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回向方法佛教和道教的比较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正确的回向方法佛教和道教的比较,你知道回向有多少种吗为什么说回向非常重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西游记》最后一回中,观音在佛教排名第49位,但按其真正的实力可以排第几位为什么
观音是菩萨没错,但却不是一般的菩萨,比大多数佛,都厉害得多:
第一,观音是董事长办公室主任。佛教是由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古佛、如来佛祖和东来佛祖五巨头组成的最高负责机构,而如来佛祖是董事长。
而观音菩萨就是董事长办公室主任。
这么讲吧,在职责上,除五巨头外,就是观音菩萨了。就算有其他佛菩萨地位比观音菩萨高,但你职位,没人家高,没人家重要啊。
第二,观音菩萨是五方五老之一。如来佛祖,也是五方五老之一,观音菩萨有自己的道场——普陀山;而且,那叫兵马齐全啊,虽然人员和实力不如佛教,但绝对是一方不可忽视的小势力。
其他五巨头,也只有如来佛祖这个董事长、拥有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拥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才能够跟观音菩萨相等吧。
第三,观音菩萨是原来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得道成为金仙最早,而且是十二金仙中最强5人之一。后又被准提道人点开泥丸,修炼鑫身大法,拥有了多头多臂多分身的强大法术,而且,拥有怒目金刚般法天相地的巨大法身,战斗力异常强大。
因此,综合来讲,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至少排第六位。事实上,能够排到第四位,仅次于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如来佛祖。
想挑战一下佛教(心经)
《心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佛教经典。也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佛教经典。历代以来留下了有许多高僧大德点评注解,为许多世人度苦得乐。也有许多文人骚客静心研习.抄诵《心经》。留下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
题主今天这个挑战《心经》的题目有点意思,我也来谈谈我对《心经》,以及对抄写《心经》的个人理解。
《心经》是非法,非非法。一.《心经》是非法
1.佛祖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如是有为法,不过也只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心经》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何谓般若?何谓波罗蜜多?智慧,彼岸。真的有智慧,有彼岸吗?
如真有智慧,智慧也应是因缘合合而成。智慧就该是缘起性空,智慧就是空相。同理彼岸也为空相。
智慧,彼岸都为空相。哪里还有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呢?
3.《心经》自身也说得很清楚,无智亦无得。所以在《心经》里无法得到智慧。
固《心经》为非法。
二.《心经》是非非法
《心经》即然为非法,那就是说《心经》没有价值了吗?那就大错特错,《心经》是汉传佛教里,一部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
《心经》言简意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透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古往今来,多少人把《心经》当做生活的依据,得到了去苦得乐,这是真实不虚的。
《心经》是非法,更是一部精典的非非法。
挑战《心经》就是如筏喻者上面讲《心经》为非法,非非法的确有点绕。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心经》的目的是度我们的一切苦厄。度我们的方法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一.怎样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凡夫的五蕴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油盐柴米酱醋茶,就是衣食住行。我们五蕴感知最多的就是油盐柴米,就是衣食住行。人活着就离不开油盐柴米,离不开衣食住行。
我们把《心经》当做生活依据。虽然不能说,能把油盐柴米酱醋茶,衣食住行全都照空了。但只少说,比以前看得淡。看淡了,生活也就淡了,生活就简单了,生活也就轻松了。生活就会苦少乐多了。
生活轻松就够了吗?肯定不够。我们人还有事业,还有理想;还有家庭,婚姻,情感。还要依据《心经》,把我们的苦集灭道照无。只有依据《心经》不断精进,才能进入禅定,最后达到究竞涅槃。
二.挑战《心经》就是如筏喻者
《心经》能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千百年来,广大僧众拼命在《心经》里逐字穷理,认为反复抄诵有功德,有神奇力量。但不知,通过抄诵《心经》求功德,求神奇力量就是住相,按《心经》里的话说,就心有求功德,求神奇的挂碍,这又怎么可能得到功德和神奇呢?
写在纸面上的,再好看的书法作品《心经》,都无法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只有写进人们心里的《心经》,才能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
《心经》是非法,非非法。有点绕,研习《心经》就是要绕得进去,更要绕得出来。不能执着于《心经》字里行间求功德,求神奇力量。
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苦厄之河,依照《心经》每度过一条苦厄之河,就要如筏喻者。然后再依照《心经》,不断精进前行,才能进入禅定,最后才能达到究竟涅槃。
写在心里的《心经》就是“善护念”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昨天来,活在当下,再到明天去。只要我们依照《心经》好好活在当下。放下昨天的得失,不执着于明天期盼。。善护念当下,敬事爱人。只要每一个当下无恶,就一定会去苦得乐。
以上是我对《心经》的感受理解。恳请慈悲指点留言。
你所谓的善良是真的善良吗
感谢邀请!你所谓的善良是真的善良吗?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就等于零。
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越是要高一些。既能避免纵容他人,又能保护自己。
真正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有这三个特征
善良,并不是一种懦弱。善良,并不是一种无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总会看到很多善良的人,被欺负。总会看到很多善良的人,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咱们把善良的含义,理解错了。那些所谓的善良,并不是真正的善良。那些所谓的善良,其实只是一种窝囊和无能的表现。
在我看来,真正善良的人,都是有底线的人。真正善良的人,绝对不会做那些,帮助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
因为善良,并不单单是针对别人。善良,还可以对自己。善良,还可以是对自己的家人。
真正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有下面这三个特征。相信当你看过之后,肯定会对心地善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个特征:利己,但不损害他人
心地善良,并不代表就一定要,伤害自己。心地善良,并不代表就一定要,损害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好人好事,都需要有物质,作为保障的。做任何好人好事,都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
这个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就是需要你自己过得好,需要你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和生活。
只有当你“利己,不损人”的时候,你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帮助别人。你才能,更真诚地表现出,自己善良的一面。
如果你自己的生活,都过得不好的话。如果你的家人,都不幸福,那么你凭什么说,自己心地善良呢?
第二个特征:利他,但不损害自己
帮助别人,并没有错。关爱别人,也没错。
但是,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你关爰别人的时候,伤害自己的情感。那么这样的人,绝对是虚伪的人,并不是真正心地善良的人。
很多人总以为,一味的讨好别人,一味的对别人忍让,就是善良。其实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这样的理解,是对善良的一种侮辱,是对自己的一种贬低,更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
善良并没有错,但是绝对不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伤害自己的利益。
要知道,违背本心的善良,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善良。违背本心的善良,其实就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第三个特征:充满正能量
内心善良的人,真正善良的人。绝对是那种,能够照顾到自己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的人。
善良的人,往往都是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善良的人,往往都是在别人遇到困境的时候,前去给予鼓励的人。这样的人,肯定是充满正能量的人。
反过来说,一个内心龌龊的人,一个内心自私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内心充满正能量,心态积极向上,绝对是心地善良的人,必备的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上面这三个特征,是很多心地善良的人,都必须具备的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征。
世上最大的善良不是为他人做了多大好事,而是尽量不去伤害每一个人。
社会其实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心。如何与人相处有度,是一种智慧。
所谓成熟,不是圆滑,精于世故。而是在经历世事浮沉之后仍有一颗赤子之心,看破不说破,去世俗而留天真。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评论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你知道回向有多少种吗为什么说回向非常重要
首先回向文有很多种。但是回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大回向。
二是小回向。
大回向就是回向的范围广。比如有人发大菩提心将读经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这就是典型的大回向。
小回向:
比如说您今天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发心来读经,然后回向时也只回向给了他一个人得,这个就是小回向。
例如念完经之后,跟菩萨合掌说:“弟子某某某,
注:弟子是指已皈依三宝的弟子,女众也是称弟子。但如果没有皈依女众则只能称信女。
男子皈依与否都可以称弟子。
然后开始说愿以今天读某某经一部的功德回向给某某某以及他身上的冥阳两界。祈求佛力加持某某身上的冥阳两界全部离苦得乐。某某身体健康,或者学业进步....
但是您做小回向时,最好前面也加上一个大的回向偈。
如下图:把这个念完,再回向给某某某。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我们众生都是有漏之身,比如说您今天发一顿脾气那就很容易把功德烧光了。但是如果您先回向给诸佛菩萨,那么您的功德就比较牢固,也放大了无数倍。
因为诸佛菩萨已经功德圆满,福德圆满,他们不会跟我们凡夫一样,嗔恨,妄语,造业等等,所以他们的功德永远在。
如果您修持的功德回向诸佛菩萨,回向三宝,那么您的功德就与三宝同在,与佛菩萨同在。
最后再讲一点就是,回向非常重要,但发心同样重要。因为在您发心的当下,功德就已经产生了。
修学过(地藏经)的师兄们都知道菩萨救母的故事。
菩萨见母受苦,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大悲大孝大慈生就无量功德,菩萨之母当下立即脱离三途之苦,最后得成正觉。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你起心动念要行善的当下,功德力就已经形成。
当然回向文依旧要读,这样功德就更加圆满殊胜。当然修持六度不要贪功,贪功德就功德就极小。以清净平和喜悦的心去读经,功德无量!
文中若有错误的见解,愿听善知识们的教诲。
(文中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侵删)
关于正确的回向方法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