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1、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2、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3、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4、历史上的几位史官: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5、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6、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7、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8、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9、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10、元封三年(前10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11、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12、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13、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4、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5、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16、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17、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18、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19、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20、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21、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22、纪晓岚纪昀(1726-180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23、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24、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25、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26、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27、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28、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29、由纪晓岚负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30、刘向刘向(约前77-前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31、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32、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33、治《春秋谷梁传》。

34、曾任谏大夫、宗正等。

35、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36、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37、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8、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39、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40、《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41、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42、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43、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44、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45、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6、陈寿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

47、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48、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49、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50、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51、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52、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53、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54、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55、这让我想起了《罗辑思维》讲过的一件事,说民国时期的历史学界有一个古史辨派,也就是顾颉刚、钱玄同那批学者,他们系统地提出了一个理论——“历史层累说”。

56、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历史,是在转述的过程中,逐渐地一层一层被累加上去的。

57、越到后来,说的历史就越久远,越到后来,中心人物的故事就越丰富。

58、说白了,历史和神话很像,是靠一代代人往上穿凿附会地加东西,才形成我们看到的模样的。

59、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顾颉刚先生提出来的“大禹是条虫”。

60、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在讲的古代圣王,尧舜禹中的大禹,是不是真实存在,在古史辨派看来,都是存疑的。

61、古时候人写东西就是这样,我们今天在乎的什么著作权,他们是不在乎的。

62、明明是自己写的东西,要假装是古人写的,比如《黄帝内经》,是西汉人写的,也要硬塞给上古的黄帝。

63、我们今天在乎的名誉权,他们也不是很在乎,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随便抓来一个名人,就给编排一个故事。

64、比如,庄子为了批判儒家,就使劲给孔子编故事,有一篇《庄子》当中的文章就写孔子在河边遇到了一个渔夫,然后被这个渔夫各种教育,总之就是你儒家那一套不行。

65、孔子被教育完之后,不仅把这个渔夫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回过头去教训自己的徒弟子贡。

66、这哪里可能是真正的孔子嘛!《三国志》里有个段子也很有意思。

67、话说曹丕霸占了袁绍的儿媳妇。

68、那个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就告诉曹操,说这事没什么了不起,当年周武王推翻纣王之后,也曾把纣王的媳妇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

69、孔融的本意是讽刺一下,结果曹操信以为真,还真去查典故了。

70、找了半天没找到,就来问孔融,此事典出何处?孔融哈哈大笑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你让儿子霸占人家媳妇,那想来古人也是这么干的啊。

71、我们今天讲的成语“想当然”就是这么来的。

72、其实这也不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在所有的口语文化中,事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其实都很模糊。

73、我今天说这个,并不是说古代历史的记载都是不可信的。

74、恰恰相反,这可能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历史记载上的造假和层累,换一个角度看就是文化基因的变异和创造。

75、有一次,我问吴军老师:“你觉得人工智能在创造力上会彻底替代人类吗?”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暂时看,不可能。

76、因为机器不会犯错。

77、”你想,根据进化论的原理,物种的演化就是一代代的抄袭上一代的基因。

78、但是总会有抄错的地方,那些有利于适应环境的错误就被保留下来,这就是物种演化的根本机制。

79、其实不仅是物种,人类所有的创造性进步也是这么来的。

80、不断犯错,不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再进行选择,然后才有那么一点点进步。

81、因为机器暂时还不会犯错,所以机器没有根本上的创造性。

82、而人类和机器相比,不靠谱,会犯错,能想象,能层累地堆积各种想当然的东西,这恰恰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83、在我国的历史上,各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

84、虽然各朝代对史官的称谓和都不相同,总体的所需要负责的工作还是差不多的,主要有两大类,记录和编纂。

85、据考证,史官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86、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87、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88、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这两种史官所做的工作基本差不多,到了后来,才逐渐有专门随侍帝王,负责记录其起居、言行以及政务处理的注史官和专门编纂前代王朝官方历史的史馆史官。

89、这里要说的是,注史官记录的内容皇帝也不能阅读。

90、到了春秋时期,史官这一职务以及其所负担的工作划分的更为细致,史官们不管所负担的工作是否相同,都秉持着“君举必书”,在史官岗位的分类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91、"按照春秋时期的史官工作性质来划分,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92、《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93、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94、到了后来的封建王朝时代,史官们历史的记录同时包括对中央事务的记载和对地方事务的记载(例:各地地方志,县志等)。

95、唐朝以前的史官都是非常有气节的,不以皇帝意志为转移,坚持事实,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后就开始大肆篡改实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到了清朝更是对前朝大肆篡改实事。

96、综上所述,古代历史主要是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历史上的纪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官史(既史官所作的官方纪录),私史(即民间有史学影响力的大家所著的私本,另部分可信度极高的散文诗歌也算),野史(三国演义之流的文学作品)另外勉强可以再加上一类:民间传说。

97、另外官史中又分为经(既官方现行的年表,大概归各部或各地书吏管辖,另有归于司天司查等官的,大概不作为史料所用,但是现在看来应该是最准确的史料了。

98、)史(史官作品,大概都是后朝记前朝的,少有当朝纪录的。

99、)所以一般来说历史学讲究三证制度:物证史(这个简单拉,有物证的最准确。

100、),经证史(一般来说如果史书与经书对应,那么可信程度当然也很高了),左(左传:这里通指私史类著作。

101、)证史。

102、这个左证史比较麻烦:一般情况下,当官史和私史不同时,一般认为两部无关(指作者无学术交叉)的私史等予一部官史。

103、也就是说,当有两部私史都有同一于官史不同时,则认定私史为正。

104、当然这个限定并不科学也不是一定的,具体事例当然要具体分析了。

105、最后野史也可为证,但比重最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