乙丑,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到了乾隆时期,补纂的《明史本纪》则又是另一番说辞,“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更为奇怪的,是《明史·姚广孝传》的记载,姚广孝向朱棣提议,将曾任建文帝主录僧的溥洽和尚放了,以便追查建文帝下落,因为他知道建文帝当和尚逃亡之事。

官方版本尚且如此自相矛盾,可想而知民间野史自是更加的精彩纷呈。关于建文帝下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现如今有学者又归纳出了三大说法,一说自焚;二说化装潜逃为僧,三说逃亡海外。

一、藏匿在贵州罗水庵为僧

据《贵州长顺县志》记载,在贵州省长顺县城北五十四公里广顺东有一螺拥山,后因建文帝曾在螺拥山上的罗永庵为僧,遂改名白云山。山上的罗水庵有建文帝种的两裸树,上殿坎下有一跪井,跪井左面有建文帝住时建的碑刻,庵内有建文帝睡觉的石床,罗永庵殿壁上还有建文帝的四首题诗。

二、贵州安顺平坝县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而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

三、江苏省吴县尾山普济寺、弯窿山皇驾庵

这观点被认为是最多史料佐证的,但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据1991年1月18日《人民日报》题为《明建文帝下落有新说》一文所载,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七年考证后认为,建文帝出逃为僧,先藏于江苏昊县尾山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弯窿山皇驾庵,直至1432年病逝于此。此处有建文帝出逃的遗迹、遗物,如雕龙柱础、御池、御池桥、神道、方台等物为证。

此文一出即引来争议,如不可能会出现雕龙柱、朱棣的心腹姚广孝怎会成了建文帝保护人、建文帝并非殁于永乐二十一年等,这些都是不合情理的。

四、浙江兰溪市东山上的古寺

兰溪市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

至于其它的,还有云南武定县狮子山正续寺、昆明五华寺等。

四、从福建泉州出发逃往东南亚

这说法,认为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而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据说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建文帝来到泉州后,便隐匿开元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

(逃往东南亚一说,也见于《明史纪事本末》等多种明朝著作。因此,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建文逃往东南亚的可能性最大。)

五、自焚说

结语:

个人更偏向于自焚说。至于出家说与逃往海外已有众多的专家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首先,在靖难之役中还发生过一个“金川门之变”。在六月初八时,燕王朱棣大军已逼近至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处,此时的建文帝已是六神无主。

后召集大臣商议,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而方孝孺则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理应坚守京师等待勤王,即使战败,国君也应为社稷而死。可以边等待救援,边与朱棣谈判以拖延时间。

六月十二日,在谈判未果而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的情形下,建文帝仍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七月十三日,燕军抵金陵。左都督徐增寿作为内应,事败后被建文帝亲自诛杀于左顺门。从这一点看,建文帝显然是认可方孝孺的“国君应为社稷死。”

其次,如果建文帝有计划要逃亡,也不会坚持等到朱棣大军到达金陵之时才匆匆制造假像。而在守卫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再逃亡显然已错失时机。此时,要逃出重重包围谈何容易。

燕王进入京城后,虽有文武百官跪迎道旁,但同时,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亦不在少数,甚至于众多大臣在被诛杀时仍义正严辞地斥责朱棣,很显然是抱着君臣同死的信念。

最后,当朱棣无法辨认烧焦的尸体是否为建文帝的情形下,派出的所谓两路追寻人马,更多的只是将信将疑下图个心安买个保险罢了。另外,明朝在朱棣死后的几任皇帝,也曾多次明查暗访建文帝的“皇陵”,其结果均一无所获。

因此,建文帝在城破之时更有可能是自焚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到底是什么关系

是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

朱元璋宁可让孙子继位,也不传位给朱棣,父子关系不咋地。

朱棣推翻侄儿建文帝的统治,违反朱元璋的安排,可说是“不忠不孝”。

然而,朱棣还可称为一个好皇帝,只是“来路不正”,篡位而来。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兴宗朱标的次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登基做了皇帝,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了。不过他和黄巢、李自成一样都是失败的皇帝,因为他们几个人都是下落不明,到底去了哪里,一直都是饱受争论的。

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15个都有画像,就朱允炆没有,也许是朱棣故意而为之的,不过朱允炆性格文弱,做事情优柔寡断。

据说他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还在说“勿伤叔父朱棣”的糊涂话,也许他还真的没有帝王相了,在他把朱棣在应天府的几个孩子放归之后,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他失败的一生其实没啥可圈可点的,唯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他的下落了。

1402年6月,朱棣的燕王军攻入金陵做了皇帝,靖难之役倒是结束了,可是朱允炆的行踪却成了千古之谜,他到底去了哪里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死于靖难之役的大火中。

这种说法来自《明史》中的记载: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朱棣登位后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也是这么说的,说朱允炆在奸臣的逼迫下,阖宫自己焚燃了,死在了这场大火中。

据说朱棣还很伤心了,还把朱允炆皇后的尸体指认为朱允炆的哭道:“傻小子,何苦如此!”当然,哭归哭,哭完之后,用天子之礼埋葬了尸体,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明太宗。

不过这种说法一直不服众,谁都知道“举兵清君侧”的朱棣要的是皇位,朱允炆不死,他怎么正大光明地登基了?

很多人说朱棣自己都不信朱允炆真死了,不然他就不会派水陆两路人马去找人了。

朱允炆下落不明,他皇位坐得不踏实。

二,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了。

这种说法就很神奇了,说的是在朱棣的燕王军攻破金陵之前,少监王钺却告诉他说朱元璋临死前留下了一个铁箱子,让他在朱允炆有难的时候交给他,可以避难。

朱允炆在奉先殿找到了这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度牒三张,还有三套僧衣、剃刀,以及白金十锭。这一看就是让朱允炆出家的节奏,朱允炆毫不犹豫就剃光了头,换上僧衣,从秘密通道鬼门跑路了。

这种说法信的人很多,朱棣也怀疑过,他不仅让全国的僧人造册登记,还将建文帝朱棣的主录僧溥洽关了十多年,最后还是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才释放了他。

朱棣又派胡濙在全国各地找了建文帝十多年,胡濙母亲去世的时候,都没能回来守丧,因为朱棣不允许,不过给他升官为部左侍郎,然后还是让他继续寻找建文帝。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到朝廷,已经睡觉的朱棣赶紧爬起来立马召见了他,两个人谈了几个小时,但是谁也不知道谈的内容是什么。

据说胡濙告诉朱棣,建文帝的确是被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穹窿山的普洛寺内,但是现在已经去世了,葬在庵后的小山坡上,他生前也没有复国的打算。

三,建文帝朱允炆跑到海外了。

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根据《明史》记载,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查找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南京城毕竟也和海不远,他怀疑朱允炆逃到海外了,不过找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找到。

四,个人意见:自焚于火中。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我认为他还是死于靖难之役的火中了。

1402年6月,倒戈的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朱棣入城,燕王的人马围住了紫禁宫,朱允炆在万念俱灰的情形下让人放了一把火,然后和皇后等妃嫔跳入火中而亡了。

这场火那么大,烧焦的尸体很多,要分辨出建文帝肯定还是有困难的,但是他要逃出被团团围住的紫禁宫的几率应该是微乎其微的,而根据现在的考证,明宫并无鬼门等建文帝逃亡的秘密通道了。

朱棣为何要一直寻找朱允炆?

我想这个还是朱棣的老奸巨猾了,他应该是要告诉世人朱允炆还活着,那么自己就不会背上“杀侄夺位“的恶名了。

民间为何一直有朱允炆的传闻了?

民间的传闻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不管啥时候都不缺八卦的人,现在还不是有人在编造张国荣等名人没死的传闻了。

久而久之,朱允炆的下落之谜就和“廷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一样都成了明朝的谜案了。

朱棣称帝没多久,就开始大肆修建北京城,那么他为什么要移都呢

朱棣称帝,稳固皇权之后,移都北平,是居于政治军事考量。

朱棣自觉皇位来的不正。发动靖难之役,与侄儿朱允炆争夺皇位,以胜利而告终。杀害了许多朱允炆的旧臣,任用贤才,巩固统治。

北平是朱棣为燕王时的封地,他经营多年,军力雄厚。离北方较近。便宜随时调兵抵御北方敌寇。从1406年至1420年,北京皇宫历史14年修成。1421年朱棣带着文武大臣干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任命亲信驻守。并开创了永乐盛世。

南京不是朱棣的放心之地,为巩固政权,方便御敌,所以他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有,就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关了整整五十多年,重获自由后,竟然牛马不分,很快便去世了,好在,这位可怜的建庶人,凭自己努力仍为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留下了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大臣吕本之女),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英雄早早去世(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允炆生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晋位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朱元璋原本在确立储君问题上考虑很多,直到他去世前几年,才确立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八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1399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一共为建文帝生下二子,长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文圭,出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的难分难解。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而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则在燕军入宫后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奎和其父朱允炆一样,去向成谜,有人说死于宫中大火,但并未找到他的尸骨,因此,朱允炆朱文奎父子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连《明史》都只能以“燕师入,(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草草带过。

燕军因为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的进入南京,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结果是,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而朱文圭,据说当时因为年幼,被安置在其他妃嫔的宫殿当中,燕军入宫后,到处搜寻,最终只寻得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对于这个年仅两岁的侄孙,朱棣的处理方式还算人道,至少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强的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污点。朱棣原本可以轻松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但毕竟是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儿的皇位,再开杀戮,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才不过两岁的婴孩,对自己的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

(将建庶人从高墙之内释放的是明英宗)

于是,朱棣便决定派人把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广安宫,由守陵太监严加看管,号为建庶人。可怜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到凤阳后,便长期过着圈禁生活,尽管因为特殊的身份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安宫,日常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但毕竟是处于监禁,形同罪人,身边连个说的上话的人都没有,与外界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庶人朱文圭就是在这样的高墙生活下,整整度过了55年。

直到英宗复辟,这个长期被幽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室贵胄才被记起,英宗准备下旨,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却以建庶人大罪之身不可轻释,英宗坚持已见,下旨释放建庶人,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大赞英宗之举是:“此尧、舜之心也。”

获得自由的建庶人朱文圭,因为在广安宫圈禁实在太久了,从一个襁褓孩儿,变成如今的皓首白发皓首,五十多年的高墙生活,彻底毁掉了这个皇室贵胄。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派内臣牛玉持圣旨到中都凤阳,解除建庶人圈禁,准许这位苦难的皇伯祖在凤阳城定居,婚娶自由,并特赐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可怜的建庶人朱文圭,虽在圈禁五十多年后获得自由,但是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甚至连牛马不分,没过几个月,建庶人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是艰难的给自己留下了后代,根据《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在建庶人死后,上述实录都提到过建庶人,如天顺三年十月(1459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被英宗驳回,而建庶人早在天顺元年(1457年)便已经去世,此处所指之建庶人,当是朱文圭之子。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而朱文圭之后代,因为其庶人之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朱棣靖难之役路线图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朱棣靖之战和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