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配利润期初无余额,但未分配利润不等于净利润是怎么回事?

未分配利润期初无余额,但未分配利润不等于净利润是怎么回事?

未分配利润期初无余额,但未分配利润不等于净利润是怎么回事?

未分配利润期初无余额,但未分配利润不等于净利润是怎么回事?

在很多企业中都会有一种看法:认为未分配利润的变动金额就等于本期的利润表中净利润。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结构,这张表可能在平时很多企业关注比较少,但是对于做审计的朋友来说这张表恐怕都不会陌生。

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上年的未分配利润余额至本期未分配利润的计算过程不只是加上本期的净利润这一组数据,还涉及到利润分配导致的变动,那么利润分配的变动为什么会影响到未分配利润的变动呢?

在企业利润分配的活动包括提取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提取风险准备金、对所有者或者股东进行利润分配和其他的利润分配活动。

提取盈余公积主要是指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其中法定盈余公积是按照企业的每年的净利润来提取的,目前我国规定是按照当期实现净利润的10%来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是企业自行决定是否提取。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对法定盈余公积的计提都忽略或者不提取。盈余公积的提取是直接从净利润中提取出来的,是对利润的一种分配方式,在提取时的账务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因为会计报表中不存在净利润的会计科目,因此盈余公积的计提是在未分配利润中做账务处理。

计提一般风险准备金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按规定从 净利润中提取,用于弥补亏损的风险准备。金融行业属于风险行业,至于风险高在哪小编也不知道,就是想说财务不应该才是高风险行业吗?为什么没有呢?

目前对于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基数是按照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按照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分为不同的比例计提,目前计提比例分别未10%、20%、1%和5%,至于详细信息请参考《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实施指南》第44条;账务处理与盈余公积类似,也是对利润分配的一种方式。

对所有者或者股东进行利润分配。所有者或者股东对企业的利润享有分配的权利,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利润分配,俗称“分红”,上市公司通过股东大会决定分配方案,小的企业可能简便很多,对于股东和所有者分配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的利润,因此在决定通过分配方案时的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股利

发放利润时:

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

大家会发现全程没有经过净利润当时未分配利润的金额发生了变动。

综上可以看出,未分配利润和净利润之间正确的关系应该是:

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当期净利润-(期末盈余公积-期初盈余公积)-本期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金-本期宣布分配的股利

其实在实际中,未分配利润和净利润本身就不是相等的。我们来看一下期末未分配利润的计算过程: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计提的盈余公积-资本公积。

所以,即使期初未分配利润为0,净利润和期末未分配利润依然不相等,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利润分配的差额。

在实际中,除非不分配利润,那二者还有可能相等,否则,是肯定不会相等的。一般,在实际工作中,会按照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按一定比例计提任意盈余公积。

同时,也有企业会转增股本或配股,发放股东红利等等,这些也会影响未分配利润。

另外,某些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变动可能会影响资本公积,导致净利润和未分配利润之间存在差额,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

综上,即使期初未分配利润为0,一般情况下,期末未分配利润和净利润也是不相等的,二者直接差额为利润的分配过程影响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