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罗马尼亚国会大厦 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

罗马尼亚国会大厦 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罗马尼亚国会大厦,以及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北约是哪些国家组成的
  2. 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
  3. 塞尔维亚是哪个国的

北约是哪些国家组成的

成员国家:

美国,北约领头羊。

英国,西欧三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

法国,西欧三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

德国,西欧三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经济居欧洲头把交椅。

意大利,现代意大利人在血统上与古罗马人有很深渊源。

荷兰,北约欧盟最早的成员国之一。曾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与英国有特殊历史渊源。

比利时,从尼德兰分出去的南荷兰,主体民族是信仰天主教的荷兰人和法国人。也是北约欧盟最早成员国之一,首都布鲁塞尔是北约象征性总部。

卢森堡,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国,国家小但是资历却很深。

西班牙,在英国之前曾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国。

葡萄牙,曾经是殖民帝国,也是最贫穷的西欧国家。在抗击摩尔人之后与西班牙分道扬镳自立门户。

丹麦,北欧最富饶的王国之一,地理位置重要,便于遏制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能力。

挪威,最富个性的北欧王国,非常富饶,三次拒绝加入欧盟,至今还是非欧盟国家,却能够享受与欧盟国家同等待遇。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北方舰队接壤。

冰岛,由于与挪威有着民族、宗教、文化的渊源。地理位置重要,正好处于跨大西洋中心地位。

匈牙利,曾经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希腊,悠久文明古国,也是西方阵营最早出现的东正教(希腊正教)国家也是东正教(希腊正教)中心。曾经被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具有象征意义的君士坦丁堡至今仍被土耳其人掌控。

波兰,曾经是仅次于原苏联的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华约成员国,同时也曾经是受原苏联控制的卫星国。

捷克,奥匈帝国一部分,也是大摩拉维亚国的一部分,之后和斯洛伐克组成联合国家。二战中被纳粹德国统治,1945年原苏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华约成员国之一,原苏联的卫星国。剧变后成为北约接收最早三个前华约国家。

斯洛伐克,重要中欧国家,曾经与捷克组成了联合国家,是大摩拉维亚一部分。

斯洛文尼亚,中东欧国家最早一个脱贫致富的国家(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第一个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立陶宛,历史上立陶宛公国曾非常有名,之后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独立后立陶宛投入西方阵营,与俄罗斯有着亡国亡种的国仇家恨。

拉脱维亚,受条顿骑士团影响的波罗的海民族,1940年被原苏联出兵吞并,近现代境况与立陶宛类似。

爱沙尼亚,宗教上与芬兰有很深渊源,文化上与俄罗斯有很深渊源,1940年被原苏联出兵吞并,近现代境况与立陶宛类似。

加拿大,跨大西洋重要国家之一,美国的邻居。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也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克罗地亚,曾经并入南斯拉夫,之后重新独立,因波黑战争、斯拉沃尼亚问题,加入北约及欧盟进度大大延缓。2009年成为北约新成员国,2013年成为欧盟新成员国,即是北约国家,也是欧盟国家。

罗马尼亚,继希腊之后成为第二批加入北约的东正教(希腊正教)国家。曾经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二战后成为华约成员国,以及成为受原苏联控制的卫星国。地处巴尔干玫瑰产区。

保加利亚,也是继希腊之后第二批加入北约的东正教(希腊正教)国家。曾经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也是巴尔干战争的最大失败者。二战后同样成为华约成员国以及成为受原苏联控制的卫星国。至今保加利亚对马其顿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地处巴尔干玫瑰产区。境内有一特殊人群波马克人(土耳其化的保加利亚人)。

阿尔巴尼亚,巴尔干诸国最后一个结束奥斯曼统治的国家,也是受土耳其影响最大的国家,阿尔巴尼亚人大多转宗伊斯兰教。因此它也成为继土耳其之后第二个伊斯兰教主体的北约国家。

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曾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向披靡,差点灭亡西方文化。第一个加入北约的伊斯兰教国家。地理位置重要,起到遏制俄罗斯黑海舰队作用,是美国在近东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土耳其军队是北约第二大常设部队,仅次于美国军队,有五个分支超过一百万的军警人员的综合实力。土耳其被认为是中东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不包括以色列)。

黑山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于2006年5月21日,就行国内公民是否独立投票,2006年6月3日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2017年3月28日,美国参议院举行表决,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NATO: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法OTAN:l'OrganisationduTraitédel'AtlantiqueNord;西NATO:OrganizacióndelTratadodelAtlánticoNorte),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

下设机构:

国际秘书处

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

军事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Military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

北大西洋议会

北大西洋议会(NATOParliamentaryAssembly)。这是北约26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大西洋理事会

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Atlantic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防务计划委员会)

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Planning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PlanningGroup,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

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谓强大,但是却不是苏联的对手,说起来这也不能说德国不够强大,主要还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苏联陆地上比德国更强大;第二,德国要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第三,德国的海军不够强大,被英美包围在欧洲出不去。

从东线战场来看,德国前期发动了突然袭击,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苏联竟然能够在损失近半兵力的情况下挺过来,这就是苏联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要知道,苏联在二战中生产制造了近6万辆T-34坦克,二战后最初几年,还制造了3万多辆T-34-85坦克,这还是在诞生T-34坦克的哈尔科夫坦克厂长期被德军占领的前提下做到的,起技术非常易于生产制造,就连拖拉机厂都能制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曾经一边制造坦克,一边在让这些新坦克在厂房内朝外射击。

苏联也是一个陆权主义强国,苏联虽然没有强大的海军,但是陆地上却无人能敌。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确定了德国为其未来的主要军事对手,因此苏联很早就制定出深远战役学军事理论,确定发展机械化陆军,给每个集团军配备坦克、卡车等装备,使之具备纵深独立突破的能力,只不过,被德国巴巴罗萨计划突然打击后,苏军大量有生力量和装备物资被摧毁,这才陷入了苦战,事实上,如果二战按照苏联预想的1942年爆发,那么德国会败的更惨。

图为驾驶T-34坦克冲击的苏军部队,整个二战后期,苏军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冲击中度过,而德军则节节败退。

比如说,在二战初期,苏联的BT-5、BT-7等快速坦克损失巨大,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这些快速坦克,虽然对比其他欧洲国家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德国反坦克火力面前,他们脆弱的装甲不堪一击,仅仅1年就损失殆尽。但是反过来,苏联制造的T-34坦克在东线战场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的1号、2号、3号乃至4号坦克的早期型,都无法奈何T-34,一度陷入了T-34危机之中。

图为德军进攻中的1号坦克,这些小坦克在闪电中很好用,但是中后期面对T-34,就基本没有用了。

而苏联同期的重型坦克,KV-2和KV-1,则在战争初期给了德军巨大的震撼,或许正是他们把德国坦克的发展道路一步步引向了重型化,毕竟当时,德军任何坦克的火力都无法在正常的1000米距离洞穿KV-2,甚至出现了1辆KV-2摧毁一整个营的德军坦克。当然,德国在初期还是打的很快的,这是“闪电战”的功劳,并不代表德军当时技术装备就多么先进。

德国毕竟在体量上不如苏联,因此德军最后走上了以质量取胜的路线,德军的“黑豹”坦克能够比苏联的T-34-85稍强,而德军的“虎式”坦克也能比苏军的IS-2重型坦克更强,可是苏联的特点就是,不但规模大、体量大,关键军事技术也过硬,T-34-85单车是不如“黑豹”坦克,可是“黑豹”中坦再强,也不过制造了6000多辆,T-34-85却在二战中就制造了12000辆,战后还制造了33000辆,T-34-76则制造了40000辆左右,海一般的T-34使得苏军早早实现了机械化,也成为了德军的梦魇。

而且从机械化战争的角度来看,德国也完全够不上真正的机械化,他们的后勤还是以骡马为主,并非是以摩托化交通工具为主,德军的后勤部队经常赶着欧洲四轮马车,追赶前方的机械化军团。反观苏联,倒是真正实现了机械化,起码也是摩托化,毕竟人家的后勤是实打实的摩托化部队,在苏联将领们的回忆录中甚至指出,在苏军最困难的时候,苏联部队后勤已经无以为继的时候,苏联统帅部依然不愿意给机械化部队配发骡马化的后勤,依然在到处找卡车。

图为德国虎式坦克战斗场景绘画。

在二战后期,一个苏联的集团军会有4000多辆卡车作为后勤支撑,换言之,苏军之所以在后期能够打出一战解放乌克兰、再一战解放白俄罗斯的大纵深战役,就是因为苏军机械化军团后勤保障也是摩托化的,是能够伴随部队前进的,每一个苏联坦克集团军,都具备独立向前突进至少1周的能力,这个能力比德国要强多了。

从国际局势来看,德国腹背受敌,东线和苏联打,西线虽然早早把法国打败了,但是后期又面临着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开辟的新战线威胁,两边分兵,自然不如苏联集中于一个方向要强大,毕竟苏联得到了情报:日本短期内不会在陆地进攻苏联,日本的方向是往东南亚进攻。再者,德国还面临着美英在海上的封锁和空中的轰炸,虽然美英在二战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进入欧洲战场,但是在初期,美英也通过战略轰炸等手段,破坏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和大量军工企业,让德国不至于爆发出更大战争潜能。

海上的封锁更为致命,德国无法获得欧洲没有的黄金、橡胶等战略物资,只能使用大型潜艇通过远洋航行到日本那里获取相关物资,可见其被封锁的有多困难了,在苏联夺取了罗马尼亚后,德国也失去了8成的石油供给,实际上,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即便没有其他因素,单凭苏联也能击败德国,毕竟德国的命脉还是资源和工业,失去了这些,德国也就失去了作战潜力。

塞尔维亚是哪个国的

塞尔维亚属于欧洲,是个独立国家,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简称。

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北部,东北与罗马尼亚,东部与保加利亚,东南与北马其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西南与黑山,西部与波黑,西北与克罗地亚,北部与匈牙利相连。小麦、玉米、大豆、葡萄和蜂蜜是塞尔维亚的主要物产。塞尔维亚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他们的第纳尔为法定流通货币。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