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谁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马超的来历成就及其影响力)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关于马超谁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马超的来历成就及其影响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三国时期马超和司马懿哪个官大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三国英雄数马超
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在曹魏将领中,仅许褚可与马超之匹敌,故有“三国英雄数马超”之说。
马超兴兵报仇,先杀钟繇、败曹洪,后战曹操,连败于禁、张郃,刺死李通,杀得曹操歌须弃袍,立不起营寨,继而又连砍西凉四将、断韩遂手臂。后来马超投奔张鲁,与张飞大战葭萌关。
马超归蜀后,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虽因其武勇、声望、家世等列为“五虎大将”,但其对刘备事业的贡献远不如关羽、张飞、赵云和黄忠。关羽、张飞为刘备数十年患难与共的桃园兄弟,其亲密程度无人可比;赵云于刘备穷困潦落之时忠心相随,且有两番护幼主的大功;黄忠自长沙归于刘备帐下之后,取东西两川屡立奇勋,而这一切都是马超所不具备的。因此,重任都有关羽、张飞、魏延担上,他用武之地不多。
刘备死后,曹丕听从司马懿之计,五路伐蜀。此时,蜀国面临空前的危机。幸有孔明妙计,安居平五路,而退掉羌王柯比能十万西羌兵的,正是世居西凉素来被其敬为“飞将军”的马超。
从中可以看出,马超之勇足可匹敌关张,而且能使曹操这个大军事家被击败的人不多,有董卓部将徐荣(还是李儒之计)、吕布(陈宫)、周瑜,而除吕布主要靠勇武外,只有马超能称勇武。
马援和马超谁武力高
马援和马超,马援武力高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78年,汉章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策封,追谥为忠成侯。
曹操“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中大败为什么被评为伟大军事家
关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志《武帝纪》《先主传》《吴主传》中都有确切的记载:(用《先主传》)的话说就是“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应该是对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原因最客观的解释!
为此,裴松之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有根有据??!还有曹植的《说疫气??》为做实的根据。
疫情??的严重后果相信不用我在这儿危言耸听了!现在人人都知道??,如果说曹操对疫情??的管控出现了明显的失误,我不否认。但因为疫情??的严重后果导致曹操军事行动的失败,归罪于曹操的军事能力?简直就是污蔑。
《魏书》说“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间,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全凭实力、智慧和勇敢??!
既然曹操军事素养如此杰出,他怎么会失利于汉中的呢,赵云真有能力打败曹操吗???这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重点。
从历史记载上看,赤壁之战不过就是一场遭遇战,曹操与刘备在赤壁遭遇:“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曹军失利,疫情蔓延开来……这与汉中之战不能同日而语。汉中之战,是双方的角力,硬碰硬的一场名副其实的恶战。赵云最终从曹操手里夺去了汉中,是凭借他自己的英勇和胆识吗?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原因吗。下面就让我吧汉中之战的顺序逐一呈现:看看到底谁能打得过谁?
首先是下辩之战,公元217年,发生在武都、阴平地区,马超和张飞的军队被曹洪击败,损失惨重,马超、张飞二将逃至汉中……蜀中名将吴兰、雷铜、任夔战死。
马鸣阁道阻击战,公元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四月,蜀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阻击。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被徐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高兴的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的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
此时,曹操不在汉中!对战场却了如指掌??,说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当之无愧。定军山之战接踵而至:
公元219年,刘备率精锐万余人,分十部夜袭张郃,张郃率亲卫奋战反击,刘备不能克??;夏侯渊派张郃守备鹿角东部,自率精锐守备鹿角南部,刘备于是全力猛攻张郃,张郃全力阻击??……,夏侯渊遂分军一半往救张郃,于是刘备又在走马谷采用烧围角之策,趁夏侯渊前去救火,派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突袭渊军,夏侯渊遂战死……
夏侯渊死,张郃急忙退守阳平关。督军杜袭和司马郭淮号令军中:“张将军国家名将也,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举张郃为主将,出兵安阵,军心方定。次日,刘备还要再渡汉水攻阳平关。郭淮说:“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阵,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之,备可破也。”刘备见魏军退后远水布阵,迟疑而不敢渡江。
至此,汉中之战的第一阶段曹军在损失主帅、没有主帅的情况下,取得了优异的战果??!既然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曹操当然就要身先士卒??。其实,曹操为了激战汉中做了充分的准备:
“秋七月(218年)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渊与刘备战於阳平,为备所杀。三月(219年)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第二阶段曹操亲自出马挥师汉中,首先在阳平关对刘备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是时,夏侯渊殁于阳平,太祖忧之。以真(秦?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曹操已经到了汉中,秦真、徐晃、曹洪、曹休就屯扎于宝鸡。
我们看看曹操的军事部署??,是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运筹帷幄,料敌如神。将领们按照曹操军事部署执行任务,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那怎么曹操亲自来了,反倒被赵云给虐了?汉中之战的最后、最关键、决定性的一战——汉水之战。
由于刘备在汉中之战前期中拼的太狠,已经精疲力尽了,无法胜任对生力军曹操主力大军的作战,根据诸葛亮《正议》一文“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曹操诡诈,纠集数十万人来战先帝,妄图救张郃于阳平,却只落得狼狈逃窜,不但辱没了精锐之师,还丢掉了汉中,此时他才知道,国家是不能随便窃取的,没及他退军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
记载着曹操的人马应该有数十万之众!刘备完蛋了,统军主帅换之于赵云。由赵云率黄忠、张翼、张著等在汉水上游沔水扎营拒敌。根据《赵云别传》中,赵云亲率数十骑拒曹大军,至曹军蒙受损失(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夏五月,引军还长安。”三月出斜谷,五月回长安?什么情况。“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赵云的战绩与徐晃的战绩也差不太多?无非就是“死者甚多”??,怎么人家刘备还能越战越勇,曹操怎么了?遭受“点”挫折就撤退了呢???须知,赵云才几个人,刘备又有多少人马!人家曹操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可是数十万大军。是不是???理由怀疑??曹操的军事能力呢?不然!
曹操为什么会战败撤军呢,先回答问题:因为曹操的战略方针是“见胜而战,知难而退!”
当曹操发现赵云回到了一个座空营,就知道赵云不好惹?开始的一阵冲杀,着实让曹操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将军——职业军人??。胜不骄败不馁,连续冲杀,“公扬兵大出,”赵云怕了吗?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赵云仅带了几十个骑兵,途中遇到了曹操的大军并与之交战。赵云利用骑兵的优势,多次突击曹军的阵列,数次击退曹军的围攻……这在整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绝无仅有的精彩画卷!可想而知,数十万大军扬兵大出,赵云率先亲自迎敌而上,对曹操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从气势上就不输给曹操。
所以,赵云不好对付是一方面,既然不好对付,与赵云作战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那就不打了呗?这不很简单吗。不打仗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看不到胜利还要去打仗,岂不是白送。而更重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知难而退”??:
“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南郑地势险要,曹操亲征期间深有感触??,若是主动发动进攻,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会旷日持久;
再加上汉中激战之前,曹操已经让杜袭把汉中的人口悉数迁至中原地区,因此曹操选择撤出汉中的军队正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的体现!
见《三国志·孙资传》: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与诸葛亮的《正议》相比,孙资的理论才更有说服力??。
曹操与马超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曹操和马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下:
相同点都是为父报仇,徐州陶谦的部将张闿杀害了曹操父亲以及全家。曹操发怒率领军队攻打徐州。
曹操杀死了马超父亲马腾以及全家。马超率领西凉铁骑讨伐曹操。不同点,曹操是汉贼。曹魏的奠基着。马超家族是汉朝的忠良之后。祖上马援是刘邦的开国大将。
三国时期马超和司马懿哪个官大
司马懿官大。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氏,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及蜀汉开国名将,汉末群雄之一。早年随父征战,马腾入京后,马超留驻割据雍州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后,又割据凉州陇上诸郡。失败后依附张鲁,又转投刘备。于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终年47岁,追谥威侯。《三国演义》及民间文化中绰号“锦马超”,因俊秀容貌与狮盔兽带、白袍银甲的非凡装束而得名,有“不减吕布之勇”。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