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张浚的评价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求对张浚的评价?赵构: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
2、朕得浚,何愧王导。
3、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
4、赵昚:久闻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
5、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6、赵鼎: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
7、完颜宗翰: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
8、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
9、冯楫: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
10、陈俊卿:张浚忠荩,白首不渝。
11、王十朋:御敌莫急于用人,今有天资忠义、材兼文武可为将相者,有长于用兵、士卒乐为之用可为大帅者,或投闲置散,或老于藩郡,愿起而用之,以寝敌谋,以图恢复。
12、刘过: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
13、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14、朱熹:公自幼即有济时之志,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狩”,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虏俱存。
15、委质艰难之际,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缩,公则慨然以身任之。
16、不以死生动其心。
17、南渡以来,士大夫往往唱为和说,其贤者则不过为保守江南之计。
18、夷狄制命,率兽逼人,莫知其为大变。
19、公独毅然以虏未灭为己责。
20、必欲正人心,雪仇耻,复守宇,振遗黎,颠沛百罹,志逾金石。
21、晚复际遇,主义益坚,虽天啬其功,使公困于谗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纪,使天下之人,晓然复知,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得其秉彝之正。
22、则其功烈之盛,亦岂可胜言哉?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奥学妙于心通。
23、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
24、陈亮:重惟魏国先忠献以至公血诚对越天地,以崇勋茂德镇动华夷,为中兴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25、周必大:忠贯日月,孝通神明。
26、勋在王室,恩在生民。
27、忠震四夷,功垂万世,遗像巍峨,千古是企。
28、吴猎:艰难以来,首倡大义,不以成败利钝异其心,精忠茂烈,贯日月、动天地,未有过于张浚也。
29、孝宗皇帝规恢之志,一饭不忘。
30、历考相臣,终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31、杨万里:其论谏本仁义似陆贽;其荐进人才似邓禹;其奋不顾身、敢任大事似寇凖;其志在灭贼、死而后已似诸葛亮。
32、社稷大功五:建复辟之勋,一也。
33、发储嗣之议,二也。
34、诛范琼以正朝纲,三也。
35、用吴玠以保全蜀,四也。
36、却刘麟以定江左,五也。
37、三圣无多学,千年仅一翁。
38、浚身兼文武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出将入相,捐躯许国,忠义勋名,中兴第一。
39、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
40、真德秀《题隐者苏翁事迹》: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倾。
41、苏公高节如子陵,寸胶解使黄河清。
42、等是世间少不得,问津耦耕各其适。
43、后人未可轻雌黄,两翁之心秋月白。
44、魏了翁:张魏紫岩以精忠大义为中兴名相,其子宣公(张轼)以问学为世儒宗,流风蔚如,实启来哲。
45、岳珂: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
46、至诚动天,中贯三极。
47、堂堂南阳,继以魏国。
48、山岳鼎震,江河釜溢。
49、群生失宁,乃见人杰。
50、大义既信,人纪复植。
51、于晦冥中,揭以日月。
52、操固汉贼,敌祝宋祜。
53、万段之磔,吾耻未涤。
54、不共戴履,矧肯屈膝。
55、祁山屡却,淮陇迭出。
56、非不拙沮,之死靡易。
57、我观史册,二公与匹。
58、功虽不同,心则如一。
59、隆兴至今,耳目尚及。
60、遗墨之宝,已若尺璧。
61、造次皆忠,言犹未泐。
62、天维可绝,地轴可折。
63、公心之磨,此理则熄。
64、两朝开济,万古阖辟。
65、系此诗之,以媲庙柏。
66、王应麟:清议废,风俗坏,则有毁宗泽而誉张邦昌者,有贬张浚而褒秦桧者,观民风设教,尽贤德善俗,可不谨哉!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国惟忠,名标青史,垂裕无穷。
67、脱脱:儒者之于国家,能养其正直之气,则足以正君心,一众志,攘凶逆,处忧患,盖无往而不自得焉。
68、若张浚者,可谓善养其气者矣。
69、观其初逃张邦昌之议,平苗、刘之乱,其才识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
70、及其攘却京力敌,招降剧盗,能使将帅用命,所向如志。
71、远人伺其用舍为进退,天下占其出处为安危,岂非卓然所谓人豪者欤!群言沸腾,屡奋屡踬,而辞气慨然。
72、尝曰:“上如欲复用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辞。
73、”其言如是,则其爱君忧国之心,为何如哉!刘定之:昔者汉图恢复,所恃者诸葛亮。
74、南宋御金,所恃者张浚。
75、彼皆忠义夙著,功业久立。
76、及街亭一败,亮辞丞相。
77、符离未捷,浚解都督,何则?赏罚明则将士奋也。
78、爱新觉罗·昭梿:世之訾张魏公者,皆谓其不度德量力,专主用兵,几误国事。
79、殊不知其误不在佳兵黩武,反在过于持重之故。
80、按宋、金强弱之不敌,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场,亲持桴鼓,尚未知胜负若何。
81、今考其出师颠末,富平之败,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离之溃,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间数百干余里,安得使士卒奋勇而能保其不败哉?故郦琼对金梁王言“宋之主帅,皆持重拥兵,去战阵数十里外,不如王之亲冒矢石”之语,盖指魏公而言也。
82、《历代群英歌》:张浚经略有方,赵鼎力真宰相。
83、赵鼎秉衡朝士贺,魏公堂轴众心倾。
84、蔡东藩:若夫吕颐浩、张浚同入勤王,颐浩之心术胆量,不逮张浚远甚,而高宗又专相之。
85、若张浚,若秦桧,亦足为比较之资。
86、浚与赵立,名位不同,原其心,犹之立也,不得因其丧师,而遂目为不忠。
87、桧与刘豫,行迹不同,原其心,犹之豫也,不得因无叛迹,而遂谓其非逆。
88、得赵鼎、张浚为相,得岳飞、韩世忠为将,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复之机,令其北向以图中原,不致终沦江左也。
89、高宗内禅,孝宗嗣位,当时以英明称之,有相如陈康伯,有帅如张浚,宜若可锐图恢复矣。
90、赵构: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
91、今复用兵,极为生事。
92、朱胜非: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
93、沈德符:南宋宰相张浚,万口吠声,以为圣贤。
94、朱晦翁晚年深自悔咎,轻信其子张拭家稿,遽草行状,以致天下不信。
95、张燧:张浚素轻锐好名,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
96、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
97、且其子南轩以道学倡名,父子为当时宗主。
98、在朝显官,皆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之为小人。
99、绍兴元年,合关陕五路兵三十余万,一旦尽覆,朝廷无一人敢言其罪。
100、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过落职福州居住而已。
101、淮西郦琼之叛,是时公论沸腾,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
102、既而并逐言者于外。
103、及符离之败,国家平日所积兵财扫地无余,乃以杀伤相等为辞,行赏转官无虚日。
104、谢肇淛:张浚志大才疏,丧师辱国,刘琨、殷浩之俦也,而盛称其恢复之功,比之诸葛武侯。
105、崔铣:宋之君臣任人也,忽邪忽正;修事也,忽暗忽明;议制也,昨是今非;虽有一二臣,然而张浚失之罔、陈俊卿失之懦、赵汝愚失之疏,其它末乎,无足赖也。
106、马贯:宋高宗之不能中兴者,岂特坏于秦桧之主和,张浚之为将,有累中兴者多矣。
107、张浚受宋重任,三命为将,三至败绩。
108、盖以量狭果于自用,而不能听谏;智黯暗于兵机,而不善用材故也。
109、...富平之役,李纲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举,岳飞在营,浚恶之,听其归而不能留;符离之战,虞允文远在川、陕,浚虽闻其贤,而不能举以自副。
110、然则宋高之不能中兴者,秦桧为之首,而张浚为之从也。
111、...此(杀曲端)何异于秦桧之死岳飞乎?岳飞之见杀,百世之下,虽妇人女子亦知怜其冤,若曲端之见杀,及浚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仇复土,谬归以中兴之功,后世儒臣,不加详察,误入帝王之词,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与忠良之心,必羞与之列矣!沈德符:近有友人云:张浚游谈惑世似王衍,自以为是执拗不回似王安石,不知兵而妄谈兵似李元平,擅封拜专生杀似王浚,掩败为功似鲜于仲通,厚结幕客抗胁朝廷似王敦,创设小使输情于敌似王黼,报恩私门不惜公家,始终庇黄潜善似张全义,妒贤嫉能,党同伐异,巧谮李纲、岳飞,又似元载、李逢吉诸人。
112、其然岂其然乎?王夫之: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
113、王崇简:浚三命为将,三致败,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
114、陈康祺:宋张魏公一生恢复,空言未酬,后世论者,多称其忠义,而掩其丧师辱国之咎,所谓“为有南轩下笔难”也。
115、王鸣盛: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
116、蔡东藩:将相和则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
117、赵鼎、张浚为左右相,鼎居内,实握相权,浚居外,相而兼将者也。
118、观刘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内外同心,因得奏绩,此非将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吕祉之谗间,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无事可成,鼎与浚为宋良臣,犹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终南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