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最大的姓是什么?历史上最大的姓氏大比拼

中国最大的姓是什么?历史上最大的姓氏大比拼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最大的姓是什么?历史上最大的姓氏大比拼,以及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
  2. 中国各大姓氏有哪些著名“祖训”,你家的祖训,知道吗
  3. 我国古代历史上贡献最大的人是谁
  4.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5. 中国人的姓氏来自哪里

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

唐姓

唐雎(战国时魏国名臣),曾说服了秦国不加兵于魏,为魏国争得了一定的政治环境。汉朝唐蒙,曾说服夜郎国归汉。

唐颂,以仁政攻克了民心,政绩不凡。

唐休璟,唐代宰相,曾大败吐蕃官兵。唐俭,唐代著名将领。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

唐寅(字伯虎),是明代闻名民间的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唐顺之,明代抗倭名将,且工散文。”

唐英,“唐窑”的督造者,出产的瓷器世界闻名。

唐甄,清代思想家。

唐才常,清末维新派中坚人物。

中国各大姓氏有哪些著名“祖训”,你家的祖训,知道吗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信条。如何使一个家族有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是士大夫们考虑的问题。因此,凡有名望的家族,其祖先都会撰写训诫家人、教育子弟的《家训》作为传承家族家风的衣钵。《家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意义的文化支脉。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经成为经典,三千年前周公旦的《诫伯禽书》是我国的第一部《家训》,之后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晋武帝司马炎的《命子迁》,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朝李世民的《诫皇属》,北宋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明末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在众多的传世《家训》中,又以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这三部最为后世熟知。

诸葛亮《戒子书》

今天很多人书房里挂的“宁静致远”,就是出自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告诫儿子诸葛瞻。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戒子书》。《戒子书》短短八十六字,写出了诸葛亮对于儿子诸葛瞻在学习上的要求。全文虽字字珠玑,却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为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称为《家训》的家训,其内容丰富,体系宏大,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颜氏家训》流传至今,它的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97年)台州公库本,明万历甲戌(1574年)颜嗣慎刻本和程荣《汉魏丛书》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轼评点本、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琳刻节钞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文弨刻《抱经堂丛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今人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

《颜氏家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如“婚姻勿贪势家。”告诫后人在联姻上不要贪图对方的家族势力,要看对方的家教和个人修养。“巧伪不如拙诚。”,意思是巧妙伪装出来的虚假,不如顺其自然的真诚;“父不慈则子不孝。”是说,如果父亲不慈善,儿子就不会孝顺。告诫人们,即使是父子关系,爱也是相互给予的,尊老必须爱幼,才能维系父子之间的感情。《颜氏家训》中的名句还有很多,恕不赘述。

《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在本人看来,《朱子家训》是距我们最近的古代家训经典著作,以朴素的语言阐述朴素的治家思想。其中关于勤俭持家,勿求奢华的思想理念最为突出。

其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敬。”“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等金句,体现了朱柏庐艰苦朴素的人生观,这种思想在今天,无论是教育后代,还是对公职人员依然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最近一二十年《曾国藩家书》被后人追捧,但曾国藩最著名的家训戒言却只有短短十六个字,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十六个字虽然简短,却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只有勤快,身体才能健康,只要俭朴家境才会兴旺,又勤劳又俭朴,才不会成为贫贱之人。

总之,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始终保持着教育后人,走正道、做好事、勿贪念、弃奢华、思家国,为民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和体现。今天的人真有必要再读读历代家训。

我国古代历史上贡献最大的人是谁

我国古代历史上页献最大的人是谁?

回答:我认为是——秦始皇。

秦始皇不但留下了长城文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衡器和很多规则,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统一了文字。这就等于他统一了一种民族传承大地人文文化,使一个民族的智慧灵魂、文化结晶,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完整统一的传承,才更具有灿烂的生命力。文字是人类生活语言文化传承的基础,它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发扬光大,结晶为凝聚力唯一长久的文化工具,没有了统一的文字,很难产生统一的文化和思想,也不可能产生一种可永久传承的民族文化和灵魂思想。换言之,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起着不可低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姓杜的开国将军,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

1、杜义德(1912—2009),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第1师3团连长、连指导员,红四军第10师29团政委,红三十一军第91师政委等职。参加过建立川陕根据地斗争、历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和西路军作战。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四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冀南根据地的斗争和敌后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政委,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率部为刘、邓大军南下部队开路,掩护中原局机关前进,为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开通道;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南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政委,海军第二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

2、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军政训练大队大队长,红一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红三十军政委等职。参加过文家市、长沙、吉安、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参加过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参加过直罗镇战役、东征和西征。

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留守处副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3团政委,警备第一旅副政委等职。参加过守卫黄河河防、抗御敌军进犯,为保卫边区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前夕,他受罗荣桓之命,创办旅大建国学院,兼任副院长,培养了经济建设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过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领导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及防御作战初期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和直接参加停战谈判。

回国后,曾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等职,为军队“三化”建设做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平

3、杜文达(1914—1995),江西吉安人。

参加过百团大战、张家口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

曾任河北省军区参谋长、66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杜文达

4、杜国平(1904—1992),湖北广济县人。

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参加过反“扫荡”、反顽斗争;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

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杜国平

5、杜屏(1915—2008),湖南省长沙县(今望城县)人。

参加过黄桥战役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斗争;参加过曹甸、苏北反“扫荡”、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等战役战斗;参加过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曾任志愿军副军长,总参谋部装备部部长等职,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杜屏

6、杜西书(1919—1994),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区人。

参加过苏区反“围剿”作战、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参加过开辟山东根据地的斗争;参加过辽沈、平津,广西、滇南等战役。

曾任海军航空兵师政委,北海舰队副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

7、杜瑜华(1914—2004),陕西褒城(今南郑)人。

参加过粉碎日寇“扫荡”“封锁”“蚕食”的斗争;参加过晋北、正太、保北、石家庄、太原、兰州等战役战斗。曾任志愿军第63军参谋长、副军长,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8、杜彪(1914—1986),安徽六安市人。

曾任第四野战军41军123师副师长,东海舰队副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9、杜海林(1917—1986),四川省旺苍县人。

曾任第五兵团副师长,志愿军第16军46师师长,第16军副军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杜姓名人请补充。

中国人的姓氏来自哪里

传承中华文明,了解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源于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是中华姓氏文化发祥地。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生育质量不高。据史书记载,大约在(6500年前)伏羲统一了各部落以后,开创了古代文明,被誉为人文始祖,制定了姓氏,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自封为风姓,也是中华第一姓,其他姓氏有以动物为姓,有以植物为姓,有以居住为姓,有以官名为姓,华夏姓氏由此诞生。

中华姓氏有3000多个,其中大姓有李,陈,王,孙,胡等等,有100多个姓氏源于淮阳,经历史专家确定,河南周口市宛丘淮阳县,是姓氏发源地。

伏羲之后,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众多姓氏,同根同族,血脉相连,姓氏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的大家庭。

伏羲认识到,近亲婚育的危害性,所以他制定了一套男女婚嫁制度,同姓近亲血缘关系不能通婚的礼仪制度,实现了优生优育,繁衍生息,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步。

文章分享结束,中国最大的姓是什么?历史上最大的姓氏大比拼和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