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诞生时间?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三十六计,诞生时间?三十六计”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成书时间大致可以推断,最早不会早于明朝,明末清初的可能性最大。
2、“三十六计”一词的出现和流传情况目前可见的典籍文献里,“三十六计”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
3、《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敬则仓促东起,朝廷震惧。
4、东昏侯在东宫,欲议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
5、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6、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7、”后世所说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是语出于此。
8、“檀公”到底是谁,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有此称呼的,最大可能就是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
9、之所以说檀道济的可能性最大,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个“唱筹量沙”的典故,和“走为上计”十分相像。
10、话说,南朝檀道济率军北伐魏国,在最初阶段十分顺利,胜多败少。
11、但就在这个时候,因为一时不慎,其军粮被敌军焚毁,一时间军心不稳。
12、而军中又出现了叛徒,向魏国透露了这一重大军情。
13、檀道济见此情况,知道此战已经没有胜算了,如何安稳撤军是一个难题。
14、于是苦思冥想之下,生出一计。
15、以沙土假装粮草,以部分士兵装作饱食状态,以示粮食并不短缺,迅速稳定了军心。
16、而敌人见此,也认定向其透露情报者为间谍,将其斩杀。
17、檀道济缓缓撤军,进退有度,敌军摸不清底细,担心为檀道济诡计,并没有追击。
18、这就是著名的“唱筹量沙”的故事,和“走为上计”是同一结果。
19、所以王敬则所言的“檀公三十六策”,当是指的这件事。
20、然而,此时仅仅只有一个名称,并没有见到其他计策的记载,所以“三十六”这一数字当为虚指,并不是真的有具体内容。
21、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指出,“三十六”是太阴“六六”之数,表示诡计多端,这一说法很有道理。
22、“三十六计”其他计名的出现可以推断其成书时间如今所流传下来的“三十六计”其他计名,基本上都是在元明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尤以小说、评书、话本等通俗文学居多。
23、恰恰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总结期,很多前人的著作,不仅是文学上还是科技上,都出现了总结前人精华思想的潮流,明代的兵书数量也是非常多的。
24、所以,《三十六计》初步成书,很有可能就在明代。
25、从内容上来看,《三十六计》最终的编写形式和明代兵书《韬钤内外篇》非常相似,都是借《周易》的卦辞来阐释。
26、比如第三计“借刀杀人”的描述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27、很明确地指出,“借刀杀人”这一计策的思想来源是周易当中的“损卦”: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28、是论述“损”和“益”转化关系的一种思想,引导态度不明的“友军”与敌人斗争,双方受损,这对自身是有益处的,既能减损敌人力量,又可以让友军和我方同仇敌忾。
29、这样的编写形式在明代有相同作品,很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编写风格。
30、在《洪门志》记载的“反清复明”事迹中,曾出现过“三十六着”的名称,“三十六着”的名字大部分都和现行《三十六计》相同。
31、所以,《三十六计》的最终成书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32、《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至今也不知道。
33、但其作为兵书来说,并不以兵法理论和用兵行军之道为主,而是专门讲述“奇谋诡道”,也是别树一帜的。
34、《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35、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6、《三十六计》也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
37、还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
38、源如南北朝,成书明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