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江堰为何被称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为何被称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为何被称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为何被称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富庶、安逸的代名词,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夸赞。成都平原更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世人称赞为“天府之国”。直到今天,这片土地繁华依旧,两千余年未曾间断。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在很久以前,成都也曾是一处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湍急的岷江,在雨季时水量巨大,洪水泛滥,整个成都平原就沦为“汪洋大海”。而一遇到旱灾,又变得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直到2300年前,一座伟大工程在岷江之上建成,成都才终于一跃成为中国的“天府之国”!这就是:都江堰!

从成都市区的犀浦出发,坐上一辆城际动车,不出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都江堰市。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也是一座因这处伟大工程而兴的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以都江堰为原点向外辐射建设的。连城市名字都以此命名,可想而知都江堰的有多重要。不过,再高的荣誉,都江堰也确实受得住。

所有的开始都要从2000多年前的秦国说起,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时君贤辈出,国势日盛,大一统前夜的中国,诸侯对峙,战争不断,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主张,在公元前316年吞并了蜀国。

几十年后,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郡守,要把蜀国建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李冰上任后,就下定决心根治岷江的水患,将岷江改道,引水进入成都,发展成都平原的农业。于是,在公元前256年,李冰在吸收了前人的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用了整整十四年,终于主持建成了这座影响至今的千年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进水口和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溢洪道。

都江堰修建的位置就在岷江从岷山进入到成都平原的地方,江水如狂奔的骏马源源不断地涌来。李冰选择在一个江水拐弯的地方,将大量由竹笼捆绑好的巨石投入在岷江中心,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在江心建出了一座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也就是现在的鱼嘴。

江水在到达鱼嘴堤时,自然就会分出内江和外江两江。外江继续顺江而下,沿着以前的河道向下流。而内江则会流入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

同时,由于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就确保了在枯水期会有六成江水进入内江和成都平原。而到了丰水期,根据弯道动力学原理,江水的大部分将会被冲到弯道内侧,也就是外江,且外江修建的比较宽,所以六成的水就会流入外江,这就保证了进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此外,由于内江入口处河床是凹陷的,而外江是凸出的,按照水流的自然规律,澄澈的表层水流向凹地,浑浊的地层水流向凸地,所有大部分的砂石都会被外江排走。

不仅如此,李冰还用了整整8年时间,将挡在岷江前往成都平原的一座大山硬生生地凿开,形成一个内江前往成都的入水口,因为非常狭窄,如瓶颈一般,而被命名为:宝瓶口。

内江水会被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加上离堆的顶推作用,便会在飞沙堰形成漩涡。内江剩余的砂石大多就会被漩涡甩出飞沙堰,水流越大排沙越多,最高可达到98%,这样就防止了河流的淤塞。

而狭窄的宝瓶口保证了千年不变的宽度,也就限制了正常的水量进入成都平原,当丰水期水位上升时,多余的江水就会从飞沙堰再次排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

所以都江堰这巧夺天工的精湛设计,将工程与自然完美结合,既可以分洪减灾、排沙排淤,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彻底让岷江水达到“水旱从人”的效果,至今都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处奇迹!

如此伟大的工程,彻底改变了成都,既是在今天都觉得充满了智慧,更何况是在古代?所以李冰在蜀地备受百姓尊敬,并逐渐被神化,成为保佑一方水土的神仙。

都江堰,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掏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宝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水流向内江,另外多余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区的用水多半是内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内江经过了飞沙堰就很干净了。

都江堰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修建的过程当中,李冰等人克服种种困难,才完成了这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

例如在开凿坚硬山石的时候,李冰等人发现了热胀冷缩原理,首先将大量的可燃物放进岩石缝隙当中,然后放火燃烧,之后再挑冷水浇灌,一冷一热之后,坚硬的岩石逐渐崩裂。

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上开凿出一个长约二十米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当中享有盛名的宝瓶口。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都江堰工程得以完成,之时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2、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

3、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